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翁文灏和丁文江的故事
36095400000012

第12章 海外求学

龙璋先生认为像丁文江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的培养途径是出国深造。泰兴是个一向闭关自守的小县城,乡绅们思想守旧,对于出国学习有很多疑虑,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赞成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而对丁文江来说,他的母亲刚刚去世,父亲坚持认为居丧期间,不宜出门,否则就是不孝。

出国留学的费用很高,全由自家负担,就是当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也负担不起,何况丁文江的兄弟又多,无论选送谁出国留学,也得借债,这就等于拿全家人的前途来冒险。当时丁文江的哥哥丁文涛也想出国学习,然而自认不及丁文江聪颖过人,理应推他出国深造。全家老小一致决定送丁文江到日本留学。

1902年秋天,丁文江乘船东渡日本,这年他才15岁。他住在东京神田区的平民家里,结识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大家一起参加“谈革命,写文章”的活动。丁文江在日本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参加政治活动上,而把学习抛到脑外。说得具体一些,是参加“变法维新”的改良活动。

当时正值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在日本论战。他们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争取海外学生。丁文江受梁启超的影响很深,他把政治热情投向了康、梁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运动。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所宣传的革命主张,在当时的日本留学生中,影响一天天扩大。抨击清朝政府,鼓吹革命的书报杂志,纷纷在东京出版。曾经以“变法维新”而名噪一时的康、梁的主张,已经落后于时代,在留日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小,而且被不少人称作“保皇党”。丁文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想到英国去留学。

丁文江怎样想到去英国学习的?说来话长。原来有一个名叫吴稚晖的留日学生,因为在日本宣传革命,反对清朝政府,被日本政府以进行反动煽动为名,把他驱逐出境了。于是吴稚晖来到英国的苏格兰,在那里从事生物进化论和古生物学的研究。1904年春,吴稚晖给丁文江的朋友来信,信中轻蔑地写道:

“日本留学生终日开会,吃中国饭,谈政治,而不读书。”

吴稚晖作为一个革命的无政府主义者,后来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在留日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因此,他的批评在日本留学生中有一定影响。

吴稚晖在来信中还说:据估计,一个中国人在英国的生活费并不算高,只要有600元收入就可以在爱丁堡学习西方知识了。这封信在留日学生中流传比较广泛,后来传到丁文江手里,他看信后很受感动,于是与好友李祖鸿、庄文亚商量,决心共同到欧洲去学习。

丁文江在3人中年龄最小,但是能量最大,办法也比较多。他出面说服了李祖鸿的父母,也说服了他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们。他把3个人身上仅有的钱集中起来作路费,统一掌管,以便节省开支。

1904年3月,丁文江等一行3人登上了赴英国的轮船。由于他们经济拮据,本想购买票价低廉的日本轮船票,但由于日俄战争,日本轮船不能保证安全,不敢乘坐,所以买的是一艘德国轮船票。当他们交付船票钱和其他杂费后,3个人只剩下15英镑了。很显然,这点儿钱,要去英国是很不够的。

当时,丁文江等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十分贫乏,就连去英国怎么走,要多少时间,有多少里程,都一无所知;从伦敦到爱丁堡还要乘很长一段火车,就更是茫然了。所以,他们这次欧洲之旅,像我国关里人挑着担担闯关东一样,是水上的浮萍,没有根的。

由于无知,尽管钱少,他们也无忧无虑,反而被大海、波涛、蓝天与水鸟等自然景色所吸引,陶醉在梦幻与理想之中。他们早就得知,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在改良失败以后,流亡到新加坡的槟榔屿。尽管他们与康有为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但丁文江仍然提议去拜访这位伟大人物。

在新加坡的槟榔屿,3位青年对康有为进行了礼节性的拜访。康对这3位年轻人极为关怀,“授之以鼓励和告诫之辞”,并馈赠给他们10个英镑,还写信叫他们到伦敦后,去找他的女婿罗昌。后来,罗昌见岳父的来信,又资助了他们20英镑,这样,才得以渡过难关。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丁文江等3人终于到了苏格兰。当他们在爱丁堡找到吴稚晖时,经过交谈才了解到,这里的情况并不像吴稚晖在信中所说的那样好过,连他本人目前也身无分文,几乎是穷困潦倒,无所事事。经过吴稚晖的努力,庄文亚同吴稚晖一道去格拉斯奇的船场打工,丁文江和李祖鸿被一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搭救了。

这位好心人名叫史密斯,是位行医的传教士。当他了解到这两位中国穷困青年想进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但又毫无考试准备时,史密斯医生就建议他们到他的家乡林肯郡的司堡尔丁(Spalding)去念中学,然后再考大学。

丁文江和李祖鸿,接受了史密斯的建议,跟随他来到司堡尔丁中学。他们住在这个朴素的乡间小镇上,由史密斯作保证人,开始了两年的中学学习。在这里,丁文江得到了中学正规教育,学习了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拉丁文和法文等。在两年中,他跳了3个年级,完成了英国中学6年的课程,还得了好几枚紫铜奖章。

1906年,丁文江考入英国剑桥大学,此时他已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了。学了一个学期,但由于负担不起生活费和学杂费,又离开了剑桥大学,从而中断了学业。1907年春,才回到英国转入格拉斯哥工业学院预科学习,1908年转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花销少一些。在这里他专心攻读动物学和地质学。开始时,他以动物学为主科,以地质学为副科。1910年又主攻地质学,以地理学为副科。1911年,取得了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与地质学双学位。

英国是近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拥有近代地质学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把原来是副科的地质学,转为主科,是很有远见卓识的。在他看来,由于中国的近代科学落后,采矿业被外国人控制了,只有学好地质学,并直接应用到采矿业中去,才能有自己采矿的主动权。于是,丁文江立志要成为这方面的中国技术专家。

1911年4月,丁文江离开英国,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旅欧学习、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奠定了丁文江学术成就的雄厚基础。用他的亲密好友胡适的话来说,丁文江是“一位欧化最深的中国人”。

罗素说:“他掌握多种语言,他那直率的讲话方式,乃至他的小胡子和对雪茄的爱好,有时使一些老派中国人感到不快。他的朋友们十分有把握地说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而那些不是他朋友的人则痛惜他忘了本。实际上所有这些议论的真正根源在于,丁文江在英国就掌握了一个科学家的国际性专业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