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35402900000433

第433章

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会贞按:宋本《寰宇记》引郭仲产《湘州记》,衡阳县东有酃湖,周二十里,深八丈,湛然绿色,土人取此水以酿酒,其味醇美,所谓酃酒,每年常献之。晋平吴,始荐酃酒于太庙,是也。又《书钞》一百四十八引《吴录》,湖周匝四十三里。《续汉志 注》引《荆州记》,周回三里。湖在今清泉县东二十里,通耒水,可溉田百顷。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一十五里。朱西北上有此字。赵仍,故下增城字。戴删。酃县、临承并见《湘水》篇。从省隶。戴云:按晋太元二十年,省酃县入临承。此三字上当有脱文。《十三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孙星衍曰:此即舂水矣。会贞按:《汉志》耒阳县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十三州志》言大别也同,明为一水。郦氏于《湘水》篇 舂水,而于此篇引《十三州志》者,《注》例详略互见,往往有之。[如此篇详耒水源委,而《湘水》篇引《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入湘是。]乃曹学佺不解郦旨,别以浔江水当大别。《一统志》及方志皆为所惑。至洪颐 始云,舂、泰字形相近,疑大别水即舂水。孙氏亦有此说,而郦旨得明于世。又班、郦并称舂水,而阚作大别水,未必中偶变名,审视大别二字,与舂字形亦相近,当即舂字之脱烂。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左注湘水,朱左讹作右,戴、赵同。会贞按:湘水在西,耒水在东,则湘水在耒水之左,耒水是左注,非右也,今订。《汉志》,耒水西至湘南入湖。王念孙据《湘水注》引,谓当作入湘。《水经》则云,北过酃县东,北入于湘。酃与湘南地相接也。东晋已省酃县入临承,故郦氏言至临承注湘。今耒水自桂阳县西北流,径兴宁县、郴州永兴县、耒阳县至清泉县东北入湘。谓之耒口也。

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守敬按:《水经》系此水于荼陵与《汉志》同,[《志》见下。]《注》言出广兴县者,王先谦谓晋析荼陵置县,是也。晋县属安成郡,宋、齐、梁因。在今永新县西北八十里。太平山不见于各地志,盖即《经》上乡之地,今 水出酃县南山。西北流,径荼陵县之南。守敬按:《史表》、《续汉志》作茶。《汉表》、《汉志》及此《经》、《注》作荼。《说文》荼,苦荼也。从艹,余声。徐铉曰,即今之荼字。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属湘东郡,晋、宋、齐、梁因。在今茶陵州东五十里,茶王城。汉武

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欣之邑也。赵云:按《史表》作欣,此从《汉表》。师古曰,欣与欣同。会贞按:《汉表》谓在桂阳,误。王莽更名声乡矣。 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会贞按:见荼陵县下。

又西北过攸县南。

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守敬按:汉安成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属安成郡,晋改县曰安复,仍属安成郡,宋、齐、梁因。在今安福县西六十里。《隋志》,湘潭有攸水。《方舆纪要》谓攸水出江西安福县封侯山,本此《注》为说也。今攸水出江西界之泸潇山西麓。西北流径攸县北,朱攸作其,戴、赵同。会贞按:《注》例先提明县名,下接 径县某方,往往浑称其县。此则所出之县为安复,所径之县为攸,意不相承,则其县为攸县之误审矣。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吴、晋、宋属长沙郡,齐属湘东郡,梁因。在今攸县东。县北带攸溪,守敬按:《旧唐志》亦云攸县北有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赵云:按《索隐》曰,今长沙有攸县,本名攸舆。《汉表》在南阳。小司马盖本之郦《注》。守敬按:长沙定王子,不得封南阳,善长改在此,是也,而不言《汉表》之非,是其矜慎处。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守敬按:见长沙国下。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 水也。守敬按:今修水西南流,至修县东南入 水。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

