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02

第2章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为什么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衡量别人的想法

中国有句古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是小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君子的想法。其实这并不是小人的专利,在生活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别人的想法,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的心理现象,旨在说明,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将自身具有的某种特性,像经历、好恶、欲望、观念、情绪、个性等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一定具有与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这是一种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地赞扬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过度地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投射效应告诉人们,人心各不相同,莫以己度人,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准确投射,才能更易说服别人。

人们在投射效应之后,还会试图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影响他人,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中这不仅仅是一句俗语,更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折射。在众人眼里,同一个群体的人总会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身份、地位、年龄、性格与自己相同或者相似的人,便会习惯性地用自己的喜好去认识、评价、判断、衡量,认为他们也应该有着和自己同样的想法、观念、处事原则等。但事实上,在这种心理的驱策下,人们的行为往往有失偏颇,进而不能更好地使他人为自己做事情。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目标,也不能把它们随意地“投射”给任何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条狗嘴里叼着一块肉,经过一座小桥的时候,看见水里有一条狗贪婪地盯着它,好像要抢它的肉,于是这条狗威胁地大叫,结果肉掉到水里去了。这则寓言可以作为心理学上“投射作用”的绝妙注解。人由于缺乏自信,需要靠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但这种肯定其实是一种假想,并不能让人产生真正的信心。真正自信的人,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会信赖别人,而不是经常怀疑别人。反之,常怀疑别人的人则是没有自信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动机、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内疚,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安全。但事实证明生活中紧紧抓住你所拥有的,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经常担心会失去你爱的人,反而在实际中会起到一定的“投射作用”,就会忧郁成疾,生活中的疑神疑鬼更是大忌。

人们的心理特征有它的差异性,总是凭着人们的共性而不考虑人们还有个性,主观的猜测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进而对别人的判断,进而给家人或别人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也就无法真正地了解自己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