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31

第31章 商家为什么会花很多的钱请名人代言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名人广告满眼皆是。爱多的成龙,奇声的陈佩斯,雪碧的张惠妹,百事可乐的王菲,爱立信的刘德华,新大洲和三元牛奶名人效应的广告的姜文,百年润发的周润发不一而足。

用名人拍广告,选择当红的艺人自然地被受消费则关注。用名人做广告常常会被看作是企业产品人格化的一个体现。产品的性能和所体现的服务精神及企业理念是抽象的。而人却是具体的。所以,飞人乔丹充满成功和强力动感之美的形象才会被体育服饰采用,并继而带来滚滚财源。

名人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比较熟悉的群体,名人效应也就是因为名人本身的影响力,而在其出现的时候达到事态扩大、影响加强的效果,这就是名人效应。当然,名人效应的应用是很普遍的,首先在广告方面,几乎大部分的广告都在利用名人效应,因为受众对名人的喜欢、信任甚至模仿,从而转嫁到对产品的喜欢、信任和模仿,这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应的方法。

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简单的说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群,它的效应可以如同疯狂的追星族那么强大。

“人名”和“名人效应”狠念发财经的大有人在,而且愈演愈烈。随着名人被抢注事件的屡屡见报,远的如诸葛亮,近的如李连杰、姚明,都没有逃脱成为商标这一劫。不仅名人创作的艺术品值得收藏,名人用过的物品也不可轻视。艺术品的投资与收藏,同样存在着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不直接介入商业行为的,但有助于借用名人者强化自身形象,“名人”是被动的被仿效或借用。

小品牌是小名人,大品牌是大名人,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从名人的大小来判断这个企业的实力如何了。也就有一些人为了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让自己的名气看上去很大,而费力请来一些和自己企业形象不大符合的大名人。

但名人效应绝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修课,因为这上面也许就维系着你的身家性命。名人效应有的时候会逐渐减弱,也有的时候在某些方面他们会完全没有效应。比如最近曾经红极一时的某明星就被他所代言的一个品牌的洗发水给抛弃了,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除了某剧之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好作品问世了。人气下跌是不争的事实,商家当然是要牟利的,抛弃他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位明星若是生气也没有办法,只有好好努力提升人气,再报今日被弃之仇。

而另一条新闻说明,在有些领域影视名人根本就没有效应。近日在某省美术馆举行的一次书画拍卖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幕没效应的喜剧。“某著名导演书法《龙马精神》,800元,有没有人应价?500元有没有……拍品收回!”此次拍卖会上还有一些名人大腕的字画,但都遭遇了相同的命运,起拍价一降再降,最后却全部流拍。而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悉数成交,成交价都在1万元以上。本来书画界就有许多大师,讲究的就是学艺功底,买画投资的人毕竟不是“追星族”。

总之,“名人”与“广告”两相和谐才会产生积极效应,否则,其负面效应将会作用到广告主、广告商、消费者,也包括名人自身。社会过于追捧、盲目趋从名人效应的现象应有所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