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赵云:按《汉表》宗以元帝永光二年封。守敬按:赵误据《诸侯王表》为说,不知所云永光二年嗣者,谓孝王子鲁人嗣长沙王也。孝王子宗封阳山侯,见《王子侯表》,在元帝初元元年。言其势王,赵言上有形家二字。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赵云:按《汉志》桂阳郡有阳山县,又有阴山县,皆云侯国。至《续志》有阴山,无阳山,盖东京省并之故。应劭曰,阳山,今阴山也。而师古以应说为非,殆未详考也。《宋志》云,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疑是吴所立。沈约所云亦非。系吴所立,是湘东郡而度桂阳之阴山县隶之,故《晋志》湘东郡有阴山县,阴山县未尝废省,何容复立乎?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 水,谓之容口。会贞按:山有灵坛,有石井,详《汾水注》。《舆地纪胜》,在耒阳县东南百余里,崄峻独出,不与众山相连。在今县东南八十里,一名侯堂山,跨安仁县界。容水无考,疑即永乐江,自安仁西北至衡山县入 水者也。《汉志》长沙国有容陵县,未详所在,当因此水得名。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朱水有大穴以下十六字,讹在县有历水下。水出于此,讹作出于此水,焉讹作曰。赵移改,戴同。会贞按:《御览》七百五十七引盛弘之《荆州记》,阴山县有鬲口溪,昔有大鬲,容百斛,出于此水,故因为名。与《注》异,此别有所据。 水又西北径其县

东,守敬按:《经》言过县南,《注》无辨语,南字必不误。此言径县东,不合,东当南之讹。又西径历口。县有历水,守敬按:《隋志》湘潭有历水。宋本《寰宇记》引《郡国志》,耒阳有历水,一名池水。又《舆地纪胜》引《祥符旧经》云:历山在耒阳县七十余里,盖即历水所出之山乎?当在今清泉、衡山之境。下注 水。朱作容水下注水。《笺》曰:注下脱 字。戴、赵删容水二字,增历字。谓之历口。 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 ,谓之洋湖口。守敬按:阴山县在 水北,此水又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水注 ,则冈在北,湖在南,湖水注 又在南,则此水在 水之右。冈及湖并当在今衡山县东南。

水东北有峨山,会贞按:山无考,据下歌辞,近洋湖口,当在今衡山县东南,滨 水。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 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会贞按:《御览》三百八十八引盛弘之《荆州记》,湘东阴山县北数十里,有武阳、龙靡二山,上悉生松柏美木。龙靡山有盘石,石上有仙人迹及龙迹。传云,昔仙人游此二山,尝税驾此石。又于其所,得仙人遗咏。龙靡当 此作龙尾为是。《隋志》,湘潭有武阳山。宋本《寰宇记》亦载武阳山于湘潭。二山当在今攸县西北。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朱咏讹作味,戴改咏,赵据黄本改 。守敬按:明抄本作 , 、咏通。览其余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

咏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 ,千载后,不知如。锺惺云:歌旷甚,秀甚。后四句有忧生之感,乐至悲来,便是学仙之根。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守敬按:今 水自酃县西北流,径荼陵州、攸县,至衡山县东南入湘。

漉水

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

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守敬按:见《史》、《汉表》。梁玉绳曰,《索隐》谓醴陵,县名,属长沙。考《水经注》谓县为此侯封国,然《汉志》长沙国十三县,无醴陵,至后汉始有之,盖是乡名,因曾为侯国而置县也。后汉属长沙郡,吴、晋、宋、齐、梁因。即今醴陵县治。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萍乡翁陵山。朱脱萍字,戴、赵同。今订,详下。余谓漉、渌声相近,朱脱声字,戴、赵增。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并有声字。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会贞按:《续汉志 注》引罗含《湘中记》,有渌水注湘。《文选注》三十五。引《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在萍乡县东。]皆此漉水变称渌水之证。渌水出萍乡县,《经》云出醴陵者,萍乡置于吴,

作《经》者所不照也。吴县属安成郡,晋、宋、齐、梁因,在今县东四十里。今渌江有二源,东源出萍乡县东北境大山,北源出浏阳县东南。详《经》、《注》所出,则东源也。

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会贞按:梁元帝初,陆纳据湘州,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破之,即此浦口也。今渌江自萍乡县西流至醴陵县西南入湘。

