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逆境应变术
34768600000064

第64章 下岗也能是机会

近十年以来,中国人面临着一个社会难题,就是大量职工下岗。到目前为止,全国城镇失业人员总数远远超过了1000万。

“下岗”使许多人陷入了逆境。首先,失去了固定的工作与收入,没有了生活费的来源,甚至全家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其次,下岗职工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创伤,认为我下岗是因为我没本事,从而感觉无颜面对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第三,再就业非常困难。因为近几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许多企业改制转产,而下岗人员在原单位所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也比较落后,两种因素决定下岗职工再就业非常困难。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生活无着落,没脸见人,前途渺茫。绝大部分下岗职工都把自己当作不幸者。

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很多,困难极大,但我们还是要正视这些问题与困难,一味地怨天尤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要对下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大面积下岗是中国过去几十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计划经济时代造成的国民经济结构失调,使现在许多企业的产品没有市场;大锅饭使企业效率低下,严重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国有企业技术普遍落后,造成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社会负担沉重,同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用于经营与技术改造的资金。这一切造成的危机积累起来,到今天终于再也不能回避,只有通过部分职工下岗来解决,通过职工下岗使技术落后、没有市场的老企业关停并转,通过下岗使社会负担沉重的老企业减人增效,这样才能使企业重新具有发展的活力。

其次,以前的“上岗”其实是不正常的一种状态。长期以来,我目的大多数城镇劳动者都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单位”里,习惯了稳定平和的生活,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工作干得如何,工资照发,房子照分,治病实报实销,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

这就如同笼中的鸟一样,有人管,有人喂,虽然吃得不好,有时候还吃不饱,但鸟总是饿不死。久而久之,它就把笼中的生活当成丁正常的生活,处于自然状态的生活,产生一种安全感、优越感,从而丧失了进取心,产生了惰性,而把笼外的鸟在海阔天空中觅食当成一种不正常,非自然状态的生活,甚至还会鄙夷、耻笑那些在海阔天空中自由觅食的鸟儿。

在我们聪明的人类看来,笼中鸟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自由觅食的鸟虽然时时会有困难,时时会有危险,它也在海阔天空中锻炼了生存的能力,增强了觅食的本领,它的收获从总体上说比笼中鸟更丰富,它的生存能力比笼中鸟要强得多。

人的“上岗”与“下岗”就好比是笼中鸟与笼外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岗”就是笼中鸟,人们在“单位”里没有生存压力,没有努力作的意识,生存能力低下,这实际上并不是人的正常生存状态。“下岗”的本质就是需要自己给自己找工作,自己为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道路负责,这才是人的正常生存状态。下岗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由不正常走向正常。

再次,下岗将成为中国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自主择业竞争上岗将成为中国人普遍的生存状态。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还将有一大批国企职工下岗;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人必将引进成熟的竞争机制,个人在就业上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到那时,被动下岗不再成为下岗的主流,可能有一大批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主动下岗另谋上岗的机会。不断地下岗,不断地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竞争上岗,将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机制的成熟,也会给每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在海阔天空的条件下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

为什么说下岗是一种社会的机会呢?

首先,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会给人们带来一次大的发展机会。在社会经济变革时期,劳动力流动性增强,旧的秩序废弃了,新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个时候,那些脑筋比较灵活,动作比较快的人,就能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抓住潜在的机会,取得了成功。而目前的下岗现象,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深刻的改革,这其中必然蕴藏着大机会。

其次,每一次社会变革出现的初期,总是困难最多风险最大的时期。

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那次改革,曾是个体户的黄金时期,那些“主动下岗”的停薪留职或辞职人员,他们的一纸辞呈就把自己放到了社会大市场里,其豁达与勇气在当时曾不被人理解的,名声是很差的,但是他们却因此而抓住了机会,获得了成功。后来曾经被评为“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的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确认脚下是坚实的黄土地以后,撒腿就跑。”在那个时期,具备灵敏嗅觉的人很早就认清楚了“铁饭碗”的弊端,认清楚了机会对自己的重要性,像柳传志那样的千千万万个聪明人因此走上了成功之道。

将他们的幸运与现在我们的状态相比较,暂时的困境和“名声差”会不会预示着或许这次国有企业职工整体性下岗也是一次社会性成功机会呢?

第三,先下岗比后下岗的人更有条件抓住这次机会。不断地下岗,然后不断地再就业,这是将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就是说,今后不可能再有什么“铁饭碗”了;每一个人将来都有可能下岗,早下岗者先行接受生存的考验,思想观念得以提前转变,在市场竞争中可更早地寻找机会站稳脚跟。后下岗者则不然,他们为了获得生存能力,实现观念的转变过程,可能比先下岗者要付出更多,从这一点来说,迟下不如早下。有人就此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远古时期,森林里着了大火,被迫跑出来的猴子先变成了人,而生活在没有着火的森林里的猴子,直到现在仍然还是猴子。”

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从社会进步以及个人长远发展看来,“职工下岗”这场“大火”,虽然会有阵痛,但或许也是一次机会,至少不完全是坏事。困难并不一定是坏事,机会往往产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