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能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8.3.1.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Spearman,1904)首创采用因素分析对智力进行研究,他发现个体在不同智力测验上的成绩高度相关。他从这一模式得出结论,认为存在一般智力因素,称为g 因素,这是所有智力操作的基础,是一种推理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每个维度还与其特殊智力相关联,即斯皮尔曼定义的s因素。例如,人们在语词或算术中的操作都依赖于他的一般智力和特定范围的能力。同时,他还指出每个人所具有的g 和s因素都是不同的,即使具有相同的s因素,也可能在程度上有所区别。尽管斯皮尔曼并不能很确定g因素的心理基础是什么,他认为可能是一种心理能量,但这个理论至今被广泛地运用。
8.3.1.2 瑟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 T hurstone,1938)和斯皮尔曼一样是将因素分析作为研究分析工具的先驱,他批评斯皮尔曼过分强调一般因素,提出存在七种“基本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ies)。根据这个学说,智力是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基本能力所构成的。他总结出大多数能力可以分解为七种原始的因素,这些因素是:言语理解、语词流畅性、计算、记忆、知觉速度、推理和空间知觉。他对每种因素都设计了测验。然而,实验的结果同他设想的相反,每一种能力与其他几种能力都呈正相关。例如,推理能力与语词流畅性相关为0 。48,与言语理解能力的相关为0 。55,与计算能力的相关为0 。54等;言语理解能力与语词流畅性的相关为0.51,与计算能力的相关为0.47,与推理能力的相关为0.48等。这说明各种能力因素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可以找到一般因素。这个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中的g因素的存在。为此,瑟斯顿修改了关于各基本能力完全独立存在的观点,提出了二阶因素,即七个基本心理能力的共同因素。
8.3.1.3 阜南的层次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 .Vernon)在1960年提出了层次结构理论,他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观点,认为能力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并把智力划分为4个层次:一般因素(g因素)、大因素群、小因素群、特殊因素(s因素)。他基于斯皮尔曼的理论,在g因素和s因素间增加了: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机械和操作因素,小因素群———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操作和手工操作等。他所提出的大因素群得到了一定脑科学研究结果的支持:大脑左半区以语言机能为主,右半区以空间图像感知机能为主。
8.3.1.4 卡特尔的理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卡特尔(R .Cattell,1963)将一般能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称之为晶体能力和液体能力。晶体能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是经验的结晶。流体能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参与了一切活动,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卡特尔认为,通常这两种能力包含在任何一种能力活动当中,是很难分开的。流体能力是晶体能力的基础。
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经历不同的发展历程。与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流体能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而晶体能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由于流体能力影响晶体能力,它们彼此相关,所以我们可以假想,不管人的能力有多少种,也不论要处理的任务性质如何,在一切测验分数或成绩的背后,存在一种类似于g因素的一般心理能力。在大多数智力测验中,均包括偏重于测量晶体能力和流体能力的两类题目。
8.3.1.5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J.Guilford)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检验了许多与智力相关的任务。他的智力结构模型的基础是定义了智力任务的三个特性(维度):内容或信息类型、产品或信息表征的形式、操作或心理活动表现的类型。他认为智力是用各种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和功能的系统组合。智力不仅仅是学习的能力,它应该包括对创造性表现特别重要的种种能力。
这一模型从刚开始提出的120种独立能力增加到后来的150种,后又提出了存在180种独立能力。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提出存在150种独立能力的模型,它有5个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6种产品:单元、分类、关系、系统、转换和提示;5种操作:评价、集合、发散、记忆和认知。每一智力任务都包含这三个维度。而且,吉尔福特相信每一个内容(content)—产品(product)—操作(opera‐tion)的结合代表一个独立的心理能力。
这一理论模型与化学的元素周期律相似。根据这一系统框架,智力因素可以像化学元素一样,在它们被发现之前就被预测到。当吉尔福特1961年提出这一模型时,有近40种智力能力已经被确认。现在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超过100种智力能力。由此可见,吉尔福特的智力概念具有预测价值。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在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就和每一个理论一样,吉尔福特的模型也存在不足,这主要集中在理论中提倡智力因素是独立的观念上:吉尔福特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否认一般智力因素的存在。同时,吉尔福特确定智力因素的一般途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将已确定的因素作为标志来确定新的因素,这就很难避免主观性。
8.3.2 能力的现代理论
8.3.2.1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Sternberg)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成分性亚理论),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经验性亚理论),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情境性亚理论),它们都代表有效操作的不同方面,而且能比一元的智力理论回答更多的关于智力的问题。在他的智力理论中强调了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1)成分性亚理论
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成分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思维和问题解决所依赖的心理过程。斯腾伯格认为有三种成分对信息加工是至关重要的,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例如,针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2)经验亚理论
