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知识篇》(下)
34728100000007

第7章 丰富的海洋生物(7)

为了繁殖后代,海龟是离不开海滩的。它们挖一个不算太大的沙坑,把70至200个圆形的卵产在沙坑里边,然后再用沙土埋好,踏实,转身爬回大海里,漂游到离海岸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海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在产卵期爬上岸来,在选中的沙滩上产卵。然而,在海滩上急不可耐地等着它们的除了人以外,还有小型的掠食者。这些掠食者把大部分的海龟蛋一扫而光。一个半月后,侥幸活下来的小海龟破壳而出,成群结队地奔向大海。成群的掠食者要一饱口福,水中的猛鱼也在等侯着它们。小海龟是在什么地方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呢?科学家们目前也尚不清楚。它们中的幸存者在繁殖期又回到故乡的沙滩上,把自己的卵埋在沙坑里。

如今在海龟产卵的大部分海滩上,已经禁止捕捉海龟和捡拾海龟蛋。此外,在许多的海滩上有专人捡拾海龟蛋,从中孵化出小海龟,在养鱼池中放养一年后再放归大海。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增加海龟在南方海域的数量。

独角鲸

独角鲸的身躯不大,最大的雄鲸也超不过6米,体重达一吨。雌鲸略小一些。圆圆的脑门,头两侧长着一对小眼睛,一点儿也不像海豚的头,没有一般的海豚那样的尖嘴。它的身体下部呈浅色,而上部,特别是头部的颜色暗一些。

虽然独角鲸是没有牙齿的动物,但它仍属于齿鲸亚目。在独角鲸的下颚上没有长过牙齿的迹象,而上颚倒是有两排退化的牙齿。雌鲸从未长过牙齿,而雄鲸也仅长出一个左边的牙。这颗牙齿从嘴唇下钻出来,一直朝前伸着,长达2米~3米,牙齿上面有逆时针的密实的螺纹线。为什么只长一颗门牙,为什么只长在“左边”一这都是海豚的不解之谜。

门牙是独角鲸非同寻常的装饰品。独角鲸聚集成群,头擎令它价颇为自豪的武器,一举一动、潜入水下、浮出水面,步调完全一致。成群的雄独角鲸就像手握长矛向敌人进攻的哥萨克骑兵连。

独角鲸是典型的北极地区的动物。当坚冰融化成水的时候,它们急速奔向北纬80~85度的地带。随着冬季的来临,动物们又向南迁移到挪威、英国、荷兰一带的沿海,偶尔也看看太平洋和白海。它们最中意的地方是加拿大北极地区列岛和格陵兰岛的沿海,而夏季则是新地岛和法兰约瑟夫群岛地区。

独角鲸喜欢过小型群居生活,有时也有数百条鲸群居在一起,偶尔还有上千条的时候。

它们以软体动物和缓行的底栖鱼类为食。看样子,用没有牙齿的嘴也很容易捕食以上那些动物。为了寻觅食物,它们有时下潜到差不多半公里的水下并能在那儿逗留很长时间。

独角鲸不畏严寒。如果海水仅仅结了一层薄冰,那么雄鲸就用门牙将薄冰穿个大窟窿,于是成群的独角鲸接二连三地从冰窟窿露出头来换气。只要不太冷,独角鲸便在冰面上穿出许多个冰窟窿或者不让尚未结冰的水面结冰。在最冷的时候,成群的鲸只能守着一个狭小的冰窟窿度日,冰洞小得甚至不能有两条鲸同时换气。独角鲸在这里能度过几个月的时间。这对他们来说并非是灾难,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冬季定居生活。海豚科动物擅长在水下逗留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们可以游出数公里远。由于捕食的地域广阔,所以它们吃得很好。独角鲸很有耐心地等待着冰块开始移动并出现许许多多的裂缝。

在北极地区越冬并不总是平安无事的。在冰块开始移动时,冰块中间的水可能会堵在一起,于是大群的鲸被挤在一个小小冰窟窿里。由于大批的独角鲸都想到水面换气,搅得海水浪涛滚滚。如果外面的气温还在下降,被发狂的鲸激起的浪花就会在冰窟窿周围结冰,结果换气孔越来越小,使得动物们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过去,住在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就曾从一个冰窟窿里捕捉到100多条独角鲸。但是,无论鲸群的处境多么限难,独角鲸在争夺换气通道的斗争中,个个举止得体,表现颇有分寸。它们在从同伴的躯体中间挤出来换气的过程中,竟能做到不会用长牙伤害别的鲸。

