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55

第55章 鲜血淋漓的教训

刘备登基为帝,得偿夙愿之后,立即将为关羽报仇的事提上了议程。这一方面是桃园盟誓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备在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后,对自身的武力之威的自信达到了巅峰。

但是,当刘备对群臣宣示自己要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的意图时,却遭到了一贯忠心耿耿的赵云的反对。

赵云说:“现在曹丕篡逆汉室,窃居神器,天人共怒。陛下正应起兵讨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天下百姓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果舍魏而伐吴,兵势一交,难分难解,反倒让曹魏得利了。愿陛下深察。”

赵云的判断是很有道理的。此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道统的优势,而曹丕一逼着汉献帝禅让,就等于是“自废武功”,将这项道统优势拱手让给了刘备。如果刘备趁着曹魏立足未稳,以讨逆为名,拢聚天下思汉之心,是很有可能鼎定中原的。相反,蜀吴相争,曹魏坐山观虎斗,反而渔翁得利。

但是,赵云的中肯之论并未引起刘备的共鸣。刘备怒道:“孙权害死朕的兄弟,我恨不得吃他的肉,灭他的族!”

赵云说:“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愿陛下详察!”

没想到刘备却一下子激愤起来,说:“朕不与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朕意已决,你们都不要多说了!”

从兄弟之情来说,刘备这样说,实是难能可贵。但是,此时他的身份并不仅仅是关羽的结义兄长。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刚刚登基的蜀汉皇帝,身系两川万民的利益,理所应当将社稷之重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仅仅考虑为关羽一个人报仇。刘备一意孤行,将兄弟之情置于一切之上,是会让很多人失望的。

这还是那个那个从善如流,沉稳冷静的刘备吗?为什么刘备会说出这一句让赵云心寒,也让那些赤心追随刘备的人心寒的话呢?

实际上,这一幕和当初张飞醉酒误事失了徐州后,刘备说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那句话是完全一样的心理机制,其背后都是刘备的深深自责。

关羽之死,归根结底,还是刘备的决策失误所致。

首先,关羽是奉刘备之命,进攻樊城,节节胜利之后,刘备应该立即派兵支援,稳固荆州防守。

其次,当时的形势正应合了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描述的绝佳战略时机。刘备已经拿下汉中,如果再派一支部队兵出兵陇西,与关羽遥相呼应,兵威更盛,战果更大。

再次,孙权将妹妹取回东吴,足以显示吴蜀之间裂痕加深。刘备在向曹魏发动进攻时,理应提前缓和与东吴的关系,以防东吴背后偷袭。

上述三条,只要做到了一条,关羽就不会死。如果三条都做到了,刘备收复中原的目标甚至都能实现。

但刘备囿于自己的才识,又沉浸在夺了汉中的喜悦中,偏偏没有做以上任何一条。而他曾经最为看重的谋士诸葛亮,也因为受法正压制而失去了积极性,并没有向他提出任何有益的建议。

刘备是一个自我监控能力极强的人,他早已觉察到了背后的前因后果,深深为自己的毫无作为而自责。所以,他才会说出“朕不与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以安抚自己的懊悔愧疚的心情。(刘备为两个兄弟各留下了一个人生金句,也算得上是一视同仁了)

那么,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伐吴又是什么样的意见呢?他的见识远远高于赵云,赵云能够做出的判断,诸葛亮也一定能看到。为什么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伐吴决策不置一词呢?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诸葛亮本人的战略规划中,荆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失去了荆州,就失去了隆中对中所言的“兵出宛洛”的可能性。所以,诸葛亮内心也十分倾向于尽快收复荆州。

第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正受重用。如果诸葛亮反对伐吴,就有可能因手足之情耽误国家大计而遭到质疑。所以,诸葛亮有所顾忌,不敢多言。

刘备计议已定,一方面开始操练兵马,一方面派人去知会镇守阆中的张飞。

再说张飞,自从得知关羽被害的消息后,睚眦欲裂,痛不欲生,恨不得立即起兵为二哥报仇。但他也知道,阆中重镇,不可擅离职守,因此只好每日呼酒买醉,气头上来了,就拿下属发泄,动辄鞭笞部下,一连打死了很多个人。

刘备的使者刚一到来,张飞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哥哥的仇重如山岳,庙堂之上的那些重臣,怎么没有早早起奏陛下,兴兵复仇?”

