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37

第37章 抢跑的被人抢跑了

刘备对于封禅的美好想象带来了一种想象成真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仅仅是想象某一行为,就会让人认定这些事情更有可能发生。在实验中,那些想象成功的参与者比想象失败的参与者,对自己的表现有更高的期望。参与者的实际行为也会受到想象结果的影响。那些想象自己成功的参与者的表现更好。而且,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美好的想象可以有效克制抑郁。

幸好刘备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为他储备了足够的心理能量,否则他很可能挺不过命运即将施加给他的又一次重大打击!

再说曹操闻报说曹仁大败,丢了樊城,简直不敢相信刘备草鸡变凤凰的事实。

曹操的谋士程昱了解徐庶的底细,他献上了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曹操依计而行,将徐庶的母亲赚到许都。但徐母忠于汉室,痛骂已经通过许田围猎自我确立了汉贼形象的曹操。曹操只能将徐母囚禁,然后再让程昱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写信,诱骗徐庶来许都探母。

信是这样写的:

近汝弟康丧,举目无亲。正悲凄间,不期曹丞相使人赚至许昌,言汝背反,下我于缧绁,赖程昱等救免。若得汝降,能免我死。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然后徐图归耕故园,免遭大祸。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更不多嘱。

徐庶看了这封信,泪如泉涌,心如刀割,丝毫没有怀疑信的真假,立即拿着信去向刘备辞行。

实际上,以徐庶对自己母亲品性的了解以及他本人的聪明敏锐,他应该能够看出这封假信的破绽。

信中徐母的口气自艾自怜,柔弱难禁,和她年轻守寡,一手将两个儿子拉扯长大的坚强形象极为不符。而曹操也不会无缘无故将母亲赚到许都,必然和徐庶大胜曹仁有关。

结合这两点,徐庶应该能想到,这其中必然有诈。但是,关心则乱,再聪明的人,当至亲之人陷入险境后,也会“大智若愚”。

徐庶一心认为,自己只有一个唯一的选择。那就是赶快去许都解救母亲!其实,他完全陷入了聚焦性错觉。当一个特定选择的某一方面在人们的脑海中特别突出时,人们会倾向于忽视该选择的其他方面。

徐庶只想到了到许都可以救母亲,却根本没想到这一个选择却可能直接害死自己的母亲!

徐庶见了刘备,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倾囊相告后,直接提出了辞行救母的请求。刘备顿时傻眼了。徐庶已经成了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他未来的梦想大厦全都要寄托在徐庶身上,怎么能接受徐庶骤然离去,而且是去最可怕的死敌曹操那里?!

刘备的眼泪顿时就下来了。人人都说刘备爱哭,其实在此之前,刘备很少痛哭流涕。背井离乡二十多年,他没怎么哭过;多次被打得妻离弟散,无立足之地,他没怎么哭过。但这一次,他真正是伤心到底了。眼看徐庶来了之后,自己的事业总算有了起色,此后的宏图大计,正要逐一施展,却一下子又被曹****到了悬崖边上!

刘备哭着说:“元直,我知道母子乃天性之亲,我不留你。只希望你探母之后,速去速回,还能再来与我相见。”

徐庶去心似箭,立即就要辞行而去。

刘备却又挽留说:“先生,我实在是舍不得你走。你在新野再留一夜,明日一早我为你饯行。”

徐庶虽然担心夜长梦多(毕竟这几乎等同于投敌行为),但也不便拒绝刘备这最后的请求,只好答应刘备再留一夜。

徐庶回营去收拾随身物事,孙乾却偷偷地提醒刘备说:“主公,徐元直是天下奇才,而且熟知我新野虚实,如果就这样让他去许都投曹,我们可就危险了。不如强留住他不放!这样,曹操就会杀了他的母亲。徐母一死,徐元直必然一心为母报仇。”

孙乾的话,听上去用心险恶,却是对刘备最贴心的话。刘备怎么会不懂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呢?徐庶乍一来辞行,刘备猝不及防间,答应了徐庶,但随即却感到了深深的失落与懊悔。他随即提出的挽留徐庶再住一宿,就是一个补救措施。刘备希望能用这抢回来的时间再思考一下如何应对。

如果按照曹操那名闻天下的“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的行事规则,那就该毫不犹豫地强留徐庶,如果他不从,干脆杀了他,以免他到许都后反戈一击。