在厚冰中间未结冰的水面旁边,白熊毫不迟疑地跳到海豚科动物的背上,咬死它并把它拖到冰面上来。北极流浪者(白熊)趁人之危,利用独角鲸身处绝境的机会,大肆储备过冬的食物。躲藏在换气孔旁边的掠食者利用利爪猛击因缺氧而变得浑身无力的海豚科动物,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拖到冰面上,以此保证了自己今后能吃得饱饱的。有一次,人们在冰层里发现了一个白熊存放食物的地方,那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21具独角鲸的尸体。

白鲸

所有的鲸鱼都能发出声音,嗓门最大的是我国北方的海豚科动物——白鲸。它们的演出剧目真是丰富多样:吱吱声、喀嚓声、响亮的打击声、低沉的呻吟声、尖叫声、口哨声、像鸟叫一样的呜叫啼啭。难怪挪威人把白鲸称作海上的金丝雀。白鲸主要是会大声地吼叫和剌耳地尖叫。如果成群的白鲸在一起大声吼叫,那种声音确实令人感到恐惧害怕。这些海豚科动物的声乐练习为后来广为流行的说法“鳇之吼”奠定了基础。于是,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居民把沿海居民流行的说法改成了“鲸之号”,虽然鳇类是不会哭叫的鱼,但在俄语中那种说法已约定俗成了。

白鲸是大型的海豚,雄鲸身长可达6米,重2吨。1929年,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的昂加瓦湾捕获到一条最大的白鲸,其身长超过了8.5米。雌鲸略小一些。新出生的鲸不是很大,才长1.5米。幼鲸吃母奶,长得特别快。母奶中含27%~33%的脂肪。

白鲸没有尖嘴。头圆圆的,大脑门,头与躯体中间连接的部位有点儿不太像脖颈。白鲸的前鳍脚宽大,有八块趾骨,也就是说比其他哺乳动物要多。有时,第四个或第五个鳍脚又分成两个,结果,白鲸就成了“六只手”。

白鲸的名称与它们白色或者浅黄色的躯体有关。大群的白鲸在蔚蓝色海洋的衬托下非常壮观,那种美景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白色也是它们在冰天雪地里的保护色,用来逃避主要的敌人——虎鲸。杀手虎鲸发现不了藏着不劫的白鲸。但是,只要白鲸失去自控,拔脚逃跑,那它们就在劫难逃了。

白鲸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和颚霍次克海,经常光临北大西洋,深入海湾和大江大河。白鲸群沿颚毕河逆流而上到达1500公里处,到汉特-曼西自治区一游,进入额尔齐斯河。它们还沿叶尼塞河向上游出800公里,到达石泉通古斯卡河。当黑龙江水比较平静时,白鲸沿江可以游到哈巴罗夫斯克,甚至能到达远离大海2000公里以外的额尔古纳河河口。

白鲸过家庭式的生活,或者由2至4只白鲸组成小的群体:母鲸带着1至3条幼鲸。雌鲸是一家之主。即使它们聚集成大的群体时,它们也仍保持着各自的小家族。雄鲸从晚秋到早春从鲸群中分离出来,另外独立成群。随着气温转暖,雄鲸与雌鲸的队伍合并,游进时,雄鲸在前,而雌鲸及其大小子女紧随其后。

有的时候,白鲸组成特大群体。1930年6月,在颚霍次克海曾发现长达20多公里的鲸群。1943处10月,有人在颚霍次克的阿卡杰米亚湾看到到处都是一群群的白鲸。据最保守的估算,不少于10000条。

白鲸可以在水下逗留15分钟,但潜水不深。快速游进时,它们在水下只能呆20秒~40秒,很少有超过1分多钟的时候。尽管如此,它们并不惧怕在冰层下游进。它们借助回声定位器官可以预感冰缝或未结冰水面的位置,它们可在那些地方换换气。不过,换气也只是一瞬间的行动,只用0.7至1.2秒。

白鲸极好地适应了冰水中的生活。它们和独角鲸一样,没有背鳍。背鳍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保护作用。没有背鳍是白鲸颇具特点的标志,因此人们称白鲸家族为无鳍豚。它们能用后脑勺肥刚刚冻住的巧。厘米厚的冰层顶破,薄一些的冰则用脊背撞开。当成群的白鲸游到大冰块的底下时,冰块开始向上鼓起并断袭成小碎块。白鲸不怕撞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也不怕碰破皮。坚硬而且厚实的皮肤保护着喷水孔、脑门和下颚的顶端。

