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字仲升,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3年)出生在扶风平陵县(今陕西成阳市西北)的一个官宦世家。班超的青壮年时期,主要的生活内容是读书、习武,也曾做过短暂的文笔小吏。4O岁以后,他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在西域转战三十多年,帮助西域各族人民反抗匈奴贵族的欺凌和压迫,为保持中原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奋斗了后半生,为维护我国多民族间的团结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和功勋卓著的英雄。
一立志报国
在汉代的历史上,班超的家庭很有名望。它不但世代有官宦,而且有着浓厚的文化学术气氛,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班超的曾祖父班况,在西汉成帝时,曾官至越骑校尉;其祖父班稚,亦曾官至广平太守。到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这两代之间,班家更是大放光彩。
班超的父亲班彪,字叔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班彪自小性格“沈重好古”,他对刘汉皇朝始终怀有一腔忠诚。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值西汉末年社会大动乱。当时,西汉皇朝已经灭亡,篡位建立新朝政权的王莽也已失败,整个关中都处在军阀争权的混战之中。班彪为了躲避战乱,不得已从家乡逃到天水,依附当时拥兵占据此地的隗嚣,并力劝隗嚣审时度势,放弃割据政策,拥护汉室,以建不世之功。但野心极大的隗嚣却执迷不悟,不听劝告。于是班彪只得离开天水,避地河西,投到河西大将军窦融的幕下,受到窦融的礼遇,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后汉书·班彪传》)。于是,班彪乃积极为窦融“画策事汉”。窦融归属东汉朝廷以后,他也因此而得到光武帝刘秀的激赏,被任命为徐县的县令。
班彪还是当时负有很高声望的历史学家。他“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同上书)。西汉的武帝年间,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伟大的纪传体通史著作《史记》,全面记述了自传说中的轩辕黄帝起约三干年的历史。但该书的下限只写到司马迁生活的武帝太初年间。自司马迁去世以后到西汉灭亡,历史又过去了120多年,其间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因此,当时许多人都想续补《史记》之后的这段历史。然而,由于才能的不足,这些续作大多平庸粗陋,讹误百出,不足以踵继《史记》。在此情况下,班彪立志“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同上书),为《史记》作“后传”,并决心使它与《史记》一样光辉夺目,流传后世。
班超的哥哥班因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班固从小就才华横溢,史载,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书,无不穷究”(《后汉书·班固传》)。他在学习上“所学无常帅,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同上书),显示了和当时那些庸碌无能、皓首而穷一经的儒生完全不同的学风。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班团对历史也有浓厚的兴趣和远大的志向。班彪虽立志补写《史记》后传,但这一宏愿还未及实现他就去世了。父亲死后,班固接过父亲没能完成的事业,在父亲留下的一些遗稿的基础上精核史实,条贯体例,继承创新,以他杰出的写作才能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记述了西汉王朝共230年史实)的大部分内容,只是在全书即将完成的时候,班固被卷入了一个政治案件,最终含冤去世,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
班超还有一个妹妹,叫班昭,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博学高才”(《后汉书·列女传》),旁通百家,学识渊博,井能作一手好文章。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守了寡,但她谨守妇道,并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和帝还延请她入宫,命令皇后和嫔妃们拜她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当时她被称为“曹大家”(家,读,通姑。班昭的丈夫叫曹世叔,故她随夫姓曹)。大哥班固入狱之后,他写作的《汉书》还未最后完成,手稿尚散乱无序地堆在家中。班昭深知这是父兄两代人心血的结晶,于是,她不顾年迈多病,以顽强的毅力全力以赴地整理《汉书》。班固冤死狱中之后,她又强忍失亲之痛,搜集史料,补写了班固未能完成的《天文志》和8个史表,使《汉书》最终成了一部完整的皇皇巨著,为中国史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由于《汉书》刚在社会上流传,许多人还不能融会贯通,班昭为了使全家几代人的心血得以流传,又亲自给人讲解,当时著名的学者马续和马融就曾是她的学生。
班超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文风蔚然、学术气氛十分浓郁的家庭,这种环境对班超的性格、志向都有无比巨大的影响。他“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后汉书·班超传》)。他生得体格魁伟,豪侠旷达,又有口才,思想敏捷,分析问题深入细致,条分缕析。和他的父、兄一样,他自小也很爱读书,但他却不雕章琢句,而是博览群书,从中汲取符合自己志趣的有用知识。他读史书,不仅欣赏史籍中的文采和史笔的优劣,更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和英武性格感兴趣。他不仅想使自己成为像父、兄那样博学有才的人,而且更幻想于此之外去建立一番更大的功业。他不想做只是记载历史的史学家,而是要寻找机会成为历史学家笔下的英雄。
