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突破人生困局
34769800000020

第20章 不要让情绪牵着自己走

老郑是一个极为情绪化的人。5年前,他与妻子离婚,至今孤身一人。单身的日子不好过,他时常借酒浇愁。每每提及往事,老郑后悔不迭。原来,老郑只是因为当年下岗在家,心情不好,与妻子之间出现口角之后,一怒之下与妻子离了婚。老郑一直后悔当年的不理智,生活过得潦倒不堪。最近,他又因老板的一句责备奋而辞职——这是他下岗五年里的第十三次辞职了。老郑过于情绪化的脾气一日不改,他潦倒的日子一日都不会停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义愤填膺、怒气难抑的事情,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是“保持理性”。所谓的保持理性,就是不要让你的情绪来误导你的选择。人有七情六欲,就像人有五脏六腑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在做选择的时刻,千万不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要发泄情绪可以回家关起门来一个人解决,不需要让你的情绪再“害”你一次。

有些事其实并不难应付,要化解原本是件很简单的事,偏偏有些人就是会把事情搞砸,原因不外乎就是情绪在作祟。一旦人的思考空间被情绪占满了,就没理性思考的空间了。没有理性思考的空间,就会分不清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因而造成自讨苦吃的下场。

不少人总是会因为不顺心的事情而大发脾气或情绪低落消沉。丢东西时惊慌、谩骂;受到指责时愤愤不平;遭到侮辱时挥拳相向;遇到失恋时借酒消愁;屡遭失败时灰心丧气;遇到难题时捶胸顿足;被人冤枉时火冒三丈;身体不适时心烦气躁……这些似乎让人感觉个人的情绪表现是由这些不顺心的事情直接决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太多的思维模式,当受到“不顺心”的环境事件的刺激时,人们总是本能地认为那是不好的事情,并进而将思维延伸到事件对未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往往是坏的,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会往坏的方面想,而无视事情积极的方面。所以,正是因为个人的看法、认识等内因对外部刺激形成的固定的反应,才使得外因更多地直接决定了个人情绪。

要想自己不被情绪牵着走,就要能够灵活地调整内因对外因的固定反应。当外部刺激可能导致个人情绪、行为的恶性变化时,人的看法、认识要能够能动地自我调整,逆向思维,发掘积极的因素,阻碍外部刺激对情绪、行为的不良作用,保证情绪的稳定、乐观和行为的积极、正常。这样就能够变悲为喜、缓解矛盾、抑制愤怒,使一个人心胸豁达、轻松愉快、处事冷静。

一个用情绪来决定事情的人,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不经由大脑,完全以直觉反应,而情绪又因时、因地、因物而有所不同,那么处理事情便没有一个准则。如果自己能花点心思想一想再做决定,对于事情的结果,也就比较能掌握。不会事到临头干着急。

要学习运用二些简单的逻辑来做判断,强迫自己在做决定前先给自己一分钟的选择时间。有些时候,情况紧迫,必须立刻下决定,也应给自己5~10秒钟的缓冲时间进行大方向的判断。

危机时刻要保持冷静

困局之中,千万不要因狂躁发怒而乱了方寸,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理智地应对困局才是正道。冷静地观察问题,在冷静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位空军飞行员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独自担任战斗机的驾驶员。头一次任务是轰炸、扫射东京湾。从航空母舰起飞后÷直保持高空飞行,然后再以俯冲的姿态滑落至目的地的上空执行任务。”

“然而,正当我以雷霆万钧的姿态俯冲时,飞机左翼被敌军击中,顿时翻转过来,并急速下坠。”

“我发现海洋竟然在我的头顶。你知道是什么东西救我一命的吗?”

“我接受训练期间,教官会一再叮咛说,在紧急状况中要沉着应付,切勿轻举妄动。飞机下坠时我就只记得这么一句话,因此,我什么机器都没有乱动,我只是静静地想,静静地等候把飞机拉起来的最佳时机和位置。最后,我果然幸运地脱险了。假如我当时顺着本能的求生反应,未待最佳时机就胡乱操作了,必定会使飞机更快下坠而葬身大海。”他强调说,“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教官那句话:‘不要轻举妄动而自乱脚步;要冷静地判断,抓住最佳的反应时机。’”

面对一件危急的事,出于本能,许多人都会作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添出许多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的时候,对方就会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

唐宪宗时期,有个中书令叫裴度。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诫左右的人千万不要张扬这件事。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透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当晚竟然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后下人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教左右说:“丢印的缘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失而复得。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从人的心理上讲,遇到突然事件,每个人都难免产生一种惊慌的情绪。问题是怎样想办法控制。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在两军阵前对话,刘邦历数项羽的罪过。项羽大怒,命令暗中潜伏的弓弩手几千人一齐向刘邦放箭,一枝箭正好射中刘邦的胸口,伤势沉重痛得他伏下身体。主将受伤,群龙无首。若楚军乘人心浮动发起进攻,汉军必然全军溃败。猛然间,刘邦突然镇静起来,他巧施妙计:在马上用手按住自己的脚,大声喊道:“碰巧被你们射中了!幸好伤在脚趾,并没有重伤。”军士们听了顿时稳定下来,终于抵挡住了楚军的进攻。

西晋时,河间王司马鹛、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洛阳的齐王司马同。司马同看到二王的兵马从东西两面夹攻京城惊慌异常,赶紧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

尚书令王戎说:“现在二王大军有百万之众,来势凶猛,恐怕难以抵挡,不如暂时让出大权,以王的身份回到封地去,这是保全之计。”王戎的话刚说完,齐王的一个心腹怒气冲冲地吼道:“身为尚书理当共同诛伐,怎能让大王回到封地去呢?从汉魏以来王侯返国有几个能保全性命的?持这种主张的人就应该杀头!”

王戎一看大祸临头,突然说:“老臣刚才服了点寒食散,现在药性发作要上厕所。”说罢便急匆匆走到厕所,故意一脚跌了下去,弄得满身屎尿臭不可闻。齐王和众臣看后都捂住鼻子大笑不止。王戎便借机溜掉,免去了一场大祸。

正因为王戎很有冷静的头脑,才在危急之下身免一死。此事无疑给后人以启示:遇事要沉着冷静,静中生计以求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