这个使者见张飞怒目圆睁,怒气勃发的模样,吓得腿都软了,唯恐张飞怪罪到他头上,口不择言地说:“有很多人劝陛下先灭魏再伐吴。”

其实哪里有很多人,也就是赵云劝谏了一次。这个使者无意识地夸大人数,是想通过分散责任,形成一个群体,来对抗咄咄逼人的张飞。但他这么一说,就把张飞的怒火激发出来了。

张飞大怒道:“这是什么狗屁话!当初我们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现在二哥被害,我怎么能独享富贵!我要去面见天子,亲为前部先锋,挂孝伐吴,生擒逆贼,祭奠二哥。”说完,跟着使者就直奔成都而来。

刘备每天亲自到校场操练兵马,引起了很多公卿的担心。他们纷纷找到诸葛亮,希望他负起丞相的责任,劝谏刘备不要意气用事。诸葛亮没法回绝,只好带着一众文武百官到校场面见刘备。这样做,看似人多势众,其实正是内心缺乏自信的表现。诸葛亮对自己劝阻刘备毫无把握,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诸葛亮说:“陛下初登宝位,不便亲历矢石。如陛下决意复仇,命一上将统军伐吴,不也是可以的吗?”

诸葛亮这么一说,刘备倒是心动了。但就在这个时候,张飞急如星火般赶到了成都。

张飞见了刘备,跪伏在地,抱着刘备的腿,一句话不说,痛哭不已。刘备手抚张飞的后背,也是哭个不停。

哭了良久,张飞嘶哑着声音说:“陛下今日为君,是不是早就忘了桃园的誓言了?二哥的仇,为什么还不报?”

这句话戳到刘备的心尖子上了。

说实话,刘备是因为称帝的最佳时机的到来而暂缓了为关羽报仇。如果张飞明确指出这一点,刘备势必无地自容。刘备只好说:“多人阻谏,未敢轻举妄动。”

张飞一下子就怒了:“他人只知道坐享富贵,哪里知道昔日之盟?如果陛下不去,我愿领兵前去,为二哥报仇。如果不能报仇,我也就不回来见陛下了!”

张飞的这句话,建立了一条明显的界限,把刘关张三人划为一个紧密的小群体。因为关羽已死,这个小群体只剩下了刘备和张飞两个人。这样,刘备就失去了任何推托的可能。本来,诸葛亮的建议已经打动了刘备。刘备开始思考派张飞作为复仇主将的可能性,但张飞的话又把他逼了回来。

刘备只能说:“朕与兄弟同往!”这正是当年桃园誓言中的应有之义。

张飞又添上了一句:“昔日之盟,誓同生死,天下皆知,陛下可不要惹天下人耻笑啊!”越是公开的承诺,越是具备强大的约束力。话已至此,刘备只能不惜一切代价去兑现当年的承诺了!

刘备说:“兄弟,你先回阆中,调集本部兵马,到江州与朕会合。我们共同讨伐东吴,为你二哥报仇!”

张飞临走之前,刘备想到张飞嫉恶如仇,且又有醉后鞭挞下属的老毛病,忙又叮嘱了一句。但愤怒充溢头脑的张飞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张飞回到阆中,命令部下范疆、张达二将,准备白旗白袍。范张二人认为期限太紧,向张飞恳请宽限。张飞大怒,呵斥道:“我要报仇,恨不得明天就杀到逆贼地界,你们难道敢违背我的将令吗?”

说完,不顾三七二十一,将范疆张达二人绑在树上,狠狠抽了四十大鞭。张飞的这一顿鞭挞,使尽了平生之力,简直就是把范张二将当成了杀害关羽的元凶!这两人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张飞打完了,还不过瘾,说:“要是误了期限,马上就砍了你们的狗头!”

范疆张达眼见张飞这幅凶神恶煞的模样,想到绝对无法如期准备妥当的白旗白袍,不禁起了狗急跳墙的恶念。当夜,这两人趁着张飞醉后不觉,偷偷摸进营帐,砍下了张飞的脑袋,直奔东吴而去。

当人们被逼得无路可走,损失已经无可避免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冒险,以博求生机。这就是冒险倾向。

范疆张达对张飞畏之如虎,但张飞对他们不依不饶,逼得他们冒险一搏。一代名将,没有死于两军厮杀的疆场,却因自己的不良习性而殒命于床榻,真是令人无限唏嘘。

噩耗传至刘备。刘备再失一臂,痛彻肺腑!桃园三人,只剩下他一人独存。所有的责任,都已无可推脱,他只有一力承担。但是,张飞用淋漓鲜血写就的教训,刘备却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关羽之死”和“张飞之死“成了刘备一生中最大的性情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是坚忍宽容、不屈不挠、从善如流的刘备。而在这之后,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一个性格暴烈、脾气固执、一意孤行的刘备。

心理感悟:人们往往看到血中的愤怒,却没有看见血中的教训。

冒险倾向当损失已经无可避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冒险,以博求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