汉明帝水平五年(62年),班超30岁时,他的家庭遇到了一次意外的变故。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编著《汉书》时,有人却向汉明帝刘庄告发班固“私修国史,诽谤朝廷”。于是,班因被逮捕入狱,全部书稿也被查抄。面对这个意外的打击,为了替哥哥辩明冤屈,班超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来到京城洛阳,诣阙上书,亲自向明帝说明其父、兄修撰国史、祖述汉德的苦心和忠诚。明帝感于班超的胆识和口才,又审阅了班固的书稿,确信班固的《故书》确实不像奸佞小人所说的那样有诬蔑、诽谤朝廷的内容,反而还有许多歌颂汉朝统治者威德的地方。于是,不但释放了班固,还因欣赏他的文才而征召他进京,“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后汉书·班固传》)让他专门掌管宫廷的文书奏折。
随着班固的人京为官,班超一家也由家乡迁居到京城洛阳。东汉时的洛阳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但却只是贵族豪门的乐地。对于普通人来说,此处物价昂贵,生活必然受到影响。班固只是一个小小的兰台令史,官微俸薄,不但要奉养老母,还要照顾弟、妹,因此,搬到京城后的班超一家,生活之窘迫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班超又不得不在官府找了个抄写文书的工作,在笔墨间讨生活。后来,也许是明帝尚未忘记班超当时营救哥哥时所表现出的口才,班超也当上了兰台令史这样的小官。
对于一般人来说,尤其是东汉时那些只知死读经书以求利禄的儒生来说,能够得到这样一官半职已经很满意了,但对于自小就有建功立业志向的班超来说,整天忙碌于抄抄写写,做些无聊的文书簿案工作,尤其是此时的班超已过而立之年,这样的生活对他无疑像牢笼一样,使他苦闷不堪。有时,他只能借助想像,任自己的理想驰骋。有一天,他突然当着同僚的面,拍案而起,掷笔于地,高声说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赛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的同事们初时尚未会意,等明白了班超是在抒发他想学习西汉武帝时的张赛、昭帝时的傅介子不畏艰辛打通西域。立功边疆的壮志时,都不禁哈哈大笑。但班超并未因大家的嗤笑而退缩,他说:“小子安知壮土志哉!”(《后汉书·班超传》)给这些庸常之辈以有力的回击。
确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平凡的人哪能体察壮士的胸怀和理想呢?想当年,为人佣耕的陈胜在发出自己的壮志时,不也遭到了同样的嗤笑么?可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被人嘲笑的一介农夫,后来成了领导秦未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我国反封建统治的历史画卷上绘上了最早的精彩之笔。同样,历史也给了那些嘲笑班超的庸碌之辈以一击。汉明帝永平十二年(73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汉朝派遣奉车都尉窦固等统领四路大军征代长期为患西北边境的匈奴,拉开了东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几十年较量战争的序幕。这是东汉王朝和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转折点,也是班超一生生活的转折点。他梦寐以求的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二初露锋芒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带称为“西域”。大体是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天山以南,喀喇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是指狭义的“西域”。广义的则不仅指这些,还包括当时由此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非洲北部等地。)东汉时期,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在此建立了5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罗布泊西南)、精绝(今新疆民丰)、扦弥(今新疆于田)、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尉犁(今新疆尉犁)、焉者(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东)、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温宿(今新疆乌什)、尉头(今新疆阿合奇)、疏勒(今新疆疏勒)等。它们西面同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康居(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威海之间)、大宛(在前苏联的费尔干纳)接壤,北面与匈奴为邻,东面紧挨东汉王朝的敦煌等郡。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西域北部的匈奴力量强大,使西域各国和东汉王朝都面临着被侵略和奴役的威胁。
匈奴民族是长期以来生活于我国西北、北部边境的一个游牧民族。早在春秋、战国之时,他们就不断袭扰中原各国的北部边境,抢夺财物,掳掠人口、牲畜,使边疆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宏伟的万里长城。西汉初年,匈奴又不断南侵,迫使汉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妥协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已经强盛起来,大将卫青、霍去病的先后几次远征,终于大破匈奴。但到西汉末和东汉初,匈奴又乘中原内乱、国力衰弱之机,卷土重来,继续侵扰汉朝边境,并奴役西域各族人民。
