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突破人生困局
34769800000009

第9章 死要面子的人

“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中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让人熟视无睹。

面子人人都要,因为面子包含一个人的自尊成分。但过于爱面子的人,常常会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尴尬局面。死要面子其实是人的虚荣心在作怪。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其目的都是希望他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面子、命运和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外国学者德劳对中国人就有那么一种评价:“对中国人大部分行为、态度的分析,穷极到一点就是‘面子’:那不可思议的感受性、隐秘性、平素被谦让掩盖着的根源,在于极度虚荣的、病态的功利主义。”说得一点都不错,“爱面子”、“讲脸面”的确成为支配许多中国人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死要面子会使人变得怪癖而孤独。例如有一位在某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技术与学识上也许并不太差,但由于虚荣心、自尊心过强,所以,尽管年逾不惑,却仍然和同志们难以和睦相处。原因是他不管是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连日常琐事的看法和处理上,只要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合,他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点儿也不能容忍,立时发作起来,非要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不可;否则,就会不依不饶,甚至恶语相加。因为他觉得自己永远高人一等,意见必然正确无误,别人只有跟着走的份儿;否则就是以邪压正,同时,也是不给自己面子。正因为他的这种毛病,所以凡与他相处稍久的人,无不敬而远之,避之犹如瘟疫。

一个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够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会真正丢了面子。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应当要?

一句话,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亦失。其实,“面子”是中国人心理上的沉重包袱,看似薄薄的情面,其实质则有令人难堪的苦衷。

收起你的虚荣心

在莫泊桑的短篇名作《项链》中,一个叫玛蒂尔德的美貌少妇,因为虚荣心的驱使向一位贵妇人借了条钻石项链,以便自己在一场晚会中有面子。不幸的是,玛蒂尔德在晚会后将项链弄丢了。为了偿还贵妇人的钻石项链,玛蒂尔德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拼命工作、省吃俭用,方才凑足买项链的钱。小说的结局无疑是一个黑色幽默:那个贵妇告诉玛蒂尔德,她借出的项链是一条廉价的假项链!

一夜风光,十年苦旅。玛蒂尔德为她的虚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于虚荣而发生的惨剧,那是最不幸、最恶劣的事。人们因虚荣而送掉怪命的惨例简直是举不胜举的,而虚荣的人能够永远维持他的虚荣的例子却是屈指可数。凡是虚荣的人,他总有一天会和他的邻人、同事、伴侣、儿女,甚至不知虚荣为何物的自然界发生冲突,而结果一败涂地。虚荣虽然可以自欺欺人,但它断然欺骗不了自然,虚荣是对自然的一种侮辱,但自然是不容任何侮辱的。

人类的虚荣之心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发展得十分普遍,难以铲除的了。自古以来,有许多哲学家、宗教家对此提出警告,还加以道德的攻击,然而却都无用,它不但不曾因此肃杀其威,而且日新月异,越来越猖獗了。要根本铲除这人类罪恶的根源有什么彻底的方法呢?或者是否可以把它利用到好的方面去呢?至少,它的悲惨的结果是否可以设法避免呢?这些问题,现代的心理学家的回答是:“可以的!”

解决人类虚荣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如何破坏它的存在,而是在于如何改善它,诱导它走向有用的方面去的问题。过去的说教者不明白这一层,所以总是失败。因为破坏虚荣,也许就等于破坏整个的人类呢!人类被破坏到即使只剩最后一个人,他或许也会为了他的独存而虚荣呀!总而言之,虚荣只要往对人类社会有利的路上去,它就非但无害,反而更有益子。谁会否认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大的人物是虚荣的呢,然而他们永远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人。

人如果不能从正道上得到快乐,那么就会到邪道上去寻求虚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