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电影起源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五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入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学娱乐游戏之中。至于电影的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
如今,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文化娱乐享受。
(第二节)电影在中国的第一个落脚地
电影出生不久,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第一个落脚地是上海,在上海的第一个亮相处则是徐园。1896年8月10日到14日,《申报》连续刊登了徐园的电影广告:“西洋影戏客串戏法,定造新样奇巧电光焰火……陈设各种古玩,异果奇花,群芳谱曲,以助雅兴。”
徐园到底是何模样?电影在上海着胎的第一驿到底是何般景致?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版的《图画日报》上,笔者找到了一段对于徐园的介绍:“徐园又名双清别墅,为浙丝商徐棣三君之别业。初在老闸唐家弄,虽地只三亩有奇,而花木扶疏,亭台曲折……今迁新闸义袋角康脑脱路五号,布置悉乃其旧。而园址已宽至五亩有余。园主刻为棣三先生之喆嗣贯云凌云二君,精书画娴吟咏……洋场十里中有此一园,殊足扑去俗尘三斗也。”
(第三节)电影在中国的放映场所
古代电影放映主要是藏污纳垢的青莲阁,影戏喧哗,热闹异常,除此还有茶楼,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四马路的青莲阁。因为这里是电影大亨、西班牙人雷玛斯租下一间房、第一次放电影的地方,一个远近闻名的集赌场、妓院和帮会活动于一体的地方。
青莲阁原名华总会茶楼,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是喝茶的地方,楼下则是各种游艺活动场所,而且不收入门费。“什么幻灯片,西洋镜,打弹子,珍禽异兽,高矮畸形人等,可谓五花八门,供人参观,生意很盛。”
这繁华之处便是电影放映商雷玛斯发家的地方,他慧眼独具,选中了这个地段热闹,人流量大,交通便利的茶楼作为营业地点。不过程步高在回忆录中对青莲阁的评价并不高尚:“青莲阁是流氓世界,青莲阁是人肉市场,青莲阁是个鬼地方,青莲阁是茶楼,是游乐场,其实是个藏污纳垢之处,是个罪恶的渊薮。九教三流,地痞流氓,帮会弟兄,巡捕暗探,互通声气,互争进账。”
据说,当年雷玛斯在这个地方放映电影自有一套经营策略:“他在青莲阁楼下租赁了一间小房作为放映室,挂起照片,贴出广告,又雇了几个印度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在门口拿着喇叭、铜鼓大吹大擂。放映电影时,还不时地撩开放映室的门帘以招徕顾客。电影每场十五分钟,一部机器放映,换片要停几分钟。每天放映好几场,果然赚了大钱。”
电影除了在收费的诸如徐园这样的游艺场所里放映,也可以在临时搭盖的茅亭里找到踪影。当时人们把这样的夜游之地称为“夜花园”:“上海之有夜花园,非近岁始矣,溯自西人研究卫生,每当夏秋之交,禁止游人在各花园夜游后,知有利而不知有害者,乃纷纷在租界之界限附近搭盖茅亭数座,藉供暑夜游客憩息,并假以花园为名,除售茶酒之外,并雇滩簧影戏等一切玩意以广招徕。”
看来,在20世纪之初的上海仲夏夜,已经有露天电影的放映活动了。那时片子的内容“无非是一艘大轮船,自烟波浩渺中开来,越开越近。看到乘客的活动,熙熙攘攘,上上下下……又有所谓滑稽片,也无非是一个闯祸者逃跑,人们和警察一起追,闯祸者在慌急中撞倒了行路人,撞翻了小贩的货摊等等。祸越闯越大,行人和小贩协助追拿。终于把这闯祸者抓到,这闯祸者做出许多丑怪怜相,观众为之哈哈大笑,认为很是滑稽,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场而去,让第二场观众再来赏奇涉胜。”
电影还会在一种半流动的临时撑起的布篷里上演:“放映电影设在临时搭建的大布篷里,几条长板凳,观众纳几个铜元,即为入幕之宾。那些长凳,安置在泥砾地上,高低不平,坐着很不舒适。时间长一些是吃不消的。幸而都是短片。一下便完了。”
(第四节)电影的艺术性
电影艺术并非直线,而是在外部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地展开。地理上的暂时性组合在不停地改变着电影艺术的形式与功能。在一切文学艺术中,电影是唯一知道其生日的艺术样式。
1895年12月28日,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俩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公开放映了《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等影片。这对兄弟被称为电影的发明人,这一天被称为电影的诞生日。后来电影经过法国的梅里爱、美国的格里菲斯、苏联的爱森斯坦等艺术大师的实践才终于发展成为“第七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艺术起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起源于游戏;第二种,。起源于劳动。而游戏与劳动是伴随着动物进化到原始人即已有的,可见其早。我们见到最早的诗歌是反映神农时代、唐尧时代、虞舜时代的。舞蹈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它是戏剧的雏形。音乐也是原始社会就有的。而电影是有了现代化机械,比如摄影、录音机械后才有的。相比其他艺术而言,电影需要科学知识,需要浓厚的资本力量。
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突出的特点是“照相本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影视可以把生活用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再现出来。西方电影大师巴赞·克拉考尔把电影的本性归为“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质而言是照相的一次外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当然不仅具有逼真性,也有假定性。电影画面虽毕肖于现实,但并不等同于现实。且不说电影中如服装、化妆、道具、布景常是人制造的,它的假定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在镜头的运动、组接中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表现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无声源音乐等诸多方面。
电影艺术是画面的艺术。当然一切文学艺术都要形象地反映生活。但文学作品则要通过文字的媒介,在读者头脑中形成想象,才能形成形象。因此,读莎翁作品,一千个读者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电影则只能出现一个真实的哈姆雷特。电影的画面与绘画也不一样。绘画描绘的是停顿的瞬间,是静止的。它可以挂于案头反复供人赏玩,而电影画面不过是影片的基本元素,放映时转瞬即逝。绘画的美是属于静态美,电影的画面本身也有其静态美,但同时也有动态美。将数个画面连缀在一起,就形成了创作者的画面思维,可以表达思想与感情。
