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59

第59章 人生中的最大败笔

刘备最后念兹在兹的大事就是托孤!

虽然火烧连营将刘备的基业烧成了一个烂摊子,但两川依然在手,易守难攻,多少是刘备奋斗一生留下的家底。刘备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好安排。

刘备的儿子阿斗刘禅这一年已经十七岁,但依然懵懂无知。说实话,刘备对这个儿子是不怎么满意,也不怎么放心的。但是刘备又是别无选择的。刘备的儿子不但在数量上比不上死对头曹操,在质量上更是无法匹敌。曹操一共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文采武艺冠绝一时的不在少数。当初曹操选接班人的烦恼在于不知道哪一个更好。而刘备一共只有三个儿子。除了阿斗,还有入蜀后侍妾给他生的另外两个儿子。但这两个儿子年龄更小,更不能托付大任。

而且,刘备对阿斗还抱有一份深深的愧疚。他自己的事业跌宕起伏,连带着儿子也跟着颠沛流失。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刘备几乎也没有花费过什么心力。

既然这一份家业只能交给阿斗,既然阿斗本人的才具不堪大任,那么就必须为他安排强有力的辅佐人选。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能力超群的最佳人选,而且是唯一人选。

刘备对诸葛亮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但是,只要一想起诸葛亮远超常人的控制欲,刘备就感到一阵阵心悸。以阿斗的才具,是根本不可能驾驭诸葛亮的。那么,蜀汉的整个军政大权最后都会落入了诸葛亮的手中,而阿斗则会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这当然是刘备最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刘备的难题在于,如果要保住他这一份千辛万苦才挣下来的基业,阿斗和诸葛亮都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人选。刘备必须拿出全部的智慧来安排好托孤这件事。

刘备是经历过托孤事件的,并且深有感触。那是在荆州,刘表病重之时,曾经对他托孤。刘备一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刘表对刘备说:“贤弟,我已病入膏肓,今托孤于贤弟。我子无能,我死之后,贤弟可摄荆州。”这句话曾经让刘备倍感压力。(详见本书第40节)

刘备反复玩味着刘表这句极具奥妙的话语,不觉有了主意。

这一日,刘备偶感痢疾,连续拉了几天肚子后,刘备觉得自己体力耗尽,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他再不犹豫,立即传令太子刘禅居守成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以及刘备另外两个幼子刘永、刘理星夜赶来白帝城。

诸葛亮顿时明白,刘备的最终时刻来临了。

对于刘备,诸葛亮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刘备对他确实有知遇之恩,三顾草庐,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但后来,刘备却一再对他节制,令诸葛亮意兴索然。这一次刘备夷陵惨败的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的意思是,如果法正还活在,就能劝谏刘备不要东征。即便东征了,也不会遭致如此惨重的失败。诸葛亮其实是在微妙地表示,刘备其实更看重法正,自己的地位比不上法正。这当然有为自己没能成功劝阻刘备而开脱的嫌疑,但诸葛亮不是刘备的第一红人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历史的重担终于还是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刘备再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诸葛亮怀着忐忑的心情来见刘备。

刘备躺在病榻上,已经气息奄奄,看到诸葛亮到来,强撑着坐起,令诸葛亮同坐于龙榻之上,用病弱无力的手轻抚诸葛亮的后背。这一霎那,诸葛亮又找回了刚刚出山时所享受的那种“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的美妙感觉,禁不住湿了眼眶。

刘备饱含深情地说道:“朕自得丞相,成就帝业。谁想到智术浅陋,又不听丞相良言,自取其辱,自取其败,朕无颜再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天,朕已病危,不得不请丞相来相托大事啊!”

诸葛亮出山后,与刘备朝夕相处十六年,感情不可谓不深。当刘备明明白白地开始临终嘱托的时候,诸葛亮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了,他抽泣着对刘备说:“唯愿陛下保重龙体,以副天下之望!”

刘备长叹一声,正要开口,举目四顾,忽然看到马良的弟弟马谡也在一旁,于是传令除诸葛亮外,所有人等一律退下。

刘备随即问诸葛亮:“丞相,你看马谡这个人的才能怎么样啊?”

