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75

第75章 三人成虎——群体极化效应

你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与朋友刚看了一场电影,虽然你觉得电影不是太坏,但是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简直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部电影一般,但跟大家讨论后,却觉得这简直是最精彩的电影。

这是因为虽然你和你朋友都不太喜欢这部电影,但是你们的理由都比较微小。可是当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们可以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部电影。

还有一种原因是,群体成员都极力把观念表达得夸张一些,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如果发现每个人都不太喜欢这部电影,你就会试图表达出更极端的观点,以让大家认为你很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群体观点就更容易极端化。

群体极化效应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非典”期间人们对疫情产生的超乎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极端强烈,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群体极化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学者James Stoner于1961年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论辩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在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在群体决策中,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2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也就是或者变得更加冒险,或者变得更加谨慎,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就是更加冒险。

群体讨论之所以容易导致冒险偏移,原因在于:

(1)群体的责任扩散。

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决策错误,责任也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个人身上,责任知识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

(2)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很谨慎,有可能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因此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冒险。

反过来,谨慎便宜则更多的出现在官方决策中。这是因为:

(1)自我保护心态。

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则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

(2)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

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决策会趋向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则可能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么样,自己都不会有什么损失。

群体极化很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在这样的群体中,其成员对群体意见常做出比实际情况更一致和极端的错误决定,从而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产生更大的破坏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群人在一起交流的时候,群体互动的结果会强化群体成员在某方面的观念倾向,比如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在做出投资决策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但都微弱倾向于投资或大多数人微弱倾向于投资,那么群体间的互动将会将这种群体上的总体倾向性呈现出来并加以强化,如果成员的意见相反,则进行反方向的强化,强化的结果是增强了每个个体的倾向性信念,消除个体内心的犹豫。

造成群体极化现象的因素有三种:

其一:信念增强。

个体在收到来自群体内其他人的相同意见时,会强化他对于已有信念的强度,消除其内心的犹豫。

其二:从众心理。

当你身处一个群体中,特别是这个群体的性质与你的喜好没有太多冲突时,你会自然有种从众倾向,此时你会观察群体的意见倾向并附和它,如果这个倾向本身就与你的想法一致,你当然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支持。

其三:群体采择。

这个解释有些神秘化,就是说群体意识一旦产生,就拥有了独立于个体的属性,它需要形成并维持其自身的属性,这个过程是通过对个体意见的采择来实现的,采择的机制就是寻找总体倾向性,并抑制相反信息。

群体的讨论对群体的意见有这样的影响: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的更加支持,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会变的更加反对。最终群体的意见会变得极端化。

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体极化的现象。那么群体成员必须清楚:有异议,往往能改善群体决策的质量,尽管它从表面上看可能影响群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