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息化带来的效益将从效率、系统整合、交易和服务几个角度体现。
6.5电力需求服务效益
面向客户的电力市场服务要求评价智能电网解决方案应涵盖以下几项目标:
(1)完整而规范的数据采集;
(2)基于IP协议的实时、高效的数据传输;
(3)电力市场交易服务于客户服务的无缝集成;
(4)完整、结构化的数据分析;
(5)电力市场交易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发布。
开发电力市场运营系统是履行电力市场交易服务的基本前提,它是根据电力市场交易规则所规定的针对电力市场成员——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营机构所参与的电力交易、电力调度和电力结算等业务提供技术支持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并实现电力市场的各种交易类型——现货、期货、辅助服务、输电权、发电权等交易品种。更好地实现电力市场中为发电商服务、为用户服务的电网基本智能。
电力市场运营系统将为上述核心服务内容如机组并网、合同签订、交易运营、交易计划的形成、交易结算和信息发布等服务内容提供实时信息平台。
因此,智能电网的服务效益将能够有效提高电网的数字化程度,加强数据的整合体系,获得更全面细致的电网视图,实现对信息的深入分析和优化,帮助电网企业建立起电网运行和管理的“中枢神经系统”。
6.6中国智能电网发展障碍
6.6.1现行组织管理体制
按照一般管理原理,企业战略的推行需要组织的密切配合,中国电力现行投融资和管理体制智能电网将奉行“开放市场、广域配置资源、实时响应、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现行电网是保持电网营业区专营还是推行电力市场交易,这个问题成为中国电力工业长期争议的焦点。但是,在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中,电力市场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配置能源资源的法宝,通过智能电网技术进步可以获得这一法宝。原因不难看出,中国两大电网年度销售总额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供应国,而中国电力工业目前仍然是以计划为主,这使得我国电网在市场效率上大打折扣,电网企业的组织结构还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电力供应方式,组织中的命令链、信息传递途径、手段都需要现代化。相比之下,不论是规模还是发达国家电力商品的价值链,市场信号发布的高效率都已经是顺理成章或原本就存在的,如果用登泰山做比喻,美国推广智能电网也就是从“中天门”上“南天门”,而中国则要从泰山底下的“岱庙”开始向上攀登。
6.6.2电力市场机制不健全
只有当电力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时,电力投资和消费的基准价格信号才会产生,市场中的节能、减排、投资、消费等行为才有参照物。因为,电是商品,电力市场中遵循着价格、竞争、电力供需平衡三大机制运动,电及其交易机制是电力市场存在的根本,市场中只有电,在市场中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易;只规定了交易机制,没有交易对象,也不能称其为一个市场。因此,商业竞争环境中电力系统生产、发展的基本问题不解决,技术进步的障碍就始终存在。进一步,电力市场中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整合电力市场机制的工具,作为参与者在市场中会密切关注交易、投资和消费的信号整合与发布平台,智能电网正是为庞大规模的电力市场提供神经中枢,保证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平和公开的电力商品、交易和设备运行状态、各种价格、有功交易量、辅助服务交易容量等信息,支持多种能源供应的综合平衡。所以,建设智能电网要解决的根本障碍是电力市场机制是否健全的问题。
6.6.3标准化水平较低
中国电网的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国家电网在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在电网的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虽然有一定标准化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项目管理的基础,但是面对飞速的电网技术进步和能源环境的外部压力,降低成本、产业升级、提升绩效、技术立网、创新强企才是关键,其中,标准化是智能电网走专业化道路的前提。
6.6.4智能电网人才短缺
智能电网的人才是主要瓶颈,也是一种重要资源。智能电网需要懂得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电力经济,还须精通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智能电网的决策支持者应当做到:
(1)确定电网业务的信息需求;
(2)知道从何处获得信息;
(3)理解信息的意义;
(4)能够在信息的基础上采取适当行动,以帮助组织获得最大利益。
6.6.5智能电网资金障碍
根据2003年美国“8·14”大停电之后更新电网1000亿美元的预算观察,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总投资估计需要上千亿人民币,目前的难题是智能电网融资的渠道在何方。
从国内网络产业类似的更新改造业绩看,铁道部在其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四横四纵”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也需要2万亿人民币投资,总体项目面临资金严重短缺加上在融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通过新增铁路建设资金、铁路债券、股权融资,形成三足鼎立格局,逐步建立了市场化、有弹性、高效率的融资体制。
建设智能电网的最大障碍应当是资金缺口和融资机制与价格机制的不健全,对于电网技术进步来说,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6.6.6智能电网技术障碍
