书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36226400000028

第28章 为领导提供高层次信息

信息是各级部门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信息的层次越高,引发领导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秘书不仅要及时向领导提供各种信息,更要提高信息本身的“含金量”。

(一)提供“对路”信息

从种类会议中,从跟随领导下乡中,从新闻媒介中判断出领导最近需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哪些是领导所关注的难题,信息人员要“察言观色”,及时提供“对路”信息。四川省宜宾县的中堡岛是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三峡工程的兴建,该岛需全部挖掉,因而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作告别旅游。1993年4月,当地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该岛秩序十分混乱,收费极不合理,不少游客怨声载道,报纸也不时曝光。信息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撰写了《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秩序亟待整顿》的信息,省政府、市政府当即转发,省电台《内部参考》也刊载,这一信息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综合治理整顿,中堡岛的秩序大为好转。

(二)立足部门,提供“特色”信息

特色信息是本地区别于外地,明显优于外地的一些特点,上级机关对这一类信息特别感兴趣。因此,信息工作者要十分注意抓住当地的特色,做好特色信息。如山东省烟台市的特色就有这五方面:①它是沿海开放城市。全市11个县就有10个县对外开放。②水产条件好。全市年水产量已达到27万吨,占全省水产总量的1/4.③水果之乡。全市有各种水果种地164万亩,1987年年产量已达615944吨,其中苹果达410680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4.④黄金基地。全市黄金矿点达到300多处,1987年年产量占全省的85%。⑤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有不少名牌产品。如果我们的信息工作能围绕这些方面做文章,领导的满意度将会大大地提高。

(三)抓住时机,提供“热点”信息

所谓“热点”不仅是指近期阶段性的日常工作部署、措施,也包括群众所关心,并希望解决的问题。“热点”信息往往关系到工作的全局和改革的成败。比如烟台市某一阶段抓的三方面的信息就是“热点”信息。一是住房制度改革。烟台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给予很高的评价。1987年,市委办公室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先后抓了10条信息,多次向各级领导报告,受到中央办公厅的重视,先后被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用了9次。1988年以来,烟台市被中央办公厅采用的8条信息中,有3条就是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二是企业承包经营。对承包经营的进展情况和经验、反面问题及各种建议等,他们都积极搜集,大量反映。1988年来,烟台市委办公室发企业承包经营方面的信息100多篇,占发信息总量的10%。三是劳动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方面的信息不仅是领导所关注的,也是老百姓所关注的。

(四)高瞻远瞩,提供“超前”信息

信息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用“换位法”,站在领导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通过判断、归纳,撰写出领导喜欢看的“超前”或“预测”性信息。湖北省宜昌市办公室信息科在2009年夏粮收购前一个多月采写了一篇《建议国家、省、市尽快出台粮食收购价格》的信息,就是在农村基层了解实情后,及时采写的“超前”信息,该信息被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采用后,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省领导和部门及时采取对策,以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五)追踪反馈,提供“全息”信息

一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出台后,最需要了解基层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政策。基层信息部门便要抓住“火候”,随时上报反馈这方面的信息。据内部资料载,朱镕基在担任副总理期间,每年各省、市、自治区报送的6万条信息中,他要亲自过目1万多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阅读160多条,这使他掌握了大量基层的第一手资料,采取了整顿“三角债”、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全国一些重大的经济政策新举措。

(六)兼顾好坏,提供“喜忧”信息

从信息工作来看,报“喜”的信息容易把握,也容易写,而对于“忧”的信息,哪些需要报送呢?一般情况下,凡基层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上级重大决策在基层执行时存在的问题、重大苗头性社情、重大灾情隐患等都要上报,让上级领导知晓。如宜昌市上报的《三峡工程前期移民遗留问题大》、《宜昌县泰山庙、考城河出现大规模滑坡险情》等“忧”信息上报后,省委书记亲自批示,市、县调查组到现场查看,解决脱险资金1万多元,使30多户群众搬出了险区,另择地安居乐业。

案例三:诺曼底登陆与气象预报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转为对同盟国有利后,艾森豪威尔将军受命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强大的舰队,开始对德军进行反击。而德军司令、陆军元帅隆美尔则正在法国北部五个省——法国历史和文化大区诺曼底的海岸线上构筑“大西洋壁垒”,以抵挡预料中的盟军的登陆。盟军对诺曼底登陆作战酝酿已久,集结了包括1200艘战船舰、10000架飞机、4126艘登陆艇、804艘运输舰、数以百计的坦克、156000名官兵(其中73000名美军、83000名英军和加拿大军)等组成的一支强大部队,准备6月6日作为盟军登陆的“D日”,选定登陆的海滩从奥恩河的河口湾延伸到科唐坦半岛的东南边,英军与加拿大军攻击东海滩,美军攻击西海滩。实施突破的地面部队由英军上将蒙哥马利统率。登陆战役发起日“D日”,对气象、天文、潮汐这三种自然因素有着苛刻的要求:海峡不能有飓风恶浪,第一次登陆船队要能赶上涨潮,满潮前要有月光以保证航空兵能识别目标。据说,1944年6月份,能够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天气,只有几天时间。而过了6月份,月象和潮汐将迫使他们在行动时间的安排上作根本的改变,登陆计划就将告吹。

6月4日,正当盟军最高统帅部在箭上弦、刀出鞘的时候,在大西洋上巡弋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却带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之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统帅,只好推迟时间,统帅部里大家都很懊丧。正在这时,盟军联合气象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一份预报,指出有一个冷峰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而在冷峰过去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较好的天气。这一情报一下子扫除了盟军统帅部里的愁苦情绪。当晚又接到气象联合小组对6月6日天气的较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起码满足了登陆的基本条件。

艾森豪威尔综合考虑了条件、可能、得失之后,拍板定案:“我们必须下这道命令……我并不想这样做,但非这样做不可……”

德军对盟军这样大规模的登陆计划不是一无所知。当1944年初德军在东线遭到惨败之后,就已预感到西线的打击正在悄然逼近,因而已做好防守和一举歼灭美英登陆部队的准备。可是当盟军在出发之前的几小时,曾破译到一份德军的天气预报:“从目前的月象和潮汐来看,恶劣的天气形势还将在英吉利海峡持续下去。”德军司令隆美尔看到这份天气预报后认为,盟军根本不可能在最近登陆。为此6月5日清晨和副官一起回德国度假去了。临走他还交代:“部队长期处于紧张戒备状态,目前气象条件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

“D日”开始,美军第82和101空降师的部队在圣梅勒厄利城附近登陆,同时由英国突击队夺取重要的桥梁,破坏德军的通信联络。清晨盟军联合部队沿诺曼底海岸的5个滩头进行登陆。到夜晚,盟军在5个登陆地区占领相当大的滩头堡,并进行打败德军的最后战役。虽然由于天气不大好,使盟军的空降兵损失了60%的装备,汹涌的海浪使有些登陆舰沉没了,轰炸机投弹效果差,整个登陆作战效果不尽理想,然而由于情报及时和分析准确,这一反击把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是历史事实。同样由于气象情报,德军那些本来能够提前发现进攻舰队的空中和海上警戒被取消了。盟军的扫雷舰队已经驶到了肉眼可见的距离时,德军竟然没有一个人报告。

盟军顺利登陆的事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商场,各种信息瞬息万变,而每一次变化中都可能蕴藏着机会,能否把握机会就决定了你在战场上是否能够取得主动权和最后的胜利。作为办公室工作的秘书人员,要学会敏锐观察问题、捕捉信息,提供信息给领导参考决策,使那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实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