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03

第3章 亡羊补牢还是事后诸葛亮——为什么我们总爱事后总结

“跌了108点!我早就知道节后股市要继续下挫的,我早知道的……”“看看,我早料到火箭队要击败骑士队的,果然……”老张在办公室边看报纸边洋洋得意地唠叨,似乎全世界就数他料事如神,让人恨得牙痒痒:马后炮,总是等事情发生后才说“我早知道”,没发生之前怎么未曾听过吱一声。

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或者即将发生的事做出评价、预言。等到事情发生后,即使自己的预言或者评价和事实不符,人们也会将自己的预言和评价进行改变,使之与事实相近或相符,以证明自己对其早有预见,自己是正确的,很有先见之明。心理专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事后诸葛”或“事后诸葛效应”。诸葛亮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常常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所谓的“事后诸葛亮”,是形容一些人打“马后炮”,批评其事前不肯说、事后显聪明,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的行为。其实每个人都当过事后诸葛亮,当事情发生之后,要么跳出来说我早就料到,要么后悔自己应该早料到——因为事情不是明摆着吗。这种倾向被称为“事后聪明式偏差”,指的是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

认知的信息加工取向把记忆解释为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我们对整件事的记忆是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在组建的瞬间,所有与事件相关的新旧信息混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事件的完整拼图,有时候就很难分清楚哪些信息是刚接收的,哪些是早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了。当我们看到股市下跌或火箭队胜利的消息时,我们对股市走势的理解和NBA赛事结果的理解会受到这些已知结果的影响,从而认为,这些结果本来就具有很高的预测性。

其实,如果在知道股市下跌或火箭队胜利的消息之前做判断的话,我们不会认为股市走势和NBA赛事结果具有那么高的预测性,所以事后诸葛亮总是在“事后”才出现的。事后诸葛亮们还通常在“事后”想出种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的理由,来证明事件结果可预测的合理性。节后股市下跌是必然的,因为周边市场持续走低;火箭队战胜骑士队是应该的,因为火箭队过去取得了客场八连胜,赢球势头迅猛。

对前景不甚明朗的事件,如果可以尽量抱着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审视,仔细考虑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事后聪明式偏差”。考虑到节前股市的蓄势震荡夯实了弹升基础,节后股市可能开门红;考虑到詹姆斯是全联盟最好的“关键先生”,骑士队也可能胜出。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与其爱表现和虚荣的心理有很大关系,“爱表现自我”是人类特有的本性,它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要比别人更聪明、更高明、更有才华、更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人们希望得到重视,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因为人们发现,大家对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往往比较重视,认为这是有本事的表现,于是就努力地让自己扮演具有预见性的角色,使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通晓古今、预知未来。

当自己准确地预知了结果后,往往就会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尊重,显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和有才,这样自己的虚荣心就会获得一种满足。为了满足虚荣心,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去这样做。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喜欢扮演“诸葛亮”角色的人,其实在事前往往并没有准确地预知事情的结果,只是通过后来的改变,使自己的预测与结果相符从而达到自我心理的满足,做一个“事后诸葛亮”,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