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36222800000010

第10章 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1)

(第一节)广东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广东教育发展的思考:历史再次选择教育

对于广东教育来说,过去的五年是教育最炙热的五年,是脚踏实地前行的五年,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回首过去看未来,广东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将压力变动力,去迎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一)历史曾给予广东教育深情的关注

细心的人算一下就会知道,仅2001年、2002两年,广东省级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达近百亿元,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要说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许没人会有质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广东就明确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以建设教育强省。

历史不会忘记:为了让每个孩子读上书,政府对教育投入了空前的关注。2001年的初夏,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出“3亿元”政策,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书杂费全免,向社会郑重承诺:绝不落下一个穷孩子!同时,投入6个亿改造农村薄弱学校,20个亿解决山区教育欠债,多管齐下。

历史不会忘记:为了让每个孩子读好书,广东从高中教育这个“瓶颈”大力突破,200所省一级普通高中、100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渐显雏形。而“八大行动计划”则着力打造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把广东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全国前列。

历史不会忘记:2001年11月28日,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中山大学,历经磨合的阵痛,逐渐进入融合的佳境,一举洗刷了广东高校龙头——原中大位于全国20多位的落后境况,跃进全国高校前十强。

历史不会忘记: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给南粤老百姓带来福音。1998年,广东一年招大学生还不到6万人,而5年后,19万孩子欣喜地坐在了大学的课堂,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8%攀升到15.3%。

还有在全国率先实行的“3+X”高考科目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的高考远程网上监考、网上评卷、全部新生网上录取……

还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和东莞五座大学城的初步定格,高等教育亮出新的腾飞翅膀……

没有什么可以妄自菲薄,没有什么可以自卑自怜,因为从未停息的广东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了过来,逐步赶上了全国教育的先进行列,给垂青的机遇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历史只会永远青睐不断超越自我的勇者

环顾四周,广东省也格外重视,就在自己大步跑的时候,兄弟省份更是在力争上游。

一组数字从未这样刺激领风气之先的广东人的眼睛:广东“十五”原计划毛入学率达到20%,而浙江,03年就已实现这一目标,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更是气壮山河,正在奋力冲刺全国高校前五名的地位;目前,广东普通高校在校生是近47万,而江苏,人口比广东省少1000多万,在校生却超过70万。

有些新观念例如贴息贷款、土地置换、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广东人或许听着还觉得生疏,还有点模糊,别人却是将其化作了实践,大步飞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若问:广东教育的现状与广东这个过万亿元的经济大省的地位相适应吗?

答曰:否。地区发展不平衡,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三保”(财政保教师工资,学杂费保学校运作,教育附加费保学校发展)机制在有些地区还没真正建立,全省还有不少山区老区学校还等着改造。

若问:广东教育的现状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吗?

答曰:否。高校的龙头和骨干作用还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还不足,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力还不大,在全国还没有相当的地位。

若问:广东教育的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吗?

答曰:否。全省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仅达55%,其中普通高中的入学率仅达26%。优质学位仍然紧缺,高中优质学位仅占整个高中阶段学位的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5.3%,还有多少家长口袋里揣着日益增多的人民币,却还要为子女能读上好中学、名牌大学而不停奔波,甚至不得不把孩子送出国外。

时不我待,形势逼人,力创发展后劲成了摆在广东教育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三)历史再次选择了广东教育

有一件事情引来教育界的震动。200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粤任职,几经斟酌,首次调研选点就是中山大学和省教育厅。面对着那么多双关注的眼睛,他强调,过去广东教育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仍存在差距,今后广东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只有寻找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习别人的高招和绝招,才能扬长避短,战而胜之,继续领跑。

这是深切的期望,更是吹响了广东教育再次腾飞的号角。

这种号角是对广东现实深切的思考。广东曾经历过“前店后厂”的发展时期,现在,广东已走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一大批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广东才能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增创发展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育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为教育而发展,教育的发展已关系到整个广东今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很快,中山大学就把《扩大教育规模的若干思考》呈交给了有关部门。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说,广东教育要再次大发展,这是客观的选择,更是大势的必然,历史再次赋予了广东教育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很快,省教育厅就召开了教育发展咨询会,广东所有高校的校长们都来了,围坐一起闭门谋划,观念在这里碰撞,思想在这里交锋,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心声。

很快,有关部门就联合行动,几经调研,广东教育发展的新政策已有了大致的眉目。

人们鼓掌欢呼:广东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虽然这一路不会是平途。

但无论前路如何艰难,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坚信:广东教育,将无愧于新的历史机遇!

