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39

第39章 为什么我们接受一个鸟笼就要买一只鸟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

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一天你老婆拉着你逛街,走过某品牌的专卖店,看到心仪已久的一条裤子正在打六折,于是你和老婆一商量,咬咬牙还是买了。穿着新裤子,心里那个美呀!这是你最好的衣服了,大概花了你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第二天你准备穿这条新裤子去上班吗?我想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的上衣,是不是也该换了?你的皮鞋是不是也该换了?你的皮带是不是也该换了?你的皮包是不是也该换了?这些如果都换了,那房子呢?车子呢?还换?那老婆呢?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还很高雅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于是他穿着精美的睡袍,在家找感觉,发觉家具风格不对,地毯针脚粗大。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房间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

《韩非子·喻老》篇有“纣为象箸”的典故,大意是说,商纣王让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听说后感到十分担心: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肯定不再用粗碗具,必将犀玉杯盘、山珍海味,进而穿绫罗、着绸缎,建殿宇、筑楼台,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正如箕子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开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荒淫无度,为所欲为,终遭周武王讨伐,自焚鹿台而亡天下。

“狄德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几乎在每个普通百姓身上都会发生。比如,买了一套新房,谁都得装修一番。有人这样描述: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后,自然要以黑白木封墙再安装像样的灯池;四壁豪华后自然还要配上高档的硬木家具;出入这样的住宅,显然不能再破衣烂衫,必定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就此“效应”下去,说不定有人会突然发现和自己睡在一张床上的那个家伙也有点儿“拿不出手”,打算一并换了呢!

“狄德罗效应”又被称为“鸟笼效应”、“空花瓶效应”、“配套效应”,其警世、喻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对普通人而言,就是要警惕“愈得愈不足”心理,小心被欲望的棘轮推动,跌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陷阱。

不过,生产企业和商家倒是很喜欢人们的这种心理,实践中也有意将“配套效应”运用到极致。他们明白,“配套效应”的核心并不在于欲望指向的物及其配套,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那种生活方式,及这种生活方式满足欲望的社会价值。所以,厂商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效应来推销自己的商品。他们会告诉你这些商品是如何与你的气质相配,如何符合你的档次,等等。总之一句话,它们都是你不能不拥有的“配套效应商品”。

“配套效应”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导致了一种“奢侈病”。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对“配套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给出的对策是立即终止攀比,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即推行以节制消费为主题的简单主义运动。时至今日,简单主义运动在西方国家已小成气候。不过,要想让每一个人都真正做到节制消费,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