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有一套公认的技术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经开始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但还没有统一的结论,这就阻碍了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此外,我国电力系统在配电和用电端的设备还比较陈旧,一些新的技术(如通信体系等)和设备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因此在配、用电领域的智能化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技术障碍。这是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6.7建设智能电网的途径
6.7.1塑造智能电网的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可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借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盈利和发展,找到新的盈利点,寻找到新的市场空间。
管理创新的核心是速度与效益,最为关键的是整个运营流程能不能面对市场提高效率。
智能电网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将IT技术纳入到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之中,不仅可以为电网公司实现其社会效益,也可以为电网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电网企业的智能决策服务主要在两个方面:电网企业智能交易服务,电网企业智能用电管理服务。
传统的电力工业的商业模式是“收支两条线”的计划管理模式,电力供应的全流程都是下达计划指标、执行指标。如今,在电力市场下的发电商各自具有其不同的商业模式,目前的发电商的商业模式一般都偏向于多元化、多地域化的商业竞争模式。但是这一切在电网中是不复存在的,其原因是国有垄断,而且不谙商业逻辑,只看单一的产品、单一的技术或某单项服务,不进行整体模式的分析。所以,经营思维的局限已经直接影响了电网盈利通路,只有走出电网传统业务的陷阱,才能突破“产品、技术、人才、资金”的制约,围绕电力公用事业的行业本质不断创新和建立电网的新商业盈利模式。
随着智能电网概念的引入,电网企业如何从智能化新战略到电力市场,去建设高度有效的、一体化的商业盈利模式和公共服务系统,统一协调电力价值链定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获利模式、现金流结构等规划和决策。这是现代电网所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的问题。中国电力工业的核心价值链体现在何处?我们的答案是配电网。首先,因为配电网是可市场化的、专业的、业务不可替代的、充满能效潜力的、服务大众并彰显社会效益的一个广域的经营范围;其次,在可持续能源概念下,配电网可以容纳可再生能源分布发电,与电网网架共同组合成分布式电网、微电网等,使得达到实时而直接的电力供需见面,这是可以通过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的,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用武之地,智能电网将催生电网企业新的商业模式。
6.7.2制定智能电网新战略
长期以来,战略与规划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五力”模型的分析。但是,在智能电网中“五力”模型的应用又有新的含义。
首先,购电方的竞争能力表现为以大用户、电力需方响应、电力需求侧管理所节约的可回避容量、分布式电源等技术与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能源平衡新模式对电网的挑战;其次,发电商的竞争能力表现为价格的谈判力、电力市场交易开辟的新的市场面、交易品种所带来的竞争方式和定价方式;新能源发电的竞争能力是在政府能源公共政策扶持下的竞争力,包括可再生能源并网或非并网技术与管理;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表现在能源多元化竞争的替代性,天然气、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的综合配置等都将形成对传统电网经营模式的威胁,为此,智能电网技术与管理模式将是电网企业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
6.8智能电网人才成长模式
面对智能电网建设,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短缺。这是关系到我国是否在新一轮技术进步浪潮中成为领导者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电力电子方向的人才培育和培养方式亟待更新。智能电网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只是一个升级换代问题,国内目前已经具备这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本国产业技术升级缓慢,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都趋之若鹜地汇集到全球500强的电气产业,目前全球经济复苏都期待新技术领跑,国内智能电网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结合商业运作消化技术引进、进行技术转移,带动中国的电气企业和人才走向自主创造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
所以,智能电网建设应及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入智力支持,这是电网智能化尽快推进的捷径。劳动力素质是决定电网产业带动电气行业以至于国家经济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创建一种文化,构造一个环境,让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人才能够有效地攻克技术难关,迅速提升我国电力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