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释氏要览
35814400000014

第14章 (6)

人间四事必定别离 正法念经云。一少年。二安隐。三寿命。四具足(具足即是富贵)如是四法。必定别离。智者常须观察

地狱趣 立世论云梵音泥黎耶。此云无喜乐囗毗婆沙论云。泥犁迦。秦言无去处囗大毗婆沙论云。捺洛迦。此云不可乐。论问。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诸有情无悦无爱无味无利无喜乐故。名那洛迦也。今称地狱者。地底也。下也。谓万物之中最在底下也。狱局也。谓拘局不得自在故囗三法度人经云。地狱有三种。一热有一十八所。二寒有一十八所(此是根本)三边又名轻系。又名孤独。此有三别。一山间。二水中。三旷野

落地狱因 婆沙论云。由先时造作增上暴恶。身语意恶行生彼囗辩意经云。有五事死入地狱。一不信三宝。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破坏佛寺。(三四)辈转相诽谤。不计殃罪无敬顺意。无有君臣父母。五已得为道。不顺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谤师(地狱因果。广有章门。此但梗[目*(既/木)])

畜生趣 立世论云。梵语底(都履切)栗车。此云畜生囗大婆沙论云。傍生谓其形谤故

畜生因 业报差别经云。具造十业生畜生。一身恶。二口恶。三意恶。四从贪起恶。五从嗔起恶。六从痴起恶。七毁骂众生。八恼害众生。九施不净物。十邪淫囗辩意经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

三涂 西域记云。俗书春秋有三涂危险之处。借此名也。涂犹道。非谓涂炭之义。若依梵语。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恶道。道是因义。由履而行

八难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洲。五无想天。六佛前后。七世智辩聪。八生盲喑哑

修罗趣 又云阿须伦囗海龙王经。此云无善神囗大毗婆沙论云。阿素洛此云非天。又素洛。是端正义。阿是非义。谓身形不端正故囗楞严经云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从卵而生鬼趣摄。若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从胎而生人趣所摄。若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因变化有天趣所摄。有一类下劣。生大海心。沉水****。旦游虚空。暮归水宿。因湿气生。畜生趣摄

修罗因 诸经论。多由嗔慢及疑。三种因生

阎罗王 梵音阎摩罗。此云遮。谓遮令不造恶故囗瑜伽论问。焰摩王。为能损害。为能饶益。名法王。答由(饶益众生)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当受其果。由感那洛迦。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那洛迦。是故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法王

众生 梵云仆呼善那。此云众生谓众缘所生故囗祐法师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囗唐三藏译名有情。谓一切无情物。皆假众缘生。今简去无情。故云有情囗证契大乘经云。众生者何义。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界入缘起及因业果会对而生故囗楞伽经云。一切众无明为根本。于爱随业流运

心 梵音。质多。又唧多。此是缘虑义。唯识论云。集起名心。即八识也囗中阴经偈云。心为人毒本。善恶随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恶即趣恶囗正法念经云。一切法行主。所谓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囗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为主。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三乘。以是因缘。三界唯心。故名心地

志学

学 效也。白虎通云。学觉也。觉悟所不知也囗中论云。昔之君子成德立身。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也。学也。学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治性。圣人之上务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志者。学之师也。学者。患志之不立故。篇目志学焉囗僧史略云。夫学不厌博。有所不知。盖阙如也。此土高僧。能摄异宗者。率由博学之故也

二学 毗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囗钞云。五夏已前。依人受学。律藏五夏已后。应学无人我法

三学 僧祇律云。学有三种。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定学。三增上慧学(又学经律论为三学)

开外学 毗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拨无后世外道。佛听比丘学外论。仍须是****强记者。方可于一日分三时。初中二分。读诵佛经。至晚读外书。是故只垣中有书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书。佛许比丘遍读。为降外道故。不许依其见解。地持论云。若聪明上智。能速受学者。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学佛法。一分学外典

学书 五分律云。比丘差次不知书记佛听学书。不得为好而废道业(魏韦诞字仲佫。诫子孙曰。书但记姓名而已)

二智 般若经云。禅学。谓开智。讲学谓之演智

视肉 法苑云。庄子曰。人而不学。谓之视肉。学而不行。谓之撮囊

府库 齐高僧僧范。善解群书。号府库

智囊 吴支谦。字恭明。号智囊。高僧传云。祇洹寺三千僧。皆号奘法师。为智囊

义龙 陈高僧惠荣。讲学纵横。号义龙

义虎 高僧道光。在江东研穷义理号义虎

律虎 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词辩高亮。彭亨难敌。号律虎

僧英 高僧智琰。与安法师及遍知三藏结交。惠解相敌。号三英(才兼百人曰英)

