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35453300000024

第24章 人算还是天算

刘备不露声色地除掉了一个死对头,内心自然十分高兴。当一个人心情很好的时候,往往善心横溢,乐于助人。随后,当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对着曹操破口大骂,宁死不屈之时,和张辽素无交情的刘备却主动伸出了援手。刘备对曹操说:“这个人赤胆忠心,应该留他一条命。”

真是便宜了张辽!曹操听了刘备的劝,不但没杀张辽,反而拜他为中郎将,并封为关内侯。吕布在地下要是知道了这件事,准会被气得活将过来。

张辽感恩戴德,四处招降吕布旧部。整个徐州地盘全部落入了曹操手中。刘备一直认为,徐州本来就是他的。他见曹操安排好了一应事宜,一门心思等着曹操把徐州再度交给自己掌管。

刘备十分自信,曹操已经教会他很多了。如果再一次执掌徐州,他绝不会轻易失守了。但是,刘备左等右等,一直等到曹操要回师许都了,始终没有等来曹操的任命。

曹操压根儿就没打算让刘备再度执掌徐州。自从刘备诱杀了韩暹杨奉之后,曹操对刘备就产生了戒心。他十分担心,刘备会在徐州坐大,失去控制。他决定,还是要将刘备带回许都,安置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监控。

徐州百姓得知刘备要走的消息,纷纷在路边聚集,焚香跪拜,请求曹操将刘备留下来,继续担任徐州牧。刘备在徐州的时候,颇得民心,民众对他的未来有很高的期许。当初糜竺明知刘备已经有夫人,还将妹妹嫁给他当侍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曹操见刘备的民望如此之高,反而更不放心将刘备留下了。不过,曹操这个政坛老手,知道民意不可轻违,不能硬阻。但这根本难不住他。曹操立即对百姓宣称:“刘使君功劳很大,这次要先去许都面见圣上,然后再回徐州。”

曹操的说服,运用的也是“相同立场策略”。对于任何一个封疆大吏来说,面圣都是一件神圣而光荣的事情。徐州百姓当然不会阻止这样的美事。刘备本人听了,也是十分高兴,却没想到这只是曹操的托词。随后,曹操任命自己的心腹——车骑将军车胄暂时管领徐州。

到了许都,曹操不得不兑现自己带着刘备面圣的“承诺”。对此时的曹操来说,这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此时,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玩得炉火纯青,那个叫做刘协的少年天子不过是他手中的一个傀儡,这么些年下来,对曹操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违逆。

曹操在汉献帝面前“着重”介绍了刘备的功劳。他在实际上已经钳制了刘备,所以会在口惠作一补偿。汉献帝从未听曹操如此隆重推介过这样一个人,好奇心起,就宣刘备上殿细询。

汉献帝问刘备:“爱卿祖上是何人?”

刘备听了这句家常话,竟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刘备这是怎么了?

他既不是因为高兴而泪流,也不是因为悲伤而泪流。

刘备只是感怀自己的身世飘零!他和汉献帝一样,都是大汉开国雄主刘邦的后裔,但是,他这个“宗亲”起点太低了,一直苦苦奋斗了十五年,才得到了与代表汉室的皇帝说上一句话的机会(这一年刘备三十九岁,从二十四岁从军至今已过了十五年)。这怎么能不让他感慨万千呢?

汉献帝没想到自己的这句话竟然是个“催泪弹”,忙惊问道:“爱卿为何如此伤感?”

刘备拭去眼泪,回答说:“适蒙圣问,因此伤感。臣先祖宗支,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先祖刘贞封涿县陆城侯。我是刘雄之孙,刘弘之子。臣有辱先祖,所以落泪。”

说起来,刘备还真的感谢当初的督邮。如果不是督邮的苦苦逼问,刘备今天在这象征着天下最高权力的金殿上,急切间恐怕不能如此得体地说出自己的宗派支脉。

汉献帝一听,刘备和自己同属一脉(天下亦有姓刘而非刘邦后裔的人),十分高兴,立即吩咐宦官将皇室保存的宗族世谱取来查看,以便确定自己和刘备的辈份关系。

刘备听了,却是浑身一凉。他最担心的问题竟然在猝不及防间冒出来了!