浏水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赵云:《宋志》,湘州刺史治临湘,领浏阳侯相,吴立。县字误。又云:按浏阳县本汉临湘县地,孙吴析置,以县在浏水之阳,故名。据此亦《经》文晚出之一证。全云:《三国志 周瑜传》以下隽、汉昌、浏阳、州陵为奉邑。则浏阳自汉末已有其名,虽未为县,而已为邑,若作邑字,于《经》为合。会贞按:全说是也。《经》无一句连举两县者,则浏阳非县,疑下过其县乃指临湘。《注》浑言浏水出县东,则指浏阳,是郦氏所见《经》文已误作浏阳县矣。赵不知有讹文,乃以浏阳吴立为《经》文晚出之证,疏甚。盖《经》为魏人作,于蜀、吴之新制不照也。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溪水合。戴删溪字。

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戴作裨同,赵裨作 ,称全云:按顾祖禹曰,今浏阳之大围山,即首 山,其水曰白沙湖,分四派,一入袁之万载,一入分宁,一入岳之平江,其一即浏水。予谓据顾说

则《经》文所言是也。善长误以分宁之水当之,不知首 山不在豫章也。守敬按:黄本作裨,明抄本作裨。导源西北流,径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西入于湘。

水出豫章艾县。

《春秋左氏传》曰: 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守敬按:哀二十年,杜《注》,艾,吴邑,豫章有艾县。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今义宁州西一百里龙冈坪。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

罗子自枝江徙此,守敬按:《汉志》罗县,颜《注》引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详见《湘水》篇。世犹谓之为罗侯也。朱侯下有脱文,赵据孙潜校增城也二字,戴增同。守敬按:《姓氏书》,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后号罗侯。《蜀志 刘封传》,封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罗侯、长沙对举,则以罗侯为地名,疑《注》侯下本无城字,但增也字可矣。 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

町湖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朱脱至字,赵、戴增同。

累石山在北,会贞按:山互详《湘水》篇。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朱《笺》曰:五木者,樗蒲之戏也。李翱《五木经》云,樗蒲五木,玄白判厥二者作雉,背雉作牛。《注》云,樗蒲,古戏。其投有五,以木为之,故呼五木。会贞按:《湘水注》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五色鲜明。则五木盖五色各别,李翱但举玄白为说耳。山在罗口北。 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会贞按:段玉裁《说文 注》,《水经 湘水》篇曰,又北过罗县西, 水从东来流注之。《 水》又别为篇,曰, 水出豫章艾县,西过长沙罗县西,又西至磊石山,入于湘水。按《水经》言 不言汨,诸书多言汨不言 ,依《广 》廿三锡,汨、 、漞,三形同。《春秋》莒君密州,《左传》密作买,亦是买声近汨之证。考之于今,则由江西宁都州径湖南平江县,至湘阴县入湘者,但有汨水,别无 水,则 、汨之为古今字憭然。郦氏云,汨出艾县,径罗县,皆与《经》言 同。惟云 水入湘曰东町口,汨水入湘曰汨罗口。汨罗口在 口之北,磊石山又在罗口之北。《经》言 水至磊石山入湘,非是。 尚在罗口南注湘耳。此言甚辨。依《水道提纲》汨水出平江县西北,至归义驿,又西,分为二支,一支西流稍北,于山麓西入湘,一支北流数十里,西北入湘,曰屈潭,亦曰汨罗口。正郦之东町、汨罗二口,非有二水也。郦或未溯上源,不辨异文同物。许书盖本同《水经》,有 无汨,而后

人妄增汨字。又李元度《平江县志》曰,《水经》称 不称汨,盖 、汨音义并同。 即汨也。自义宁流入平江境者,无二水也。但郦尉生于北方,未亲履楚地,不能无少 ,故以汨为主,而 水仍两存之。自后地志家不便抹去 字。《一统志》遂疑湘阴县北之丁家湖、傅家湖为 水故道,不知平江水之发源义宁,流入湘阴者,止有一汨水,何至湘阴而忽有 水故道哉?段说甚核,元度,平江人,尤得之目验,故详录于此备参。

赣水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句北过赣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