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63

第63章 三个和尚没水喝——揭秘社会惰化现象

大家都听说过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三个可怜的和尚,成了大家讽刺的对象。不过,若是这三个和尚学过心理学中的“社会懈怠”理论的话,就一定不会甘心被别人指手画脚了,他们会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说:“此乃人性的弱点,凭什么光批我们仨,天底下像我们一样的‘和尚’成千上万呢!”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每每用来说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汉语中,“三”往往指概数,三个和尚也许代表了许多个和尚。庙里和尚个数增多了,按理说挑水的人力也增加了,为什么反而大家都没水喝?如果我们抛开团结合作的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或许发现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当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社会惰化。心理学家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参加拔河实验,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两个人一起参加,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59公斤;如果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八个人参加拔河实验时人均拉力仅剩31公斤。随着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个人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用大学生作为被试做的实验,进一步为社会懈怠的存在提供了证据。他让大学生们利用欢呼或鼓掌的形式来制造噪音,结果发现,每个人所制造的噪音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

合作学习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们常常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奖励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证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会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向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因此,个人没有什么责任压力,而且互相依赖,所以产生推诿。我们看到,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厉害,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总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合作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所以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的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质量和数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地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还要缩小小组人数的规模,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防止社会惰化的举措之一是让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效率在群体中可以被鉴别、被评价,在这种适当的被评价焦虑驱使下,个体行为动机得到激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极端的例子是,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在三百人吹竽行列中尚可滥竽充数,但当被要求单独吹竽,也就是个体行为面临被评价的时候,南郭先生只能逃之夭夭。

当然,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不必然导致浑水摸鱼的社会惰化现象。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不分你我时,不太会出现社会惰化,一家三口过年大扫除恐怕不太会计较每个人付出多少努力吧?当任务本身就十分具有挑战性时,倾向不会出现社会惰化,充满趣味性的智力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成员努力投入;当成员以群体成功为最终目标时,也较不可能出现社会惰化,牛津和剑桥每年举行的划艇比赛上,双方赛手势必满怀激情齐心协力为母校荣誉而战。

与其苦口婆心劝说三个和尚一定要团结合作,不如巧妙营造防止社会惰化的工作氛围,激发三个和尚主动挑水的热情。心理学的魅力在于不对人的行为做主观强势的道德批判,而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进行解释预测,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