电影艺术在时空选择上有极大的自由性。电影的蒙太奇是一种神奇的手段。蒙太奇一词是法语的音译,原指建筑上的构成与装配,引申到电影艺术上便是剪辑与组合。借助于蒙太奇,使电影画面成为一个连续、完整运动的整体,通过观众的想象,能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时空真实感,产生对比、联想、衬托、悬念、象征等作用,完成叙事、抒情、塑造形象和阐发哲理等任务。
其他,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它包括文学、戏剧、表演、美术、摄影、音乐、录音等各个部门的创作,在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声画结合的特点。此外,电影艺术作为视觉艺术,还具有生动、强烈的动作性等等。
总之,电影的这些特点使其一问世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说:“电影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不下于印刷术”。的确,电影改变了人类文化的构成,成为继印刷术之后的又一场革命。至今为止,电影诞生已愈百年。它历经曲折,终于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其他姐妹艺术的滋养,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越来越丰富。
中国一直被世界认为是对电影的诞生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灯影戏,被一些电影史学家视为对电影发明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五节)中国电影的摄制
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是1905年秋由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电影的发展至今也已近百年,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05年至1948年为诞生与起步时期;1949年至1976年为曲折发展时期;1977年至今为探索前进时期。
从1905到1948年这43年里,中国从只放映外国影片到开始摄制自己的国产影片,从借用外国资本拍片到独立自主地制片,终于以自己的实力逐步创立了民族电影。就内容而言,中国电影逐步从迎合小市民落后的封建意识和低俗的消遣趣味,到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体现进步的时代潮流。特别是进入三、四十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对进步电影的领导与新文艺家的参与创作,中国电影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促进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工作者还积极地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发展了有声电影的艺术与技巧。到40年代末,中国电影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与艺术的品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17年的电影继承了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反映了崭新的生活内容与美好理想。工农兵、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在影片中成为创造历史的英雄;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尤其在近百年来的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生活成为创作的主题,被多侧面地搬上了银幕。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思想也带来了电影艺术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民族特色更为浓郁,民族精神表现得更加充分。就电影创作总体而言,洋溢着一种乐观、激昂、豪迈的基调。但是由于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这一期间的中国电影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不少电影工作者思想拘谨,害怕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尤其是不敢揭露阴暗面;不少影片中存在着虚假、说教、拔高、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时期,由于“左”的政策与“四人帮”一伙的破坏,几乎所有的优秀影片都被批判,被禁映,在“四人帮”控制下拍摄的一些故事片,艺术上成为“三突出”的试验地,在政治上甚至沦为他们一伙篡党夺权的工具。这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停滞、倒退和令人痛心的时期。
1977年至今,是中国电影在探索中前进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冲破了长期关闭的艺术创新的大门,促进电影艺术家认真地探索,积极地创造。中国电影事业迎来了充满生机、百花争艳的春天。从反思历史,揭露“文革”造成的悲剧,到面对现实,从各个角度反映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许多优秀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细致入微地展现普通劳动者的喜怒哀乐与内心世界。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气势恢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少影片具有巨片的风格与史诗的风格。与此同时,电影艺术开始关注电影艺术本体,各类风格样式的影片百花纷呈。尤其是“第四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在对电影美学的自觉追求与电影语言的创新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艺术家不仅注意电影艺术的探索创新,而且关注电影的娱乐性与商业特性,研究广大观众的爱好与欣赏趣味,中国电影前进的步伐跨得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大电影节得奖越来越多。中国电影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中,历经艰难曲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简单到复杂,终于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成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