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34752600000003

第3章 序二

20世纪70年代初,一老太去世,老太的两个儿子为争夺母亲的遗物而吵架。老太生前与幼子一家同居一处,长子另立门户,平时很少见面。当兄弟俩吵红了脸,邻里们才知是在争遗产。而同胞手足甚至为争一把藤椅而反目,最后相持不下,将其一劈两半,各得一半才罢休……街坊四邻闻之议论纷纷,大多是指责儿子的不孝:“老人还没出丧,不怕母亲伤心”,“老人又没退休金,何来遗产”,“兄弟兄弟是‘凶’的,姐妹姐妹是‘尖’的”,“兄弟和睦,家门多福”……不少家长还以此为鉴,告诉晚辈“好儿勿争家计,好囡勿争嫁资”的慈孝之道。

笔者将亲历的有关民间慈风孝行的一段记忆作为引言,首先要提出一个观点:民间对做人处事的礼仪、道德操守自有其评判的标准。发生上述儿子争遗产一事,时处批判“孝子贤孙”、“破四旧”运动后期,而当时舆论对这兄弟俩的孝与不孝的评判观点却十分鲜明,有的老人因事议论,有的老人因事说教,可见民间对慈与孝之类的家庭道德、伦理关系等评判标准并未因当时环境变化而变化。笔者将此认作民间的良知。人们的慈风孝行正是源于民间的良知,而慈风孝行又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乃至伦理道德。

个体的慈风孝行因时间的积淀、空间的整合渐成文化现象,即当下所说的慈孝文化。

慈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影响巨大,尤其在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之后,地位更为巩固。董仲舒的学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相提并论,且将刚性的专制统治、柔软的人性关系并为一说,奠定了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基础。

《辞海》释“慈”为:本指父母的爱,引申为凡怜爱之称;释“孝”为:善事父母,引申有从老省、从子,子承老的含义。有人认为“孝”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从字形说孝,便是儿子小,老子呵护;儿子长大,老子也老了,儿子背老子。“孝”字的构成,体现的就是父慈子孝的亲情关系。由此,笔者认为:“慈”与“孝”是一对既含自然属性,又含社会属性的人的行为关系词。自然属性,即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对人的慈与孝行为有影响,同时,人的慈与孝行为又受时代、环境、文化的影响,即其社会属性。这里的关系有两层含义,狭义指人与人、人与家庭,广义指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

上下五千年,一辈又一辈人的慈与孝之行形成了慈风孝行。笔者认为,早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形成之前,也就是先于儒家的孝文化提出之前,民间早形成蕴含慈孝本义的慈风孝行。应该说,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民间的慈风孝行与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2008年1月,宁波市江北区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据悉,中国民协先后授予浙江等6省11个县(市、区)为有关慈风孝行的文化之乡。

《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以下简称《慈风孝行》)截取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相处而形成的文化现象,以“人生礼仪的规范”“四时八节的约定”“百行百业的印痕”为主题,来阐述民间的慈风孝行。这里的“人生礼仪的规范”与“四时八节的约定”,主要是按一生、一年两种时间段来分别阐述人与人、人与家庭关系中的慈风孝行。“百行百业的印痕”一章则包含了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地从血脉之亲的单层关系发展到既有血脉之亲,又有无血脉相连之亲的多层关系,采集这些时间、空间所积淀的民间文化中的慈孝元素,通过叙述、归纳、分析其如何从“父(母)慈子(女)孝”的双向互动来传承、延续这一传统文化,此为《慈风孝行》研究思路之一;民间的慈风孝行具有边形成边演变边消失的特点,因而《慈风孝行》还从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记载的慈孝物语简论慈风孝行的发展与传承,主要是从两方面论述,一是民间自我觉醒的变化,此变化与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具有极高的相关性,一是民间的慈风孝行对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扭曲人性部分的摈弃,其实民间摈弃的部分大多是儒家道德的种种缺陷,留下的正是慈风孝行的精髓,也是当代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慈孝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本书还将从社会学、民俗学角度浅论传统慈孝文化对当代道德构建的价值,尤其是对全球化经济思潮下的中国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构建的影响与意义。宁波慈城籍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倡导者冯骥才说过:“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替代。特别是民间文化,它是我国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五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深深凝结着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思想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既鲜明地保存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也生动地流传在民间文化之中。”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慈风孝行》还将从“慈孝文化的土壤”“慈孝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通过对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典籍文化的分析、比较、思考,提出慈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即尊重、感恩、责任、和睦。

应该说,“慈”与“孝”是传统说法,而“慈孝文化”却是当下的词语。“慈”与“孝”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关系,两者还是一对矛盾体,既可双向对流,也可背道而驰,因此本书从“文化价值的当代思考”这一主题出发,对民间文化的风俗习惯以及民俗现象所提炼出的慈风孝行,结合当代的社会现象作了文化性的思辨阐述,提出如何启迪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慈风孝行,如何通过教化、营造环境来倡导慈风孝行的相关观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本书以浙江、江苏、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西等九省考察中心(以下简称“考察中心”)的民间文化为研究区域,选用史料的时间下限为清末民国初年,研究以史料为基础,以实例为佐证,采用夹叙夹议的文体,以随笔化的语言,力求本研究有史料的丰富性、阅读的趣味性与现实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