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3
34843000000003

第3章 赵匡胤对皇权的垄断

自唐末以后,各地藩镇割据林立,天下分崩离析,战火蔓延,连绵不断。及赵匡胤称帝建宋,欲结束分裂动荡的局面,一则要削平割据,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二则要铲除割据的根源,防止和避免重蹈分裂的覆辙。为此,他苦思冥想,夜不能寐。宋建隆二年(961),赵匡胤镇压了原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之后,更感到消除分裂的隐患已迫在眉睫。

杯酒释兵权一日,赵匡胤召见亲信、谋臣赵普入朝,向他询问道:“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回答道;“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赵普的话还未讲完,赵匡胤就迫不及待地说:“卿勿复言,吾已喻矣。”①欲彻底改变“君弱臣强”的弊政,其首当其冲的便是收缴臣僚及地方兵权,集中控制于中央朝廷。对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建国的宋太祖赵匡胤十分清楚兵权的重要和“节镇太重”的隐患及其严重后果。为此,他即位后,即废去“殿前都点检”一职,由自己直接掌握和控制禁军。然而禁军高级将领多是昔日与赵匡胤出生入死的“义社”兄弟,是为自己“黄袍加身”的有功之臣,如何体面地收缴他们手中的兵权,而不致发生流血之争,更使赵匡胤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甚至一度陷入优柔寡断之中,不忍心冷遇旧友故交。

一次,赵匡胤欲令久负盛名的大将符彦卿典掌禁军。赵普闻讯,数次上奏劝谏,激烈反对委任符彦卿职掌禁军重权,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重柄”。赵匡胤拒不采纳。不料宣敕下达,却被赵普扣留。他将敕书藏入怀中,入朝请求面见赵匡胤。赵匡胤得知赵普求见,即迎上前,问道:“岂非以符彦卿事耶?”赵普担心先提及此事恐宋帝难以接受,便答道:“非也。”待到其他事情陈奏完毕,他才从怀中取出敕书。赵匡胤一见,十分惊奇。赵普忙解释说:“臣托以处分之语未备,复留之。唯陛下深思利害,勿为后患。”赵匡胤道:“卿苦疑彦卿何也?朕等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也?”赵普反问道:“陛下何经负周世宗?”②赵匡胤无言以对,遂撤回对符彦卿授官的敕书。由此,赵匡胤终于下定决心,收缴兵权。

一日晚上,朝会散后,赵匡胤传令召集几位与自己关系甚为亲近密切的禁军高级将领入宫,且专为他们设摆酒筵。其中包括归德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义成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人。君臣欢坐一堂,开怀畅饮。至酒兴正浓之时,赵匡胤摒退随从和卫士,对石守信他们叹息道:“吾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又未尝敢安枕而卧也。”石守信等将领忙询问何故?赵匡胤继续说道:“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众人一听此言,顿时惊慌失色,匆忙跪拜叩头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赵匡胤答道:“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众人惊恐万状,不知所措,一时痛哭流涕,叩头不止,连声说道:“臣等愚不及此,唯担心陛下哀怜,指示以可生之途。”

赵匡胤于是一面宽慰众人,一面劝导说:“人生如自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无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众人听到此处,再次拜谢说:“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③酒筵到此,众人哪有心思饮酒,纷纷告辞而去。

第二天,参加酒宴的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均声称自己患病,未来上朝,并请求罢免自己所担任的军中要职。赵匡胤随即另授予虚衔:石守信改授为天平军节度使,高怀德改授为归德军节度使,王审琦改授为忠正军节度使,原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使张令铎改授为镇守军节度使。从此,这些禁军主帅“皆罢军职”④,就连禁军“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亦无职掌,实为武官高级虚衔,秩从二品,但厚其待遇。“皆以散官(为有官称而无固定职守之官)就第,所以慰抚赐之者甚厚。与结婚娴,更度易制,使主亲军”⑤。

宋开宝二年(969),赵匡胤再次设摆酒筵,盛情款待前来入朝的藩镇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军将统领。席间,赵匡胤语调和缓地对众人说:“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指事务繁忙),非朕所以优贤之意。”王彦超立刻听出赵匡胤的弦外之音,即上前奏道:“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唯有武行德等人却执迷不悟,竭力陈述自己“夙昔战功及履历艰苦”。赵匡胤淡淡地说道:“此异代事,何足论!”⑥第二天,赵匡胤便下令,罢免王彦超、武行德等一批藩镇节度使,削夺其权,亦另授高级虚衔。至此,赵匡胤又一次以赎买的方式,收缴了地方藩镇的兵权,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地方割据局面的再度形成,使藩镇听命于朝廷。

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极其平静地达到“收其精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调整军队统帅机构,于禁军设置殿前司和侍卫司,分置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合称为“三帅”,均受赵匡胤节制。又另设枢密院,“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⑦。旨在分离三帅统兵之权与枢密院调兵之权,使三帅有统兵而无调兵之权,枢密院虽调兵却不得统兵,以相互牵制。此外,赵匡胤亦大力整顿军队,裁汰老弱病残,补充精壮。甚至亲自制定“兵样”,作为选兵的标准,派遣使臣赴各地依照“兵样”精选兵卒。此举又将原地方藩镇军中骁勇善战者大部选入京城,入补禁军。赵匡胤经常亲临校场训练禁军兵士,严肃军纪。他曾说:“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⑧由此极大地加强了禁军的实力。他积极奉行“守内虚外”⑨的基本国策,而将22万禁军,分一半驻扎于京师及京畿地区,另一半则分戍地方要冲之地,并称之为“内外相制”⑩。赵匡胤的此番举措,有其重要的原因,“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此事,皆可预防。唯担心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⑩。基于此因,他一则选授资历较浅,易于驾驭者充任禁军将领,且频繁调任。二则实行更戍法,即间隔数年便更换禁军屯驻地点,使将帅经常调换,将兵间无法相结为死党,有效地防止兵变的发生。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极大地集中了全国的兵权,又加强禁军,形成威慑地方的格局,从根本上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然而,将兵分离又导致作战不相协调,战斗力削弱的后果,致使与辽、西夏交战屡遭失利。

注释

①②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③④《长编》卷二。

⑤《涑水纪闻》卷一。

⑥《宋史》卷二五五《王彦超传》。

⑦《宋会要辑稿·职官》。

⑧《长编》卷一二。

⑨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一○《屯田》。

⑩朱卉《曲洧旧闻》卷九。

《长编》卷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