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校长卷)
34733100000007

第7章 我的管理自传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远方》

姓名:张娟英

所在学校: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中岭小学

从教年限:23年

最喜欢的书:《似水流年》《步入诗意丛林》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读小说、自驾游

无论是否成功,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一、我喜欢出发,喜欢远方

儿时,我身边总有一群小伙伴,游戏时,我喜欢分配角色、宣布规则、司“开始”的口令,据说,这样的“孩子王”天性爱挑战新鲜事物、爱跋涉新的旅途、爱尝试不同角色。自己的教育之路,似乎验证了我的“天性”。

15岁,我以中考全县第二的成绩被县师范学校和省城的第一师范同时录取,我选择了遥远的省城,离开了家乡熟悉的山山水水,开始了“少小离家”的求学之路。

第一师范四年求学,我担任过生活委员、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班长。在不同角色尝试中体悟第一师范严谨、务实的校风,浸润着第一师范深厚的人文气息。

19岁,当上了“孩子王”,开始了与孩子结缘的教育生涯,也开始了不同岗位转换、尝试、创新。语文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从一线教师到行政管理,不同的岗位,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我总喜欢做一些自选动作,喜欢把工作做出新意。

2008年,教育局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城区优秀中层干部到乡村工作,当局领导找我谈话时,我义无返顾地又一次选择了去远方,我怀揣着办学的理想、背负着教育的行囊,离开了工作十几年的条件优越的城区市级示范性学校,来到了广袤的乡村。

我的眼里心里写满了“人”

作为校长,我一直心中有梦,我的梦里,学校充满浓浓的现代气息,有高大伟岸的教学楼、功能齐备的设施、环境优美的校园……然而,第一天来到捞刀河镇,步入中岭小学,看到木质的校牌、黄土的操场、沙石的跑道,还有一群质朴的农村娃,他们围着我,眼中写满了好奇、纯朴和渴望。我看到他们身上流淌着生命原初的充沛之气,他们在阳光下自然、丰盈地舒展,我甚至能在他们身上闻到泥土的芳香、大自然的气息。面对这样一群质朴纯真的乡村孩子,我该给他们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不断思索着,把自己所有的思绪都聚焦在农村孩子的身上,我知道,自己心中那所现代化的“理想学校”在城市的“灯火阑珊处”,而不在乡村的点点星光中,是让农村的孩子来适应我梦中的“理想学校”,还是让我要办的学校顺应农村孩子的天性生长呢?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通过思考,我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的梦,决定紧贴着大地,让孩子的生命在我的学校惬意地流淌,让每一个生命自然绽放,自然即天性,我将“顺应天性,释放个性”作为我们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也融入到孩子们的课堂、融入到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中。

“带我到乡下走走”

——开发乡土资源,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校办学特色从哪来?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这位“新手”的脑中萦绕,我没有急于寻求答案,而是不经意地对其他行政说:“农村的空气真清新啊,你们几位带我到周边走走吧!”于是我和他们一起参观沙坪湘绣城、观看社区龙狮、腰鼓表演,和民间的剪纸高手、根雕艺人拉家常……“多淳朴的民风啊!”在我由衷的感叹中,我感受着学校周边独有的资源优势,感受着捞刀河镇深远的乡土文化和丰厚的底蕴。捞刀河镇丰富的乡土资源和浓郁的民间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但我们一直是浅表地触摸,我想:“办学特色不是阳春白雪,脱离了地方的优势资源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乡村的稻草、石块、树根、麦杆等,都是非常特殊的艺术介质,越是贴近生活的材料,越具有开发与创造的价值。”这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于是,我和我的团队从乡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着手,以“弘扬乡土文化、传承艺术瑰宝”为主线,开设了舞狮、舞龙表演、民间泥塑、民间歌舞、民间剪纸、树叶粘贴、民间医药、走近湘绣、民间武术等一系列乡土特色校本课程。

“给孩子一片玩泥巴的天地”

——乡土校本课程,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岭小学在2000年成为长沙市四县五区农村的第一所市级示范性学校,每年的迎检、接待任务不少。记得一次市里督导检查,检查组的领导看到孩子们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提醒我说:“不要让孩子趴在地上玩,不文明,也不卫生啊!”我也觉得领导说得不无道理,于是,开始禁止孩子们在地上玩的游戏,如打弹子,玩纸板,少先队值日的学生看到这些趴在地上玩的同学不但要扣分,还会没收玩具的,孩子们似乎“文明”了很多,但我看到课间孩子们焉了似的,站在走廊上无所适从。终于,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校长,我们弹子不能玩、纸板不能玩,我们玩什么啊?”是啊,农村的孩子从小就亲近着大地,我怎么能剥夺他们亲吻大地的权利呢?

