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扰社会中,风险无处不在,虽然个人没有能力预知或阻止风险的发生,但聪明的理财者总会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财方法,即选择购买保险去转移、分散风险,使自己在发生损失时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然而,购买保险看似是给付钱,给予保障的简单过程,其实这并不简单。很多人都陷入了"重投资,轻保障"的保险理财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误区一,只要存了钱,没必要再买保险。很多人喜欢把钱存在银行,认为这是最保险的办法,而没有必要再买保险。保险和储蓄虽都是防范风险的办法,但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储蓄可随时存取,灵活性很大,但万一遇到重大事情,钱还没攒够,难免陷入困境;如果你购买了保险,遇到重大事情急需用钱时,却能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利用获得的保险金有助于度过难关。
误区二,只给孩子买保险,忽视给自己上保险。一般来说,买保险最好遵循"先大人后孩子"的原则,先把"家庭支柱"保障好,因为大人也是孩子的"保险",只要大人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着,孩子的生存状况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如果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的大人发生了意外,孩子即使上了保险,其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个不确定的因素。
误区三,投保险种越多越好。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的提高安全系数,一下子投了很多险种,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选择一定数量的保险险种投保,自然会有良好的收益,但是,不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无论什么险种都想买,也是不合实际的。尤其是购买一些长期投资的险种,需要十年、几十年的交费,一旦过度就会产生经济承受问题,过几年后再退保,肯定会蒙受经济损失。如果把买保险的钱投到其他途径上,说不定还能大赚一笔。
误区四,自己年轻不用买保险。不少中产阶层认为自己身强体壮、抵抗力强,患大病的几率是非常小的。然而,年轻不等于不得病,现代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有资料显示,我国约有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从事研究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是最易进入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之一,实际上在保险费上,越年轻买缴费越低,而且可以尽早得到保障。另外,买保险还是一种"强制储蓄",可以帮助你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
误区五,有了社会保险就不用再买保险。社会保险是由政府主办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覆盖面比较广,但社保注重平等,保障水平比较低,而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比较广泛。社会医疗保险的自费部分需要商业医疗保险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购买住院补贴类商业医疗保险,可用一定金额的住院补贴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的不足部分。一般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少则几万,多则达几十万,而社会医疗保险在统筹基金的应用上通常规定了最高支付限额,在药品的应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目前,不少保险公司推出的重大疾病保险都是确诊即给付保险金,让被保险人在不幸患上重大疾病的同时,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医疗费用作为救命资金。因此,有了社会保险也还需要商业保险作补充。
误区六,重复投保是双重保险。有的人为了提高自己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多个保险公司投保,且不知这样浪费了很多钱财。根据《保险法》规定,重复保险的保险金额和超过保险价值的,各保险人的赔偿总额不能超过保险价值。意思是,不能在两个保险公司投相同承保内容的险种,出险时,两家保险公司理赔的保险金额各承担一半。
误区七,出了事故没有及时通知:张先生家中意外被盗,过了半个月后无意上发现一张保单,他才想起自己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于是就赶紧到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然而保险公司拒绝索赔。原来依据《保险法》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以及家庭财产保险条款中规定,"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后,应当在24小时内及时通知保险人,否则有权可以拒赔",向投保人发出了拒赔通知。
理财小贴士:购买保险应量入为出
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年龄、职业、收入等实际情况,适当购买人身保险,既要使经济能长时期负担,又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购买保险前,应计算清楚现有的收入水平及将来可能的收入能力,以保证在今后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以防投保数额过大、交费过高而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开销。此时如果退保势必要造成损失,保费一般是不超过年收入的10%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