僧杰 高僧僧慧。与畅法师。长讲三藏号二杰囗隋高僧敬脱。号僧杰(才兼万人曰杰)

弥天释 道安。法师在囊阳因习凿齿来谒云。四海习凿。齿答云弥天释道安

释门千里驹 长安。常辩。二法师为上京之法匠。嗟赏奘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驹也

义天 婆沙论云。能解诸法义。见一切法空义。名义天

学海 高僧昙显。山东江表。号为学海

经笥法将 并五印度学人。称奘法师

释门瑚琏 隋虎丘惠聚法师。汝南周弘正常嘉叹也

慧苑琳琅 隋高僧志念。有学名当时号也

写瓶传器 经云。阿难领受佛法。如泻瓶水。传之别器。更无遗余。瓶器虽殊。水则无别

传灯 肇云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亦名无尽灯

投针 西域记云。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初谒龙猛(菩萨本满猛以金盛)水令弟子持示之。提婆见默以针投之。弟子持返。猛问彼何辞乎。答默但投针。猛曰智矣。若人也。宜速命入于斯际会

三绝 高僧法安。身长八尺有三绝。一风仪挺特。二解义穷深。三精进洁己

四绝 高僧洪偃。博学内外。凡所著述。皆封入秘阁。时号四绝。一貌。二义。三诗。四书

五备 罗什答远法师书云。夫财有五备。谓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道隆。未具者凝滞。仁者备之(或圣化物之资用。故名财也)

八备 隋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足。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怡-台+禁]怉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六要识梵言。七不坠彼学。八博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

因人显名 晋吉友。法师永嘉中到江左。丞相王导一见奇之。以为吾之徒也。因此名显

纸贵如玉 高僧无垢眼。又云青眼律师。初译出十诵律。京师僧尼竞写。谚云。都人缮写。纸贵如玉

摽领 僧睿。年二十二。博解经论禅观。能讲说。司徒姚崇重之。时姚兴犹未识。问崇曰睿。也如何(崇曰可谓)邺卫松柏。及兴相见语论。观之才器。兴曰乃是四海摽领

领神 高僧慧约。学穷内外。何尚之所重。竟陵文宣王。出镇禹穴时。有名僧在座。约年夏未隆。王见敛躬尽礼。众不悦。王曰。此上人方为释门领神

八达 高僧支学龙。博通内外。阮胆等名士。并为知己。呼为八达

八能 高僧真观。有八能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

辩鼎 道安号弥天释。学赡内外。符坚于蓝田获一大鼎。边有篆字。朝廷人不识乃问于安。安曰鲁襄公所铸。坚敕三馆有疑。皆问安师

担笔 高僧敬脱游学时担一笔长三如臂有人乞书大小字随笔而成。曾无修饰。观者无厌

谈谐上首 支遁。字道林。晋哀帝请住东安寺。郄超。孙绰。等一代名士。皆为尘外之交。日造其室。皆推遁谈谐为上首

****名知 高僧法开。以****知名天下。与谢安王文度等。为文学之友。孙绰曰。深通内外。才华赡逸。其在开乎

寒松 惠隆。学穷义理。宋代名贤多为交友。而节操容貌。有若寒松。时周颗。谓曰隆法师萧散森疏。若霜下松竹

碧云 慧休。姓汤。工于风雅。尝吟诗曰。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文选中沙门诗惟休一也)

立雪 此土第二祖本名神光。更名惠可。初参达磨立在雪中

撒被 高僧惠韶。学于绰公。独贫于众。撒被写论。忍寒听讲。大晓文义

拥尘 道超。苦学。独居一室。以儒释经典环座。手不释卷。任尘拥室。时中书吴群问曰。虫鸣尘拥。安得无忤。超曰虫声足代萧管。尘土满室未暇扫也

拟书 高僧法雅。善内外学。多俗士咨禀。以经义难解雅。将比拟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挌义

德香 增一经云。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最胜无等

道风 宝林传云。祖师难提至摩提国一日有风西来。占曰此道风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变薤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兴园中植葱。一日皆变为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罗什法师来

学者二患 肇法师云。虽解深义。未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诲益此学者之外患也。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别。虽曰为解。未合真解。此学者之内患也

无钱决货 法苑云论衡曰。手中无钱之市决货。货主必不与也。夫胸中无学。亦犹手中无钱也

炳烛 说苑云。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对曰暮何不炳烛乎。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诫 法苑云。今有浅学之人。自谓智出于众。起大憍慢。放诞形容。陵灭一切。笼罩天地。箕踞于师长之前。叱吒于尊者之侧。道本和合。恭顺为僧。既心貌乖返。岂成宝也。慎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