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荒原生命的奇迹
36173200000014

第14章 沙漠肉食和杂食哺乳动物(5)

当黑夜结束白天来临,群体成员会聚集在入口附近相互梳理毛发,然后一起去觅食。细尾獴用坚硬的爪子挖掘地面——这是一项集体活动,每个成员都参加,但是哨兵除外,它们要站在附近的高地上或者树上留心四处的危险。

小贴士

细尾獴是非洲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一群猫鼬站立起来四处张望的情景可以说是非洲原野的象征,所以这种警觉的小动物成了动画片《狮子王》中的大活宝“丁满”。

细尾獴怀孕期是77天,交配期在9~10月,小细尾獴出生在11~12月,通常是2~5只1胎,每只有25克重。10天大的时候睁开眼睛,3~4周才断奶。它们完全独立要到7个月大。每群的雌细尾獴往往同时生产,雄性们很乐意照顾孩子。细尾獴在1岁大时性成熟,最高寿命12年。

细尾獴很会给小细尾獴们“上课”,而且在捕食训练中先给死蝎子,再给已经受伤的蝎子,然后再换成活蝎子。野生动物通常是靠被动地观察同类来学习,而细尾獴却主动开“补习班”。细尾獴会把一些如蚱蜢、蝎子等猎物带给饥饿的幼崽,让它们练习捕食技巧。如果蚱蜢在训练中从小细尾獴跟前跳开,“老师”会把逃走的猎物捉回来,推到小细尾獴面前,让它们继续练习。老细尾獴甚至会把训练用的蝎子先行除去毒针,以免蜇到小细尾獴。它们这种相互帮助、忠心耿耿的表现,被科学家们称为哺乳动物中的“互助典范”。

细尾獴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且成年细尾獴会积极照料群体的下一代,而不考虑小细尾獴与自己有无亲属关系。有些细尾獴甚至终生不考虑繁殖自己的后代,而把一生用来照料其他同伴的后代。

科学家认为,细尾獴之所以不像其他多数哺乳动物那样只悉心照料自己的后代,是因为它们个体相对较小,体长只有30厘米左右,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面对各种生存挑战。一般而言,细尾獴幼体的自然存活率仅为1/4,而约一半的成年细尾獴会成为山雕、眼镜蛇等天敌的牺牲品。只有群体数量越大,细尾獴才有更多力量繁殖、照料后代并与天敌及各种灾难抗衡,使其种群生存率得以提高。

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蜜獾

蜜獾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分布范围很广,在非洲、西亚及南亚、阿拉伯直到欧洲。蜜獾生活在各种植被类型的地带,包括开阔的草原及水边,雨林中也可以见到。它们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

蜜獾一般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白天在地洞中休息。其体型与鼬科动物相近,身长525~80HD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1~11.8千克。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背部为灰色,吻为浅粉色。

蜜獾有着相当厚实的身体,宽阔的头部,小小的眼睛,平钝的鼻子,以及从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的耳朵,腹部长有育儿袋。蜜獾的雄雌体型差异很大,雄性的体重比雌性重,约为雌性的2倍左右。蜜獾有着柔软、韧性十足的手指,可以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难度动作。

蜜獾的食物多种多样,是杂食性动物,它的食物包括小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蜜獾的胃口十分好,从不挑食,有什么就吃什么。蜜獾是出了名的贪吃,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美餐的机会,它可以在30分钟之内吃下差不多相当于自己体重40%的食物。因此,蜜獾常常在可以发现腐肉的农田附近游荡。

蜜獾少言寡语,羞涩怕人。一般等到夜里大家都睡了才外出觅食,而且都是独来独往。蜜獾安分守己,不愿招惹是非,会尽量避免与其他动物发生冲突。它们以腐肉为食,偶尔也会大吼一声,去攻击年幼或受伤的动物,尝尝鲜物。不过它最喜欢吃的是蜂蜜。它与响蜜型结成了十分有趣的“伙伴”关系。响蜜鴷一见到蜜獾就会不停地呜叫以吸引蜜獾的注意力,蜜獾循着响蜜鴷型的叫声跟着它走,同时也发出一系列的回应声。蜜獾用其强壮有力的爪子扒开蜂窝吃蜜,而响蜜型也可分享一餐佳肴,因为响蜜型自己是破不开蜂窝的。