二、广东教育实现现代化

广东省教育厅2004年作出决定,原为中小学选修或课外活动课的信息技术课,以后将成为必修课,到2005年,全省所有中学全部年级均开此课。

据了解,广东省信息技术教育早于其他省市起步,而且发展速度超前。1999年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18.8万台,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为23.2万台,中小学计算机室共449间,建成或在建校园网222个。

广东教育提前进入现代化,使广东教育面貌一新,“无纸化教学”、“教育平台备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和手段,走进广东城乡中小学,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之一的南海市,平均每10个中小学生就拥有1台计算机,一些重点中学更达到3人一台机,全市45岁以下的教师每人都配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该市已实现了校校通光纤,每一个教室都有端口可以上网,6所市属中学已出现了“无纸化上课”老师学生全部使用电脑进行教学和学习。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了效益的大大提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广州市天河区推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用网络为毕业班学生减负增效。天河区恒福中学的高三教师利用网络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和试卷,又快速又方便。该校还通过校园网,及时输入学生的各种成绩,利用校长办公系统对学生成绩进行整理和分析,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成绩变动和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广东教育实现了信息化。按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精神广东省各中小学校应连通到互联网。这对当时与现在的珠三角的中小学并不是难事,通过电话拨号、isdn加后来的ADSL、宽带拨号等方式很快就能做到。

三、广东高中教育现状

(一)广东高中教育滞后严重

广东高中教育滞后严重,高中在校生比例全国排21位。自2000年以来,全省高中教育投入超过50亿元,新建普通高中学校50多所,扩建200多所,在校生从152.56万人增至224.85万人。但广东省高中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造成考高中难过考大学的怪事,这成为教育事业快速、均衡发展的“瓶颈”。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就大力发展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到2010年广东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的目标进行专题协商。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主持会议,副省长宋海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并讲话。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各级教育部门的不懈努力,广东省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为培养造就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2000年至2004年,除高中学生大幅增加外,高中教师由43941人增至75330人;具有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67.51%提高到79.4%。省政协专题调研组经过一个半月的调研了解到:虽然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仍不高。

2004年,广东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为165人,在全国排第21位;每万人口中专学校在校生为82.4人,在全国排第17位;普通高中教师达标率为79.4%,低于全国平均数02%,在全国排第17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广东省只有65%,而同期的江苏、浙江两省均超过80%。从教育发展一般规律来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高等教育,录取率应呈金字塔形,越往上录取率越低,淘汰率越高。而由于广东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启动的,以致2004年广东省中考升学率低于高考录取率18%,当年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录取率为65.13%,但高校本、专科录取率为83.14%.因此,省政协调研组指出:“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与广东省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

由于高中阶段教育总体发展滞后,加上有些地区初中生辍学率高,导致山区和东西两翼不少地方高中阶段升学率低下,大批适龄青少年得不到较好的教育。粤东某市高中(含职中)录取率仅为31%,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每年考不上高中和辍学的初中学生约10万人。该市建市10多年来,此数目累计已超过100万。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力资源质量和层次的下降,严重制约了发展的后劲。另外,中职教育体制不顺、发展迟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教师数量不足,使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受到限制。

粤东、粤西每年大量优秀教师外流,不少地方不得不用初中老师教高中。

同时,地区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例,2004年,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6市为90.23%,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汕头、韶关、湛江等9市却只有49.08%,相差41.15个百分点。而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更为悬殊。

(二)广东打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给广东省基础教育带来诸多难题,也制约了大学扩招。这个难题已被确定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发展中着力解决的重点,广东将采取多种措施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广东省现有普通高中学校900多所,校均为701人。1999年全省16~18周岁人口数约为384万多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149万多人,毛入学率在全国排名第14位,职业高中在校生在全国排名第17位。高中阶段教育滞后全省整体教育,不能满足需求,已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

根据“十五”计划目标,到2005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在校生将从1999年的149万增至28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将从64万增至126万人左右,招生数将从23.2万增至43.8万。根据全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要求珠江三角洲和大中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以上,其他地区要力争达到65%以上。按照上述发展规划,未来5年中,每年需要补充普通高中教师6000多人,最多的年份可达8000人。这一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改变广东省基础教育的格局,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加快初、高中分离的步伐、进一步调配教育资源、办优质高中教育正成为行内人士普遍关注的热点。广州市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动作较快、步子较大。省一级的执信中学、华师附中先后走上了初、高中分离之路,正积极致力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广州市属中学校际之间的合并,也在朝充实高中教育实力的方向发展。

在广东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问题,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卢钟鹤强调:要拿出一个科学的方案和强有力的措施来完成这一超常规发展的任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专家建议

加大对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扶持力度。

根据《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到2010年广东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80%。为实现这一目标,省政协主席会议提出了五点建议:(1)提高对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认识,加大对东西两翼和山区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2)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投资机制改革,形成多元投资与办学的新格局;(3)调整职教结构比例,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4)抓好教师的定编工作,制定稳定教师队伍的相应政策,缓解教师紧张问题;(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夯实高中教育基础,促进各个阶段教育、普教与职教、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协调发展。

为突破“瓶颈”的制约,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十分必要,省政府应在近期内专题研究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问题,重点研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示范性高中政策,如贴息贷款等。另外,高中阶段教育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体制为主原则基础上,应积极鼓励学校由公办向学校公办和民办并存转变,加快建立高中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贫困地区优秀教师外流严重的现象,可推进“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鼓励大学生志愿者从教于艰苦的农村学校。设立“大学生到农村从教奖学金”,对已经考取大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继续深造的学生,可采取“委托代培”的办法,定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