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36222800000015

第15章 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6)

值得强调的是,为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做了如下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这样看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

为了保证学生的均衡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28学分。而且,新课程还规定在28个选修学分中必须至少包括6个选修课程Ⅱ的学分,这意味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要,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由于受经费、师资、场地、设备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各学校可根据现有条件,在保证开设所有必修模块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设部分与学生将来的发展直接相关的选修模块;学校要制定规划,积极改善师资状况,创造条件,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齐全部选修模块,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一)建立选课制度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面前如何选择?选择之后如何调整?学校如何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在普通高中阶段倡导学生选课,使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根据这个方案,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选课指导手册,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修习计划,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可以调整学习计划,以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这就是“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

学生选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

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学校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

为保障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及各种专用教室以及体育馆要向教师、学生开放。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另一个值得强调的是,如何去寻找和利用课程资源,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是好的资源,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不能仅凭经验去找。课程资源不是为概念作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思维空间,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成为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评价改革将从哪几方面着手进行?

高中将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七、与家长牵手走进新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的大步向前迈进。课改实验中我们品味着课改成功与喜悦的同时,也应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们很重视容易操作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而忽视了环境这个不易操作的因素。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实现课程的整合?家长无疑是最好的助手!

(一)与家长课堂内外牵手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完美结合。缺少了家庭教育,孩子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只有与家长牵手,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延伸到课外。这样,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因素才能真正的实现整合,教师才能从狭窄的学科教学中跳出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

(二)与家长实现有效牵手

有一位学生,他比同年级的学生大两岁,其父母以卖肉为业。刚入学时他父亲领着孩子对老师说:“我的娃能得很(极聪明的意思)。”可是入学一个月后,老师们却发现这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上交作业必须在老师盯着他的情况下才写一点,家庭作业从来不做。老师找到他父亲时,他父亲正在麻将桌上大战。当老师对他父亲说明了来意后,他父亲说:“我的娃能得很,只要他会算个数,将来会跟我卖肉就行了,认不认几个字地没关系。”

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家长牵手?办“家长学校”是最好的途径。具体做法是:

(1)请进家长协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制定家教工作计划。

(2)对本班的生源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研究,对出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教师定期召开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讨会,探讨其工作的任务、途径和方法。

(4)家长学校形成系列化,要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每期会议都要安排一个主题。如: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改什么,新课程孩子怎么学习,新课程怎么评价孩子,处处是新课程,怎样和孩子一起走进新课程等。)

(5)开展评选好家长活动:制定评选好家长条件、建立评选好家长制度。树立家长全面育人的典型。

(6)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创造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的环境,达到学校、家庭二者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的目的。

(7)每年上半年召开家庭教育年会,总结家教工作,布置新一年家庭教育工作重点。改选、充实、调整家教会成员,不断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8)编印家庭教育系列集子。在总结评比的基础上,编辑校内《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好家长教子经验集锦》。让广大家长人人拥有指导家庭教育的理论读本。

(9)跟踪调查了解实效。在反复的尝试试验后,统计调查结果并了解实效十分必要。并可根据结果不断调整方法、策略,推广最优方法。

(第四节)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

广东省从2004年秋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教育部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200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要求,结合广东省实际,制订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