后来,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沙石的跑道变成了红色的塑胶跑道、黄土的操场变成了黄蓝相间的专业轮滑场、就连浓密的香樟树下也铺上了绿油油的草皮,校园内一切裸露的泥土都不见了,唯独剩下体育器械区的沙坑,这时我发现沙坑成为了孩子们的天地,他们把沙子铲开堆成小山,在泥地上挖着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孩子们在沙坑里有山有水地玩得不亦乐乎!在我们成人的眼里,玩泥巴只是脏,但孩子们眼里玩泥巴只有乐。我想:既然孩子们钟情于自然,钟情于生他养他的土地,我们索性顺应孩子玩泥巴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大胆地玩,玩出他们的创意,于是,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开设泥塑课,很多孩子的父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的砖厂工作,他们从砖厂带来粘土,来到泥塑组,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看他们陈列在学校优秀作品展示长廊的作品,俨然就像“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我们学校涌现了一群群心灵手巧的小绣女:来到美丽的捞刀河,你一定会想起“中国湘绣之乡”美誉的沙坪镇,我校很多孩子的妈妈可是湘绣大师,而我们的孩子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学校就出现了这样一群小湘女,看着孩子们以女子之指,绣女儿之情。低眉敛眸之间,针起针落。我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她们的心灵手巧!

民间剪纸、树叶粘贴信手拈来:一张彩纸、一把小剪刀,民间剪纸班的同学手起剪落,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上学路上捡来的一片树叶、一根稻草……巧思妙想便成了一幅幅生动,极具创造力的树叶粘贴画,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还有我们的龙狮组、腰鼓组、民间武术组如一朵朵奇葩盛开在中岭校园。龙狮队编排的节目多次在各级调演,记得一次孩子们到湖南省教育电视台录制《欢庆狮舞》的节目,孩子们在舞台上的那份自信,个性张扬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人,电视台的编导对我感叹:校长,这群孩子哪看得出是农村的孩子啊!是啊,看着我们的孩子们在“乡土艺术的摇篮”体念着快乐与成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我是如此的幸福!

“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水到渠成,一枝独秀领风骚

2009年,教育局开始推进“一校一特”的实施方案,很多校长为自己学校如何打造特色绞尽脑汁,而走进我们学校,无处不感受着乡土文化带来的勃勃生机。首先,“弘扬乡土文化、传承艺术瑰宝”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了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所谓的技术技能,而是在大力弘扬和继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对乡土文化进行溯源、挖掘、提炼,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文化,以美的家乡教育学生,以家乡的美来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为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特色文化,让乡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学校课程文化之中。我们通过打造自己的“乡土”特色品牌,提取有益的元素,提炼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弘扬“乡土文化”的活动,把乡土文化的精髓引入课堂教学,把我们的“文化”植入孩子的心田。2009年,我校成为开福区“乡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特色校;2011年,我校打造市级乡村少年宫示范点,将乡土特色文化延伸到少年宫的特色活动中,我们的乡土品牌得到了国家中宣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我校的开放活动多次接受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及专家观摩和指导。2012年,我校成为开福区“乡土文化”特色项目学校。《湖南日报》以“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成为中岭小学的新名片”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路走来,我们不断收获着山花烂漫般的风景与喜悦。这使我想起当初自己的坚持,当时担任教科室主任的佘沙老师,她说:校长,乡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是否可以更换,主要是师资跟不上,我想,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也是孩子们的“根”,我希望他们将来长大了无论走到哪,哪怕是漂洋过海,都别忘了自己的“根”。于是我问她,孩子们喜欢吗,她说:“孩子们倒是喜欢。”既然孩子们喜欢,就是孩子的需求,我们就顺势而为。现在,校园成了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每到周二的下午,腰鼓队铿锵的锣鼓声、武术组孔武的呐喊声、民间乐器组悦耳的弹奏声以及泥塑、舞龙舞狮等兴趣小组欢快的喊叫声,回荡在校园上空,飘过人们的耳鼓,传向浩渺的天空……。