可是,就连曹操自己都不这样做了。否则,当初他绝不会轻易放了关羽来找刘备。事实上,这句话只是曹操在误杀吕伯奢一家人后,在强烈的认知失调催动下的自我辩护。这并不是曹操一贯的行事规则。许田围猎后,曹操的僭越之举虽然向全天下宣示了他的控制力,却也让他人气大跌,招来了极大的负面评价和一大批敌人。徐庶的母亲正是因此以才会对曹操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容。

曹操纵放关羽,就是要向天下宣示他的重诺与仁德,弥补名声上的损失。曹操能够做到的事情,刘备是绝不想输给他的,况且,此时的刘备比曹操更需要一个好的名声。可是,刘备面临的情形和曹操还是大为不同的。曹操失了关羽,手下依然猛将如云。而刘备要是失了徐庶,就等于是天塌了。要知道,徐庶可是刘备唯一的希望!

但是,徐庶对母亲的深深眷恋,触动了刘备对自己母亲的强烈思念。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动效应。刘备的慈母已经故去,再也无法体会到儿子对她的拳拳之爱。己之所痛,不施于人。刘备怎么能忍心让徐庶重蹈自己的覆辙,而留下永生永世的遗憾呢?

刘备咬了咬牙,说:“让曹操杀了徐母,而我却因此得以任用她的儿子,实在是大不仁。强留下徐庶,断绝他的母子之道,实在是大不义。我宁可死了,也不做这不仁不义的事!”

这是刘备这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个选择,也是最为仁义的一个决定!这一刻,刘备真正成了大仁大义的化身!孙乾以及身边众人都被刘备深深地感动了,慨叹不已。

徐庶在忐忑不安中与刘备对饮一宿。次日一早,刘备果然没有食言,立即送徐庶上路。

刘备与徐庶并马而行,来至长亭。刘备下马,举杯相送,含着眼泪说:“刘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唯有祝愿先生好好侍奉新主,以成就功名。”

徐庶听了这祝福的话语,心如刀割。刘备的仁义之举,令他深深感动,在互惠原理的驱动下,徐庶忍不住许下承诺:“我因顾念母亲而去,并非为了功名。纵使曹操相逼,我徐庶终身不为他施设一谋!”

刘备听了,颇感欣慰。徐庶虽去,却不会增强曹操的实力,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他随即又想到,徐庶即去,自己再度不堪与曹操对敌,不由心灰意冷,长叹了一声,说:“先生去后,我也将远遁山林了。”

徐庶急忙宽慰刘备,说:“使君乃天下英雄,不可如此灰心,应该再去访求贤人辅佐,共图大业。”

刘备黯然道:“天下的贤人,哪里还有比先生您更厉害的。”

徐庶心中一动,正要说出一个人的名字,却又踌躇不提,只是说:“我不过是一介庸才,何敢当此重誉!”

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只是不肯与徐庶话别。徐庶又是感动,又是焦躁,一再辞行。刘备只能与徐庶握手话别。徐庶骑马远去,刘备在停驻当地,遥望徐庶的背景,涕泪四溢,连声说:“元直去了,我又该怎么办呢?”

刘备痴痴地望着徐庶的背影远去,终至不见,却依然举目遥望,根本不想打马回府。是啊,断绝了唯一的希望后,回去又能干什么呢?刘备内心的忧伤,如大江奔流,无可抑制。辛苦遭逢年半百,身世浮沉雨打萍,每有壮志必遭损,事到临头总成空。这样的人生,这样的际遇,生又何欢,死又何惧?

刘备心乱如麻,痴痴远望,忽然却看到了徐庶拨转马头往回疾驰的身影。刘备以为是自己的幻觉,定睛一看,竟是真的。刘备喜极而泣,大叫道:“元直他回来了!元直他回来了!”

徐庶怎么就回来了呢?

原来,徐庶一直疾驰到了看不见刘备的时候,才相信刘备是真心放自己走了!孙乾都能想到的,他怎么会想不到呢?但是,仁者无敌!徐庶被刘备博大的胸怀深深地折服了。一个宁可让自己受伤受损,也要成全他人母子之义的人,难道不是真正的仁者吗?

徐庶因此纵马回驰,但他并不是留下不走了,而是想要为刘备推荐一个才能远胜自己的贤人,希望刘备能够得到他的辅佐而成就大业。

心理感悟:这世上没有一种放弃,不会得到回报。

想象成真效应仅仅是想象某一行为,就会让人认定这些事情极有可能发生。

聚焦性错觉当一个特定选择的某一方面在人们的脑海中特别突出时,人们会倾向于忽视该选择的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