刘备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宗谱查检的结果。但是,查了半天,皇室保存的记录中根本就查不到和刘备相关的信息。这是很正常的结果。刘备最有可能的先祖陆城侯刘贞在汉武帝时就被剥夺了侯爵。刘贞的后裔从此沦入民间,皇室宗谱上自然不会再有记载了。

刘备如“站”针毡,战战兢兢,却听汉献帝说了一声:“此乃朕之皇叔也!”。刘备虽然不明究竟,但还是放松下来。汉献帝随即将刘备请入偏殿,以叔侄之礼重新相见述谈。

汉献帝的做法和当年刘虞完全一样,都是模糊认亲。这一年汉献帝十九岁,而刘备三十九岁,两个人的年龄正符合叔侄之间的差距。

汉献帝的做法颇为奇怪,大出众人的意外,尤其是曹操。

那么,汉献帝为什么要认刘备为皇叔呢?

其实,所有的人都低估汉献帝了!这个少年天子,自从九岁那年,在董卓的操纵下登上帝位,一直以傀儡的面貌为世人所认知。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汉献帝懦弱无能的刻板印象。但其实,汉献帝不但聪明,而且勇敢。

当年,十常侍之乱时,刘协还不是皇帝。皇帝是他的异母兄长刘辩。刘辩和刘协出逃,路遇董卓率大军进京,拦住了圣驾。百官不明究竟,均各失色。董卓出马,厉声喝道:“天子何在?”皇帝刘辩吓得连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刘协策马上前,镇定自若地呵斥道:“来者何人?”董卓只能回答说:“我乃西凉刺史董卓。”刘协又再喝问:“你是来保驾的,还是来救驾的?”董卓说:“我特来保驾。”刘协大声道:“既然是来保驾的,天子在此,为什么还不下马?!”董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旁。

刘协这一番应急灵对,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而且胆气过人,自信十足。这一年,他才刚刚九岁。刘协的表现征服了西凉枭雄董卓。后来董卓将刘协扶上地位,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试问,这样的一个刘协,你怎么能说他懦弱无能呢?他之所以困坐愁城,任人搬弄,实在是因为手下缺乏能力出众且又赤胆忠心的人。

到了刘备面圣的这一年,刘协已经十九岁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不满足于任人操控的现状。但是,智慧如他,当然也知道,只有找到得力助手,瞅准时机,才有可能一击成功,摆脱这一困局。在没有万全之策之前,他只能不露声色,不轻举妄动。

这一天,曹操在汉献帝面前盛赞刘备,刘备又说起了自己的宗派支脉,汉献帝掩藏已久的雄心顿时被激发出来了。刘备武功卓著,肯定是“能力出众”使然。刘备又是汉室宗亲,血浓于水,自然比旁人更为赤胆忠心。

这样,“英雄皇叔”刘备就成了汉献帝孜孜以求的摆脱曹操控制的最佳人选了。

刘备在懵懵懂懂中,又得了一项桂冠。此前,他的汉室宗亲的名头,虽然已经为天下公认。但那是出于世人的盲目从众心理。正如“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刘备说的虽然不是谎言,但也是没有确凿依据的泛言,一旦有人较真追究,刘备还是要吃瘪的。但是,有了汉献帝的亲口背书后,刘备的“汉室宗亲”就成了一块如假包换的“金字招牌”了。刘备本人也如草鸡变凤凰,脱胎换骨,成为十足真金的天潢贵胄了。不过,沉浸在巨大喜悦中的刘备,一时却未能体会到汉献帝的隐秘心思。

曹操绝没有想到刘备竟然会有这番奇遇。他后悔万分,却又不能表现出来。而心机深藏的汉献帝却又开始出招了。

汉献帝让曹操为刘备议定受封官爵。曹操真叫一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人是你自己带来的,功劳是你自己颂赞的,那还能不好好封赏一下吗?

刘备由此官拜左将军,爵封宜城亭侯。刘备也从此被人称为刘皇叔。

刘备刘皇叔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之后,自信膨胀,更加热盼着能够早日回到徐州,大展拳脚。没想到曹操每日和他“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给了他最隆重的恩遇,但却只字不提让他重回徐州之事。

曹操的这套把戏,刘备最熟悉了。早十几年前,刘备就玩过“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了,怎么会不懂曹操这是要和已经变成“皇叔”的自己搞好关系?但是,刘备也很纳闷,既然“恩若兄弟”,为什么就是不给兄弟一个施展的平台呢?这又算是哪一门子兄弟呢?

心理感悟:你被赐予的荣耀,也许只是他人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