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68

第68章 酒鬼见酒,醉死不走——为何有些人爱酒如命

中国的酒文化让我们有了无酒不成宴的习俗,古代文人墨客对它的渲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花间酌酒邀明月,石上题诗扫绿苔”、“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三杯竹叶穿心过,一朵桃花上脸来”、“四座了无尘事在,八方都为酒人开”、“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川风月留酣饮,万里山河尽浩歌”,可谓天花乱坠,美上加美。敬酒时,人们崇尚千古流传的“酒不满不成敬,茶不浅不知训”这一名言、使它深入了人心。但它却造就了无数个嗜酒如命的酒鬼,毁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葬送了无数人的前程,磨灭了无数个君子的形象,让无数个嗜酒者被社会抛弃,让他们在酒精的漩涡中挣扎。

大概是在十几年以前,一个嗜酒的人往往被大家认为是品行不端。近年来研究表明,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而并非个人德行出了问题。酒是一种精神活性物质,长期饮用对神经系统以及身体各脏器的影响是极大的,通俗一点说,酒就是一种合法的毒品。吸毒的危害我们是知道的,临床上发现当酒依赖的病人初期戒酒开始时,出现的戒断症状和戒毒所出现的症状就有些类似,主要表现为心慌、手抖、紧张、焦虑,对酒的渴望增加,希望通过一切方法尽可能地找到酒来饮用,在这个时期家人、朋友的规劝几乎是无效的,患者会不断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直至饮酒。饮酒后上述症状随即消失,患者会得到某些满足感,但一旦脱离了酒的维持,上述情况便循环发生。往往家人会发现,患者早晨起来就空腹饮酒,并且从不吃菜,并逐渐饮酒不分顿数,以酒代饭,以酒代水,不吃主食,整日酒壶在身边,并在家中藏酒,以避开亲人饮用。

我们发现往往这类患者饮用的都是高度的白酒或药酒。因为缺乏主食的补充,体内随即出现大量的B族维生素(富含在谷类的表皮中)的缺乏,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比如慢性胃炎,维生素缺乏疾病,营养不良,失眠,性功能紊乱,并最终导致内脏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甚至衰竭,常有肝脂肪化并硬化,心脏扩大,酒精中毒性心肌炎等,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往往下降,常出现躯体合并症,神经系统出现震颤、神经炎、肌萎缩等病变。

另外,患者的人格逐渐发生改变,变得自私、孤僻、无责任心、情绪不稳定、情感迟钝、工作能力下降,特别是记忆力下降,与周围的人不易相处,并常把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归咎于别人。

喝酒的人的内心世界,别人都很难看透,很复杂。嗜酒者的心理主要出于这样几个方面:

(1)饶幸的心理:老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能干,办事不想后果,能瞒一时算一时,自欺欺人。

(2)自满的心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今朝有酒今朝醉。

(3)虚荣的心理:夸大自己,美化自己,让别人另眼相看。

(4)喝酒的心理:对酒的依赖心理。

(5)回避的心理:一遇到烦事,只是用逃避来对待问题,借酒消愁。

(6)说谎的心理:一外出喝酒,就会给自己编出种种理由来掩盖自己更多的错误。

(7)无所谓的心理:什么事都不在乎,遇到事很少加以思考,办事马虎。

(8)放纵的心理:明明知道外出喝酒不好,一味地放纵自己不加以约束。

(9)抵触的心理:对家人的劝说和单位领导的批评不当回事,他说他的咱干咱的,他们越烦什么,就越干什么,最后害的终归是自己。

治疗嗜酒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解决躯体的合并症,但是急性戒断症状靠药物治疗非常容易复发。科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方法。复发的原因是病人对酒的心理渴求,俗称“酒瘾”。目前没有可以克服酒瘾的药物。另一种方法是靠心理和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