我也忘不了去年毕业典礼后,一群孩子围着我:“校长,我真不想毕业,要是能一直在中岭小学读书就好了。”“校长,在学校我们觉得越来越快乐。”是啊,我忘不了这群孩子在篮球场上的拼搏,在舞台上的自信,在轮滑场上的风驰电掣……我很高兴,当孩子们离开学校时,是满眼的不舍,是满怀的快乐记忆,是全身心的热爱;我很庆幸,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我没有为他们提供品种单一的菜式、固定的套餐,而是为他们端出了品种繁多的佳肴。这些“佳肴”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

二、学习,让我破茧成蝶

作为初任校长,如何缩短适应期,更快进入角色?我以为,学习是最好的助推器,是学习让我的羽翼一天天地丰盈起来,觉得自己第一天准备的“空容器”正一点一点地盛满;学习让我能以奔跑的姿势投入到工作当中。学习亦如输血,当你面目可憎、眼花体虚时,给自己输点新鲜血液,会让你通体舒畅、神清气爽的。短短的四年初任时间,我有幸参加了省校长高研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高研班、北师大校长高研班的学习,这三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有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我努力做一个有“悟性”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求方法,在具体工作去实践,让我体会最深的是——

做一个有专业支撑的校长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校之长就是师者之师。校长需拥有着丰厚的学养、扎实的文化底蕴以及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他的风范影响着教师的风格,进而又被学生耳濡目染。在一次行干班上我聆听了优秀校长谭菜花的《校长如何走好专业发展之路》的讲座,她学者型的风范和睿智的办学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尤其是她提出的“校长要走进课堂,校长的生命在课堂”的理念,也成了我身体力行的准则。农村小学更需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引领,因此我坚持参加各教研的每一堂教研课,坚持每周的听随堂课、推门课,鼓励教师参加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竞赛,我会和参赛老师一遍一遍地打磨、修改教学设计,当年轻教师需要某种课型的教学帮助时,我也会亲自走上讲台,为他们上示范课,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我会及时地肯定教师的长处,对不足的地方,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师进行反思,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专业引领,决不趾高气扬,决不咄咄逼人,真心地分享教师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因此,教师也愿意向我敞开教室的门,对我的听课不是“拒之、畏之”而是“亲之、信之”。我想“校长首先是教师,是首席教师”,这将是我永远的追求。

远离喧嚣,在忙碌中坚守

作为校长,处理学校内部事物及参与外界的活动都会相应的增多我生性不善社交(这也是一种缺陷吧),每每远离热闹,在宁静中固守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工作、学习中,我经常会剖析自我,寻找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坚守自己的教育信条,在实际的工作中用思想引领行动,使自己不至于变成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事物型的校长。在忙碌中,我总是提醒自己:每天坚持学习一点,在学习中提升自我;每天坚持思考一点,在思考中反思学校的工作,及时进行改进;每天坚持记录一点,记录自己的工作感悟,记录让我感动的教师和学生,并在博客中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一同分享感动。有了这样的坚守,让我更多地思索学校的发展方向,规划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共同愿景。懂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追求着做事而不作秀,做人而不“做官”的境界,努力使自己低调做人,高标做事;本色做人,角色做事。在北师大学习时,楚江亭教授提出的“半日不工作”让我深受启发,学习归来后,我开始在工作中尝试“半日不工作”,让自己在“忙——茫——盲”的状态中“偷得浮生半日闲”,每周用半天的时间不工作,只学习,看看报刊杂志、读读经典著作,让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写一写:学校往哪走?自己往哪走?这半天时间,我会呆在办公室,不接电话、不处理繁冗的日常事务。为使自己免受打扰,我把这“半日闲”时间告诉老师们和行政们。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思考非常的必要,既可充电也可好好规划管理,比我们天天浸在事务性的工作状态中效率高得多。我不想做那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忙于校外事务,校内三分之二的时间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似乎工作永远忙碌,现实永远无奈茫然的校长。我希望自己用“偷得浮生半日闲”找回自己的“主心骨”。

学习能使我保持敏锐性,而不至于头脑钝化,只有保持空间上的学无边界和时间上的学无止境,我们才能体会到“学海无涯”,“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