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人们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处理新异或常规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自动化加工的能力,称为经验智力(ex peri‐ential intelligence)。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例如,让我们假定一组人在发生事故之后陷入了困境,你会认为那个能最快帮助人们解决困境的人很聪明。又如,如果一组人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种工作,你会认为能够最快成功完成任务的人最聪明。
(3)情境亚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被称作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情境智力有时被人们称为小聪明。研究表明,没有较高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的人,也可以具有较高的情境智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学习中解决几何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失败、平息朋友间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认为,IQ 测验并不能涵盖智力行为的全部内容,他希望不仅仅将个体以高IQ或低IQ进行归类。例如,假定研究者认识到,“不聪明”的人是因为不能编码所有的相关信息,所以他们完成特定的任务时有困难,那么,如果他们对特定的成分进行练习,就可能会以一种“聪明”的方式来进行操作。这时成分性智力被加强。同样地,斯滕伯格相信,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也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通过对行为中成分性过程的适当理解,研究者能够采用一些技巧,使每个人的操作都“看起来聪明”。
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实用和现实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论(又称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实世界的成功。他认为成功智力有四个关键元素:
● 应在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按照个人的标准,根据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义智力;
● 个体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赖于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
● 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 智力平衡是为了实现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强调的对环境的适应。
斯腾伯格强调,成功智力的基础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过程,即三元理论中曾经论述过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元认知成分,它负责计划、监控和评估。
8 。3 。2 。2 智力的 PASS模型
戴斯(J 。Das)和纳格利里(J 。Naglieri)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 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 model),这个模型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
● 注意—唤醒系统:起着激活和唤醒的作用,处于心理加工的基础地位,使得大脑处于合适的工作状态。
● 编码加工系统:对信息进行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智力的主要操作系统,因为智力活动的大部分“实际动作”是在该系统进行的。
●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的认知功能系统,从事智力活动的计划性工作,与智力三元理论的元成分相似,在智力活动中确定目标、制定策略,并且起着监控和调节作用。
这三个认知功能系统互相联系,共同作用,又执行各自的功能。
PASS模型对智力活动的过程分析比静态的元素分析更接近于心理机制的本质,模型只涉及智力的心理操作层面,它并不涉及动机、情感、个性等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从元素到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智力研究的基本范式的一定转变。
戴斯和纳格利里根据 PASS 模型编制了智力测验:DA 认知评价系统(the Das‐Naglieri:cognitve assessment system,DN:CAS),包括4个分测验,分别测定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每个分测验由三组不同题目组成,全量组题目组成。
(1)计划的测量
要求个体形成一种能以高效和有力的方式去解决任务的方法,一般采用视觉搜索、计划连接、计划编码和数字匹配任务。计划连接题目示。
(2)注意的测量
要求个体有选择地注意一个两维刺激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另一方面,测验任务中包含一个与目标刺激同样显著甚至比目标刺激更显著的竞争性刺激,常采用的任务有表达性注意(expressive attention)、寻找数字、听觉选择性注意和接受性注意。
(3)同时性加工的测量
采用的任务需要被试将特殊项目的成分相互关联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任务的难度取决于成分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和数量。常采用的任务会是根据记忆复制一个几何图样或绘出一个几何图样,或者完成渐进矩阵等。
(4)继时性加工的测量
采用的任务要求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察觉刺激的系列特征,复制出事件的一个特定序列,或回答某种要求对事物的线性特征加以正确解释的问题,例如,句子重复任务。
8.3.2.3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
加德纳(H 。Gardner)通过研究脑损伤病人智力丧失的分布情况、一些特殊人群和认知发展过程———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一百多万年的演变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提出了一个超出IQ测验定义的理论———智力多元理论。加德纳确定了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许多智力,每一种能力依据某一社会对它的需要、奖赏以及它对不同人类社会的作用、价值,共归纳了八又二分之一种智力。第九种智力“存在智力”的存在,加德纳还不能肯定,所以称之为“二分之一智力”。
言语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对词的声、节律和意义的灵敏性,对不同语言功能的灵敏性,就是诗人、作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能够计算量化,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皮亚杰研究的智力也主要是逻辑—数学智力。今天的社会主要把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放在主要的位置,大多数的智力测验都建立在这2种智力上面,它们被认为是可以跨越不同领域或专业解决问题的“原始智力”。
虽然基于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智力测验可以预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但是却无法预言他们在毕业之后的人生表现,无疑以下的六又二分之一智力更具有预测的能力。
