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以貌取人吗?不要不承认,生活中大多数人包括你我在内可能都曾经以貌取人过,起码是与陌生人碰面之初。科学家认为这并不是势利小人才有的习惯,他们发现相貌确实和人的性格之间有某种隐秘的联系。科学家认为人的相貌不但和品性有一定关联,而且相貌上还存在“光环效应”。长得好看的型男靓女不只情人节收到的礼物最多,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多是更外向开朗、身体健康等正面用词。
虽然老话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通常在看到一个陌生人的0.1秒内,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对他的个人品性下了结论,诸如是否有同情心、值不值得信任、是否有进取心、性格是否外向等。一旦这个第一印象形成,就很难在我们的脑海中消除。不仅如此,生活经验似乎也暗示我们:人的品性和长相有关:那些外表看上去更有野心的政客在竞选中获胜的概率更高;看上去更强势的CEO所在的公司盈利的可能性更大;外表看上去富于同情心的人从事护理行业颇多;甚至,当两个男性疑犯站在法庭上时,比起外表成熟的人,娃娃脸疑犯被判无罪的可能性更大。
虽然不少实验都显示以貌取人这种生活经验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为何有这种联系却还没弄清楚。而且他们的研究只能显示,在非常明晰的性格上,如外向方面,外貌和性格有一定联系,但在其它的性格维度上却根本找不到这种联系。例如,一个长着张“诚实”面孔的人并不比其他任何人更值得信赖。
2009年年底,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脸部宽阔(两颧骨之间的距离相对眉毛到上嘴唇之间的距离要大得多)的冰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因暴力行为被判犯规的次数更多,包括用膝盖或肘部顶人、用冰球杆打人等。
根据他们的研究,脸庞更宽的男性,其唾液中的睾丸激素含量较高,而且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他们更有攻击性。若这个结论成立,是否就意味着,睾丸激素分泌水平较高的男性,一般块头更大、身体更强壮、更有野心、而且脸庞宽阔,而我们之所以认为有这种特征的男性更有攻击性,是因为进化“教会”我们这一经验,避免受到侵犯。
进化优势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喜欢以貌取人的倾向。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心理学家Leslie Zebrowitz说,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仅凭外貌下的判断并不准确。我们喜欢以貌取人常常是生物本能反应造成的“过度概括”。
自然界中有许多“过度概括”的典型例子,捕食者对类似眼睛图案的反应,如一些蛾子、蝴蝶或鱼身上显著的圆形斑纹。这种圆形斑纹能威慑天敌,警告它们不要靠近。我们对待娃娃脸男性的反应可能和上面这个例子有着相似的道理。在人们的第一印象中,娃娃脸这个特征被人们判断为温顺、天真、具有服从性,然而就像蛾子翅膀上的眼睛斑纹并非真正的眼睛,一个长着娃娃脸的人可能也不像他看上去那么天真,但人们却仍会被这个顽固的第一印象所影响。此外,还有相似面孔的“过度概括”现象,即如果某人的面孔与另一个人相像,人们就会认为他的品性很可能也和那人相似。
心理学家推测,我们之所以会信服以貌取人的判断,原因是对他人外貌的偏见会让我们落入“自我实现预言”的陷阱。所谓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一旦你对未来的行为或事件预测,这一预测就会对你接下来的行为产生影响,以至于产生预料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对别人品性的预测,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细微态度,最后可能会反证我们当初的预测。例如,如果你老是觉得某人不值得信任,对他处处猜疑防范,那么他很有可能最终会放弃再取得你的信任,真的变成了你心目中不值得信任的人。
心理学家还举例说:“出生时婴儿的长相如果颇具男性气质,那它成人后的长相也会一如既往的男子气。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和社会受婴儿长相的影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无形地强调其男性气质,所以孩子成人后的举止、性格也都会很‘大男人’。”
然而这一效应有时也会起到反作用,尤其对那些长着张娃娃脸的人来说。曾获诺贝尔奖的动物行为学家Konrad Lorenz曾认为,娃娃脸特征容易引起他人的怜爱和照顾之情。心理学家Zebrowitz的研究也发现,长着娃娃脸的男孩及男人都会在他人大脑中情感的控制中心——杏仁核激起类似的情绪反应。但长有娃娃脸的人是否就像他们看上去那样天真无邪,事实却并非如此,如美国广为人知的黑帮教父艾尔·卡彭。同样,Zebrowitz发现,长着娃娃脸的男孩好争论,更有可能成为抱负极高、有野心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自败预言效应”,即一个长着娃娃脸的男人厌倦了别人对他的态度,于是拼命想冲破人们对他的预设期望,反而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个理论让人不禁想起老一辈人的说法,不要拉长脸,因为这个表情会“冻结”在我们脸上。20年前有个研究发现,性格乖戾的老人家,即使让他摆出一副“中立”的表情,他看上去仍像在生气。看来坏脾气的确会影响人的面部表情,久而久之脸上就会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