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36222800000026

第26章 海南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10)

石副厅长希望家长相信孩子们会学得更好,她说,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明、后两年内,高中课改会逐步在全国推广,家长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大学会显得特殊。课改旨在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孩子将来更全面发展打基础。普通高中的定位不仅仅是为把学生送入高校,而是为将来适应社会竞争打基础。

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自治县教育(教科)局,省农垦总局教育局,海南钢铁公司教育处,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厅直属中学:为了做好海南省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指导思想

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要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立足本省实际,坚持开放、求实、高效、共建共享和以人为本的课程资源观,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拓资源建设的途径,掌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实现高中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基本原则

挖掘并合理利用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和师生的共同责任。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1.经济实用原则

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用最少的财力和人力,达到最理想的课程目标。

2.统筹规划原则

打破课程资源建设条块分割的限制,树立课程资源统一规划和开发的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资源调查、分析和规划,建立课程资源档案库。

3.共建共享原则

建立共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机制,实现校内各学科之间、校际之间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共享,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学校应提高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使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达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和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增强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开发运用的能力,以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和校内外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作用,积极挖掘校内外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

提高师生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基本要求

1.人力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数量、素质和结构决定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水平。

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要认真执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琼府〔2000〕3号),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3年内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要达到82%,其中部分骨干教师和重点中学校长要接受研究生教育,高中学校师生比控在1∶15左右,注重加强薄弱学科和新开设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各学校必须保证所有学科的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开课,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选课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为突破口,要增强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

学校在广泛发动学生、社区关心教育人士、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人士等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以家长委员会或其他方式定期听取意见,取得他们对学校的支持,为教育教学出谋划策。

2.物力资源

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空间。

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逐年添置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文本和电子书籍、音像资料等,为师生教学提供服务。教学用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做好高中学校新课程教材选用工作,并切实加强对学校教学用书的管理。

各学校应依据规模和选修模块的开设需要,配备必要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及教学仪器、设备、器材等,保证开齐必修模块和拟开设的选修模块的各项实验。要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已有实验室、专用多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等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仪器、设备、器材等使用效益。对已有物力资源要进行规划整合并充分利用,提高其使用效益,切忌脱离学校实际不计成本地盲目添置硬件设备。

要利用教学、教研等课程资源网站,弥补部分学科师资薄弱和文本资源短缺等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器材,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在课外时间向学生开放;因地制宜地开发学具、教具、教学课件和电子备课库;广泛利用校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新课程的教学服务。

3.动态资源

师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认真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学校和师生挖掘生活中点点滴滴有形的、无形的动态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服务。

4.课程资源的共享

要整合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使用一种课程资源能够服务于多种课程目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要开展校际之间教师、场地、设施设备等课程资源的广泛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要加强校外的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场、养殖场等资源的互惠共享,加强与大中专学校、教科研部门和职业学校在师资、设备、场所、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校内、校标、校外的课程资源交流与共享。

三、管理与保障

(一)计划保障

搞好学校资源调查,做好资源规划,确定学校资源建设目标,着力解决稀缺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资源,杜绝教学设备资源闲置、利用率低下和重复建设等现象。

(二)组织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统筹管理,指定专人分管课程资源的分析、规划、管理、建立课程资源统筹协调中心,建立校标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合理配置各类课程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资源扶持的力度。省教育行政部门将加大对学校课程资源管理的力度,对各地学校的课程资源配备状态进行督促检查,限期达标。

(三)经费保障

各地要在政策和经费上为高中学校提供新课程教学必备的基础性课程资源,保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经费的投入,保证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类教学场地等能满足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四)制度保障

各地、各学校要建立健全资源建设与管理制度,将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管理分工到人,明确职责,落实措施。要建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奖励、校内课程资源的使用管理、校标教师资源共享管理等制度,使之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大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各学科尤其是薄弱学科的网络资源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渠道,开发、组合和共享信息,优化课程资源,提供资源中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