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准确知觉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对人的最初知觉进行操作转换的能力。加德纳认为水手、工程师、外科医生、雕刻家、画家等都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产生和欣赏节奏、音高和颤音的能力,对不同音乐表达形式的欣赏。
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控制身体运动和有技巧地运用物体的能力。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都表现出高度发达的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对其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期望的辨别和适当反应的能力,如政治家、教师、心理医生、宗教领袖等。
自我认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区分,并以此知道行为的能力,对自己的力量、弱点、期望和智力的了解,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
博物学智力(或称自然智力,natural intelligence),对自然界不同种属的灵敏性,与生物敏锐交往的能力。这种智力的出现,与人类的出现及进化的历史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德纳从人的生存和繁衍能力构成及生物进化史上找到了博物学家智力存在的证据。加德纳还发现脑伤病人,一些人能够辨认出无生命的物体,而有些人却与此完全相反,这也支持了博物学智力的存在。
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就是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它的核心能力,是在无垠的宇宙尽头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与存在有关的能力。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哲学智力,思考和认识存在的能力。加德纳并没有对它进行充分的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存在智力要解决的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评价这些智力不仅仅需要纸笔测验,也不能简单地定量。加德纳认为,应该对个体在许多生活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并将传统的智力测验视为生活的一个很小的缩影,这才能获得个体的智力情况。
8.3.2.4 情绪智力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另外一种智力———情绪智力,它与加德纳的人际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的概念相关。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包括以下4个主要成分(Mayer&;;amp;Salovey,1997;Mayer et al 。,2000):
●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自己情绪的能力;通过语言、声音、仪表和行为从他人、艺术作品、各种设计中辨认情绪的能力;准确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
● 促进思考的能力:情绪影响对信息注意的方向;情绪生动鲜明地对与情绪有关的判断和记忆过程产生积极作用的能力;心境的起伏使个体从积极到消极摆动变化,促使个体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情绪状态对特定的问题解决具有不同的促进能力,例如快乐可以促进归纳推理和创造性,抑郁可以促进演绎推理和深刻的思考。
● 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给情绪贴上标签,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例如对“爱”与“喜欢”之间的区别的认识;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例如伤感往往伴随着失落;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例如爱与恨交织的感情;认识情绪转换可能性的能力,例如愤怒可转换为满意,也可转换为羞耻。
● 调节情绪,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情接受各种情绪的能力,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根据所获知的信息与判断成熟地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察觉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比如其明确性、典型性、影响力、合理性等;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缓和消极情绪,加强积极情绪,并且做到没有压抑或夸张。
这一定义反映了情感在智力功能中起积极作用的新观点———情感可以使思维更聪明。人们可以聪明地思考自己和其他人的情感。
情绪智力是对智力理论的一个新突破,它大大地拓展了智力的内涵,同时情绪智力的概念及理论、具体组成成分、情绪量表的验证、特定情绪量表的开发以及情绪智力的跨文化研究都将成为未来智力研究新的生长点。
从能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看,这些理论都包含了“一般智力(g因素)”这个概念,认为智力本质上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影响人类具体行为操作的整体性功能单位”。也就是说,人类一切基本能力中存在着共同成分———即“一般智力”、“g因素”或“IQ”智商等。这种智力观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概括起来,其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 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具有的各种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一种能力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变化发展。
● 通过对智力进行因素分析发现,确实存在着一种或几种起主导作用的基本智力因素,所以智力是由一种或几种智力因素综合而成的。
●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测量,研究者发现智力因素的优劣与个体的IQ 分呈高的正相关。由此,IQ分成为智力的一种表征。
按照“二因素—相关的多因素—独立的多因素”的方向发展—合乎科学发展的演绎逻辑这一必然趋势,从斯皮尔曼所创造的智力因素理论发展衍生出了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智力模型,是突破传统智力理论(以IQ为智力的一种表征)的一个开始。由此,智力的现代理论突破了智力研究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外显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不仅对智力的内部机制进行探讨,而是从个人的背景关系、个体经验的连续水平、智力的内部机制三大角度来探究智力本质的整体,体现了人们对于智力认识的不断完善。尽管这些理论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人们仍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智力测验的技术,传统智力测验仍占统治地位———成功地预测测验所要预测的主要目的———学业成绩。或许,斯腾伯格和加德纳等心理学家的努力会在不久的将来导致新的测验技术方法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