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谁在驾驶巴士
36153500000010

第10章 伸手不打笑脸人——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取悦别人

有些人是众人眼里的大好人,对家人无微不至、对朋友有求必应,即便是对陌生人也慷慨相助,哪怕自己受苦、受累、受伤害,也不对别人说声“不”。

王丹的朋友对工作、家庭、朋友面面俱到,抚育两个孩子、照看房子、参加家庭教师协会会议,照顾老母亲之余还当起兼职护士。亲友们有问题也都爱向她求助。一个侄女每天给她打电话,控诉自己丈夫,声称婚姻走到尽头,一说就是数小时,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怨声载道。

表面来看,这名朋友是大家眼中最友善无私的人。而她私下对王丹坦诚地表示,自己身心俱疲。有一次面对一名倾诉烦恼的同事,她表面上礼貌应对,还不断地安慰对方,实际上早已不耐,“我想让她闭嘴或滚开,想扇她一耳光”。

生活之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心理。例如,我们对别人的要求总是不好意思开口说“不”。有的时候,为了得到别人的欢心或者好感,甚至会说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话。明明是对方错了,却要承认是自己不对;还有,公司的一个同事带着自己的小孩过来玩,其实你很不喜欢这个孩子,但是为了取悦同事,你就会表现出很喜欢这个孩子,夸这个孩子聪明、漂亮,甚至会抱着孩子玩;或者,本来这个周日你很想好好休息,在家里待着,但是你的一个姐妹很想让你陪她去逛街,而你却不好意思驳人家的面子,满口答应她的请求,结果不但整整浪费了一天的时间,还累得自己精疲力尽。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对他人友善到王丹朋友这种程度已经不再是值得赞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种病理状态,名为“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病”。

他说,这类女性为数不少,她们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问题是要成为圣徒可能会致命。当给予成为活着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巴巴内尔说,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这种过分取悦他人的滥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譬如活在对拒绝和失败的恐惧中、充满自卑、失去自我、时常自我责备、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无力抉择、疲于追求完美、感觉被孤立等。

取悦别人虽说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不懂得拒绝别人,明明不想去做的事,却还要装作满心欢喜地去做,有的时候也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导致这种心理的原因之一是人具有社会性,群居的生活需要有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会使得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这样就会自然地想去取悦别人。人都害怕孤独,害怕被隔离,总希望自己有很多的朋友,为了能拥有更多的朋友,就会想办法留住朋友,就会不自觉地去讨别人的欢心,希望别人认同自己,使自己在群体中有一席之地,其实这就是人的归属感所致。

生活中,还有些人取悦别人是因为害怕得罪人,其实这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微笑往往表现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卑,因自卑而不停地微笑以取悦别人。例如,当别人或者上司对自己有什么请求时,往往担心自己如果不答应上司,上司就会记恨自己,对自己不满,从而影响自己的晋级和奖金发放等,因此,就会取悦上司,即使自己很不愿意,也会假装开心地答应。对待同事也一样,害怕不答应同事的要求,同事就会不满意,会在自己不如意时嘲笑自己,会到上司那里说自己的坏话,甚至在其他同事面前说自己自私等。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很多人就会去取悦别人,尽量让别人开心,生怕自己会得罪他们。

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不能不回应别人的需求,但前提是不能为此违背自身的意愿。换句话说,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但首先要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