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电影诞生至今的近百年历史,充满了艰难与曲折,也充满了前进与收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电影逐步走向了成熟。风风雨雨近百年,从各个阶段的创作变化、起伏来总结中国电影的成败得失,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引以为训:一是无论何时何地,中国电影要在国人中站稳脚跟,要得到人民的喜爱、人民的支持,其取材、立意、内容,一定要想人民之所想,表达人民的愿望与意志,三、四十年代的优秀抗战电影及近期反腐倡廉之作所激起的全社会强烈反响便是很好的例子;二是要正确处理电影的思想教育、艺术审美、商业经营之间的关系。电影由于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思想性与意识形态性是应该首先考虑的,但电影与其他文艺样式相比较,由于有大笔的资金投入,我们不能不考虑它的商业因素,体现在创作上就是可看性、娱乐性以及发行上的经营特征。然而,电影归根结底又是艺术,它又必须具有艺术的审美效能与独特的艺术个性。事实上,中国电影史上,由于这三方面顾此失彼,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并不少。如中国早期电影出现的“武侠神怪风”实际上是片面追求商业利润的结果;新中国前17年中一些粗制滥造的宣传片的出现则是忽略了电影的艺术与娱乐,一味主张“写中心,演中心”,狭隘地理解“政治第一”所产生的后果。而新时期某些探索片之所以拍成以后出现了“零拷贝”,又是片面追求所谓的艺术上的“超凡脱俗”,以致完全脱离观众欣赏实际的所得到的“回报”。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是中国电影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三是要正确处理借鉴外国电影的优秀艺术与继承民族传统之间的关系。电影是外来的艺术,中国电影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受到外国电影尤其是西方电影的影响。但是中国电影又是在民族艺术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民众审美心理、欣赏心理的制约。因而,中国电影要发展,这两者都不可忽视。就是说,中国电影既要向外国优秀电影学习,又要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要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早在20世纪20年代,伟大的导师列宁就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尽管西方从六、七十年代,我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受到电视、录像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电影观众的数量不断下降,但是,电影在人们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依然没有丧失。目前,从一方面来说,我国的电影在经济上的确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的影片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在思想深刻、艺术手段巧妙等方面离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就整体而言,电影的形势是好的。目前中国电影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巨大变革。
经过几年的尝试,中国电影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改革的思路。
如,坚持遵循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充满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建立影视录一体化,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现代电影企业等等。我们承认,中国的电影与世界还有一段距离,电影的改革还任重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电影艺术家不断努力,中国电影的前景将是非常灿烂的。
建国50周年之际,我国影坛涌现的大批优秀影片如《横空出世》《国歌》《大战宁沪杭》以及最近上映的《生死抉择》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期待着中国电影艺术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们期待着21世纪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放射出更为艳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