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突破人生困局
34769800000045

第45章 故乡情深,向老乡求助

“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屋及乌,爱故乡,自然也爱那里的人。于是,同乡之间,也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则同乡之间更是必然会互相照应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情本身便带有“亲情”性质或“亲情”意味,故谓之“乡亲”。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那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老乡圈子”内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大多会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了一个人的发展前途,那么我们在拓展人脉关系网时就不可忽视它。

最起码当你在有求于人时,可以提供一条“公关”的线索。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没有到“结党营私”的程度,完全是可以用的。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当然是“同乡会”。在同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就等于交结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巨大,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齐某是个早年到广州闯荡的游子,现在已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美中不足的是齐某的人脉关系网窄小——这是许多闯荡异乡的人常见的苦恼。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几位老乡,他们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同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以后有什么事大家可多加照应。

齐某一接到邀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并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为“家”中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同乡会已发展到了具有近300人的规模,齐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3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存,用齐某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而我也会随时帮老乡的忙……”

如何获得老乡的出手相助

在大学里,经常可以见到有某地学生组织同乡会性质的“联谊会”,有人觉得这些人落后狭隘。但事实证明,他们那“抱成团”的宗旨确实给大多数同乡带去了“实惠”,解决了不少困难。后来,这种同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式虽是松散的,但“亲不亲,故乡人”的同乡观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在“对外”上保持一致性,团结一致,抵御外来的困难和威胁,对内互相提携,互相帮助。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人手,打开局面。

同乡之间或许没有什么较深的感情交流,主要凭的就是乡情,最突出的体现便是在乡音上。如果同在异乡谋生,遇见老乡时,操着一口乡音,会勾起对方一种亲密的感觉,对方也会极易答应你托他办的事。但是,在托老乡办事时切忌在公众场合用乡音与之交谈,因为有的老乡来自农村,他不愿意让别人从乡音中推测出自己的历史。

托同乡办事除了利用乡音,利用土产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土产也许并不很贵,但是那是故乡的特产,外地买不到,这样,土产中便包含了浓浓的情意,在这种感情支配下,老乡多半会答应你所托他办的事。

人们在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之后,常常会因为生活、事业上的挫折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勾起思念家乡的感情。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家乡有一份浓浓的剪不断的牵挂之情,这份感情是每一个在外游子的精神支柱。

在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记忆深处,都有关于家乡的温馨的回忆,一般人不轻易流露这份感情;但若勾起了他的这份感情,则一发不可收拾。

要托老乡办事,最主要的就是以乡情感动他,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使他想到要为家乡做些什么,这样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