小贴士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只大蜜獾可以在半小时内吞下一条2米长的大蟒蛇,即使是有毒的南非眼镜蛇和蝰蛇,蜜獾也能不费太大力气就得手。蜜獾似乎对最毒的毒蛇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就算毒蛇能咬到蜜獾也没什么用,它仍然会被蜜獾吃掉。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破解蜜獾不怕毒蛇的秘密。

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非常善于挖洞,常在白天觅食。蜜獾十分凶猛,不惧任何动物。因为蜜獾的皮毛光滑韧性强,很难伤到体内,即使被非洲豹捉到,也许要花近1小时的时间才会被制服。

蜜獾是现存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一只6千克重的蜜獾能够杀死30千克重的袋熊。它的撕咬能力是与它身体大小一样的狮子的3倍。不过蜜獾也并不是所向无敌,它们常常死在狮子和猎豹的手上。

蜜獾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只有到发情期才肯聚在一起。它们活动的范围很大,一只雄性蜜獾每小时能轻轻松松地奔跑9.6千米,领地可达1000平方千米以上,雌性蜜獾要比雄性蜜獾小一些,领地可达50~300平方千米。

蜜獾的繁殖期在每年的3月份,蜜獾的妊娠期很长,大概有120天左右,蜜獾产下的幼仔一般为1~3只,多的时候可达4只。刚出生的幼仔被放在育儿袋中以便其吸吮乳头,直到3个月后才放开;105天后,幼仔离开育儿袋,但蜜獾的整个哺乳期长达8个月。雌性幼獾2岁性成熟,开始进行繁殖。

雌獾在发情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会严密捍卫自己的领地,以防其他雌獾来犯,并且严防第三者插足。妊娠期的雌性蜜獾每三五天就要换一个新的洞穴,然而,一旦幼仔可以自己行走的话,为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和可以寻找更多的食物,雌蜜獾和幼仔就会分居。

飞翔的哺乳动物——蝙蝠

蝙蝠的飞行能力十分高超,能做多种“特技飞行”,如圆形转弯、急刹车和快速变换飞行速度等。蝙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蝙蝠一般隐藏在半干旱沙漠的岩穴、树洞空隙里;黄昏和夜间,蝙蝠会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蝇、蛾等昆虫。

蝙蝠用于飞翔的两翼,是由联系在前肢、后肢和尾之间的皮膜构成的。蝙蝠的前肢的第1指很小,长在皮膜外,指端有钩爪;除了第1指外,其他4个指都特别长,适于支持皮膜。蝙蝠的后肢十分短小,足伸出皮膜外,有5趾,趾端有钩爪。蝙蝠的骨很轻,胸骨上也有与鸟的龙骨突相似的突起,上面长着牵动两翼活动的肌肉。

蝙蝠的嘴很宽阔,嘴内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这样的嘴十分有利于它捕食飞虫。蝙蝠的视力不好,但是听觉和触觉却很灵敏,它主要是靠听觉来发现昆虫的。蝙蝠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一种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蝙蝠靠耳朵来接受这种超声波,并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目标与自己的距离。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被称为“回声定位”。

小贴士

蝙蝠从空中落地时,只能伏在地面,慢慢爬行,动作很慢。因此,蝙蝠便随时倒挂着,一旦有了危险,便能容易地伸开翼膜起飞。此外,到了冬季,蝙蝠也是以倒挂的姿势进入冬眠的,这样可减少与冰凉的顶壁的接触面积。所以蝙蝠总是倒挂着睡觉。

蝙蝠用“回声定位”的方法来捕捉昆虫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蝙蝠在一分钟之内可以捕捉十几只昆虫。此外,蝙蝠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强,它能从杂乱无章的回声中检测出某一特殊的声音,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分析和辨别这种声音,从而可以确定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石块,或者更精确地决定是可食昆虫还是不可食昆虫。当2万只蝙蝠生活在同一个洞穴里时,也不会因为空间的超声波太多而互相干扰。蝙蝠回声定位的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人们研究提高雷达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蝙蝠类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的蝙蝠喜欢吃花蜜、果实等,有的蝙蝠喜欢吃鱼、青蛙、昆虫等,有的蝙蝠喜欢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不过,大多数蝙蝠主要都是以昆虫为食。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蝙蝠的新陈代谢能力降低,每分钟仅有几次呼吸和心跳,血流减慢,体温降低,直到与周围的环境温度一致。不过,蝙蝠的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有排泄和进食的行为,一旦被惊醒就可以立即恢复正常。蝙蝠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性蝙蝠的生殖道里过冬,到第二年春天,经交配的雌性蝙蝠才会在冬眠结束后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