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刘备在白帝城这个长江边上毫不知名的小城黯然划上了人生的句号。这个小城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代表英雄末路的标志性地点之一。
纵观刘备这一生,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备尝艰辛”。当年他的父亲为他取名为“备”,是希望他具备所有的美德,但没想到他却尝遍了人世间所有的奋斗艰辛。
古往今来,成就帝业的开国雄主中,再来没有另一个人的帝位得来比刘备还要艰辛的。不妨以他的两位先祖刘邦、刘秀为例,做一简单对比。
刘邦虽起步较晚,四十八岁才起兵反秦,但仅仅八年后(五十六岁)就击败了劲敌项羽,登上了皇帝宝座。刘秀二十八岁起兵,加入绿林军,反对新朝王莽,三年后就称帝了。即便再算上他完全平定全国所花费的十年时间,刘秀也才不过四十一岁。
刘备从二十四岁从军,整整蹉跎了二十三年,直到四十七岁,才遇到了诸葛亮。这其间的困顿挣扎,远远超过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其后,又经过了长达十四年的征战,刘备才最终实现了幼年时就初现雏形的“羽葆盖车之梦”。这时的刘备已经是六十一岁的苍髯老者了。
再来看看其他的开国雄主。
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岁起兵,二十八岁就已君临天下,只用了十年时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得了天下。他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也不过三十四岁。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投军,从底层士卒开始,到了四十一岁就身登大宝,也只用了十六年时间。而刘备用了整整三十四的时间才成就帝业,这也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登基最晚的皇帝。
再从“三刘”各自遭遇的对手来看。
刘邦最大的对手项羽不过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当时天下最杰出的人才如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又尽数都归于刘邦手下,刘邦的速胜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刘秀的时代,群雄混战,但刘秀一枝独秀,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对手。优秀的人才“云台二十八将”也尽归刘秀所有。此外,当时的世代对于谶纬之说深信不疑,刘秀巧妙地利用了谶纬中的“刘秀当为天子”的预言,更是为自己成功增加了极大的润滑。
反观刘备,他最大的对手曹操,正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雄才,放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曹操文采武略的综合素质都能排进三甲。而且,当时大多数的优秀人才也已被曹操先行拢致。他的另一个对手孙权,凭借地利之势,在综合实力上也胜过了刘备。但刘备依然还能争得三分天下,绝对是一个奇迹。
刘备的成功,绝不是命运必然的杰作。
上天确实对他不薄,赐给他很多奇迹般的际遇,让他得以在草莽中脱颖而去,从一介布衣,在人生的阶梯上拾级而上,最终登顶巅峰。但上天对他也很残酷,搭送了那么多的磨难与挫折。在那多得不计其数的失败中,刘备只要有一次选择放弃,这个世界上就绝不会留下刘备的名字。
多少起点比刘备更高,运气比刘备更好的人物,都已在历史的滚滚洪流的涤荡下,消失无踪。所以,刘备的成功既是天命,更是一个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奋斗结晶。这才是我们今天不惜笔墨书写刘备的立意所在,这才是刘备作为一个标签性历史人物的价值所在。
从刘备的个人特性来看,刘备拥有很多优点。他坚韧不拔,机谋灵变,宽厚仁德。但是他也并不完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点。我们看着他面目清晰地一路走来,但走到最后,却变得面目模糊了。
这是因为,伴随着成功而来的利益冲突和情感纠葛,一再放大了他的人性弱点和人格分裂。
他曾受益于他自己创设的汉室宗亲身份,却也在这一身份广为人知、广为接受后一再受制于身份障碍。他曾得益于桃园兄弟的忠诚无私,却也不得不为兄弟情义牺牲了家国大局。
你得他的好,必也得他的坏,你受他的益,必也受他的坏。也许,这就是生命中无处不在的微妙平衡。
他曾明确提出了反曹论,但始终没能摆脱曹操对他的潜在影响。他曾努力奉行仁义,但他的利益却只能来自于对仁义的悖逆。
他的梦想与现实、原则与利益、雄心与资源,始终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一路前行。只是,囿于他在个人才识和情绪情感上的不足,他虽然登上了帝位,但作为一个皇帝,却没有什么像样的作为。这也决定了他身后的蜀汉不可能天祚绵长。在成功之路上,他最多只是走了一半的路。诸葛亮后来评价他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确实是一个中肯的看法。
假如,他能多一点幸运,没有浪费那么多的时间一再清算归零……
假如,他能多一点智慧,妥善处理好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的矛盾……
假如,他能多一点理智,认清与东吴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
假如,他能多一点信任,不再动辄制衡约束诸葛亮……
假如,他能多一点预见,早早做好对儿子阿斗的素质教育……
他的生命是不是就会大不相同?他的成就是不是就会灿烂夺目?他的一生是不是就不会留下这么多的遗憾?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这些假如对刘备来说毫无意义,但对现在的我们,却是值得深深思索的角度……
回顾历史,刘备最大的价值,其实不在于他的经历,不在于他的奋斗,不在于他的成功,不在于他的失败,而在于他将他所有的经历、奋斗、成功与失败凝练而成的一句话。
这句话就写在他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任何一个父亲,只要有可能,都会将他认为最可宝贵的东西留给他的儿子。刘备留给阿斗的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生瑰宝: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这句话其实就是三国版的“破窗效应”,比现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总结整整早了1700多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做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秩序比较混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津巴多把停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天窗打开,结果车子上的很多零部件就被人拆走了,整辆车当天也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内都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故意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这辆车也被盗了。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最终,大量的犯罪行为就会滋生。
所以,破窗效应就是指,对于任何细微行为的漠视放任,不加干预,会导致累积效应,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后果。
而刘备的总结在精神内涵上比现代的破窗效应更为丰富,不仅适用于社会管理层面,也适用于个人品行的修炼;不仅提到了好的一面,也提到了坏的一面。就行善而言,是集腋成裘;就远恶而言,是防微杜渐。正所谓是小善累积,必成大善;小恶不作,必远大恶。远恶近善,即为贤德。贤德皆备,大业必成。
刘备这一句的人生忠告,不但在理论逻辑上丝丝入扣,而且在实践层面上行之有效。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刘备所说的去做,无论是立功、立德、立言,都不可能没有成就。刘备的这句话,在千年之后,依然闪耀着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这就是刘备对于整个世界,对于今天正在人生之路上奋力前行的人们的最大贡献。
最后,让我们把《孟子》里的一段名言送给刘备,也送给我们自己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只要星汉一直灿烂,只要地球一直转动,逆境就永远不会消失,风雨必然常伴身边。愿今天的人们,都能从刘备的坚忍足迹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冷静从容,谈笑应对现实的挑战。
心理感悟:真正的成功是一直在路上的那份心态。
破窗效应对于任何细微行为的漠视放任,不加干预,会导致累积效应,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