西域各国长期和中原汉朝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早在汉武帝时期,武帝为了联合抗击匈奴,就曾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汉朝还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和保护西域各国。从那以后,西域和汉朝保持了六七十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关系十分密切。使天山南北,玉门关内外,一度出现了边城晚闭,畜群遍野,商旅使臣络绎不绝的安乐景象。但到王莽篡汉以后,西域各国又沦为匈奴的控制区域。东汉初年,西域许多国家不甘心匈奴的压榨,都想联络东汉王朝共同抗击匈奴,但由于光武帝刘秀正忙于稳定国内局势,国力状况也不允许有大的战争发生,致使这样的联合迟迟不能实现。汉明帝刘庄即位之后,东汉王朝已基本巩固,经济也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于是,明帝决心重新沟通西域,解决匈奴问题。
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在朝野一片抗击匈奴的呼声中任命窦因为统帅,分别从高阙(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酒泉(今甘肃酒泉市)、居延(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调集四路大军,分进合击。听到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之后,素怀壮志的班超心情无比兴奋,他盼望已久的实现理想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在哥哥班固的支持下,年已40岁的班超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为国立功。他夜不能寐,积极自备行装,投到窦固帐下做了一名假司马(“假”是代理的意思,司马是军队中的低级武官)。
按照战前总的战略部署,远征军准备首先攻取沟通西域的咽喉要塞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打开进军西域的大门,以便北进可抗匈奴,南可退保西域。但此战一开始并不顺利,窦固率大军插入匈奴主力和伊吾地区之后,旋即遇到了匈奴的顽强抵抗。几十年间势力已发展得很强大的匈奴既不甘屈服于汉朝,也不愿轻易失去西域,双方处于僵持状态,汉军一时难以取胜。面对此情,班超不顾官职卑微,向窦固建议,以一部兵力挡住北面匈奴的主力,而自己率一部兵力直取南面的伊吾,趁敌人不注意之时,首先占领伊吾,实现总的战略目标。在得到窦固的同意之后,班超立即率领一千多名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伊吾城下,麻痹大意的匈奴将军呼衍王一触即溃,班超顺利地攻取了伊吾,歼敌一千余名,大获全胜。与窦固相持的匈奴主力听到这一消息,灰心丧气,只好撤军北归。
伊吾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向西域的大门。东汉王朝决定在此设置宜禾都尉,驻兵屯田防守。同时,为了长期对匈奴作战,朝廷又接受窦固的举荐,决定派在此战中初露将才的班超为特使出使西域,肃清匈奴在西域的影响。
当时的西域,自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一直有两条道路与中原相通,即南道和北道。南道出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越过盐泽(即今罗布泊),到达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国(又名部善,在今新疆若羌),再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且末、精绝、扦弥、于阗,至莎车,然后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在今伊朗)等国。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经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姑墨、温宿、尉头,至疏勒,再西越葱岭,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由于北道更近匈奴,他们在此处的势力比较强大,所以班超这次出使西域,决定取道匈奴力量比较弱的南道。经过短暂的准备,班超带领从事(辅佐文官,相当于后世的文书官)等36个随从,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绝域生涯。
南道的第一站是鄯善国。鄯善国在塔里木盆地的最东边,是汉朝到西域的必经之地。鄙善原来只是一个人口1.4万余人,兵士不足3000人的小国,在没有汉朝保护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向匈奴称臣。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后,鄯善也曾趁机吞并了西部的精绝、且末等小国。但他们却仍然受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虽未在此驻扎军队,却经常派使者或小股骑兵来监视鄯善,所以鄯善很早就想和汉朝建立联系,争取保护,以摆脱匈奴的压迫。因此,当班超一行经过长途跋涉,越过漫无边际的盐泽来到鄯善的时候,他们受到了鄯善国君臣及百姓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鄯善王广几乎天天都亲自到班超一行居住的旅舍问寒问暖,真是亲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