诸葛亮如实回答说:“马谡也算得上是当世英雄了。”

刘备却摇了摇头,说:“不然。朕看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你可要深察。”

这可是刘备即将告别人世的临终时刻,时间是何等的宝贵!刘备为什么要对于马谡这样一个算不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任用安排特意对诸葛亮谆谆告诫呢?

很多人后来因为诸葛亮没听刘备的忠言,重用马谡,最终坏了北伐大局而感叹刘备眼光之毒,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刘备的眼光其实也没那么超前,可以精准预判十数年后的事情。更大程度上,这只是一个巧合。而刘备的真实用意并不在此。

任何一个君主,最担心的就是大臣结党营私。刘备召令诸葛亮赶至白帝城,而马谡竟然得以和诸葛亮同行,并且跟着诸葛亮进了刘备的寝宫,足见两人关系之亲密无间。事实上,这两人确实意气相投,相互欣赏。诸葛亮刚才也毫无隐晦地确认马谡是当世英雄,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刘备本就忌惮诸葛亮在他死后凭借能力而专权,这个时候当然要借马谡为例,敲山震虎,明示诸葛亮日后不得任人唯亲。

刘备敲完警钟后,随即强撑精神,写好了给刘禅的遗诏,交给诸葛亮,让他转交给刘禅,说:“烦请丞相将诏书付与刘禅,以后就要丞相多多教导他了。”

诸葛亮泣拜于地,说:“臣等誓死以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至此,刘备的托孤应该是很成功的。但刘备随后又说出了一句他深思熟虑已久的话来。正是这句看似精妙,实则多余的话,让这一场感天动地的托孤变了味,掉头走向了另一个诡异的方向。

刘备请诸葛亮站起身来,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一手轻轻擦拭自己的眼泪,说:“朕今天要死了,还有一句心腹的话,要对丞相讲啊。”

诸葛亮说:“陛下勿隐,臣当拱听。”

刘备流着眼泪说道:“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顿觉如五雷轰顶一般,冷汗遍体,心跳慌急,立时跪倒在地,泣拜道:“臣安敢不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完,磕头如捣蒜一般。

刘备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这句话,是他反复揣摩刘表的临终遗言后的青出于蓝之作。当初,诸葛亮曾经惋惜刘备没有借刘表的这句话,趁势拿下荆州。但到了他自己经历相同场景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托孤时这样的一句话会给受托者带来何等巨大的压力!

刘备自以为得计,但却不知道,这句话已经深深伤害了诸葛亮!

刘备的一切安排,都是围绕刘禅的接班而进行的。诸葛亮本来已经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并为刘备在最后时刻选择自己为托孤重臣而深深感动时,刘备却来了这么一出!这摆明了刘备对他依然是很不信任的。而且,刘备随后还任命尚书令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李严正是刘备精心思量,继庞统、法正之后,用来制衡诸葛亮的第三颗棋子。

随后,刘备又让两个儿子刘永刘理父事诸葛亮。这自然是刘备以情动人的另一手。但心灵受伤的诸葛亮却不会有丝毫的感动了。

在当时的特殊情境下,诸葛亮一心要证明自己的忠诚,根本没有时间来回味刘备对他的伤害。但是当刘备故去,诸葛亮真正执掌大权后,这一伤害的后遗症就从诸葛亮的潜意识中挣脱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诸葛亮所有的行为与决策。

所谓托孤,本意是要辅助幼主成长,最终让他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是,诸葛亮却从来没有在调教刘禅上花费一点心力。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还曾手抄《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几书籍给刘禅看。但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对刘禅实施继续教育。刘禅最后成了史上最不成器的君主之一,甚至被后人视为侮辱性的标签式人物,世称“扶不起的刘阿斗”。但事实上,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人,根本就没有扶过他。

诸葛亮确实做到了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除此之外,刘备所有的告诫与期望,都被他抛到了脑后。他肆无忌惮地释放着他的控制欲,大权独揽,将刘备用来制衡他的另一位托孤重任李严废为平民,让阿斗成为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弱智傀儡,重用刘备明令不得重用的马谡……

这其实是诸葛亮源自潜意识的强烈报复。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刘备的托孤,虽然一直被万世传颂,但其实却是他最大的人生败笔……

心理感悟:人际矿藏中最稀缺的珍宝就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