白鲸以鱼类为食,包括鲱鱼、毛鳞鱼、秋刀鱼、宽突鳕鱼、黑线鳕、鳕鱼、胡瓜鱼。白鲸不讨厌甲壳类动物。它们喜欢在颚霍次克海吃大马哈鱼、细鳞大马哈鱼、虾虎鱼。幼鲸捕捉小虾和像毛鳞鱼一样的小鱼。

白鲸的天敌不多——只有虎鲸、白熊,可能的话,还有极地的鲨鱼和白鲸自己内脏中的寄生虫。如果白鲸能侥幸避险和平安无恙的话,它们就能活上25年。

蓝鲸

南极水域是海上巨鲸最后一块世袭领地。蓝鲸或叫剃刀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现存的最大的动物。刚刚出世的蓝鲸幼仔身长就可达7.5米。七个月后,虽然它们的体长已达16米,但它们仍然是乳臭未干的“婴儿”。成年雄鲸年富力强时身长可达30米,体重达150吨。

成年蓝鲸非常漂亮,脊背呈柔和的蓝色,带褶皱的肚皮有像硅藻类那样的赭黄色薄膜。

深棕色的眼睛虽然不大却很友善,闪着蓝色的光泽,赋予蓝鲸一种颇懂事理的表情。从前,成群的蓝鲸为了换气,一串绿松石般的脊背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形成了大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蓝鲸的生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人们认为蓝鲸的家庭可以保持终生,夫妻和睦相处。它们不断地交换不同的信号,并且总是那么和谐一致地行动。

当蓝鲸家庭有了后代之后,父母精心哺育自己的独生子女,直到幼鲸长到能够单独或者与一、两个同龄鲸结伴畅游四方。

鲸奶是一种非常好的营养品。吃这种高热量食品的幼鲸飞速成长,每分钟体得增加75克,一昼夜长100多公斤。奶头藏在母鲸的一个特殊的育袋里,外面几乎看不到。当幼鲸让母鲸知道它饿了时,母鲸便会将奶头伸出来给幼鲸哺乳。幼鲸满七个月就该断奶了,这时藏有奶头的育袋便不再打开。饥肠辘辘的幼鲸只得学父母的样子,把嘴张大些,尽可能地用漂浮在水中的小生物填饱肚子。蓝鲸属于温鲸家族,因其腹部有带条纹的褶皱皮肤而得名。温鲸科属须鲸亚目。叫它须鲸并非因为它们嘴上长着稀稀拉拉的纤细的须毛,而是由于它们的上颚长有轻软而富有弹性的须板,从上颚垂到嘴边,被称为鲸须。蓝鲸有大约姗条鲸须。因为有这样的须板,蓝鲸半张开的嘴就像装了一个筛子,帮助鲸把水和食物分开滤掉。

蓝鲸的食欲很好。为了吃饱,成年蓝鲸的胃里没有两吨重的各种小生物不行,巨鲸在洋面上觅食。如果说鲸科(格林蓝鲸、太平洋鲸和日本太平洋鲸)在吃食的时候,张着又宽又大的嘴游动,好像在洋面上撒网一样,那么须鲸、蓝鲸、大须鲸、长须鲸和驼背鲸则成群结队地捕食,从不向邻居求助。

当鲸鱼在大洋面上捕食时,它那位置相当高的小眼睛连自己鼻子底下的猎物都看不见。

倒是那些实实在在的鲸须给它发出遇到南极鳞吓群的信号。这些短小的须毛只有1厘米长,在头上沿着上颚边缘长成三排。在温鲸科动物的体表上总共只有50至100根稀稀落落分散的毛发。当这些动物的头碰到鳞吓群时,无数小虾在鲸须里乱成一团,这时鲸鱼才知道该是张开大嘴的时候了。

温鲸科捕食的方法像挥动抄网:鲸鱼先是在洋面上慢条斯理、镇定自若地游动,但是刚一碰到鳞吓群,鲸鱼就马上张开大嘴并快速向前游去,结果猎物纷纷落“网”。鲸鱼吸了满满的一嘴水,先把水过滤掉,然后把“过滤器”挡住的全部可以吃的东西吞咽到胃里。“过滤器”上的网眼小到了不仅能挡住小鱼和小乌贼,甚至连几毫米大的小虾也逃不出去。这些小虾正是鲸鱼的主食。在夏季,鲸鱼要积蓄非常多的脂肪,以备以后一连几个月,甚至半年没有食物吃也能活下去。

长胡须的鱼

在鱼类中,有不少鱼都长有胡须。它们的胡须不仅长、短、粗、细、扁、圆等形态不一,而且数目也不尽相同。鲱等鱼只生有1对胡须;鲤鱼、鲟鱼等生有2对胡须;海水中的海鲶和淡水中的大鲶各有3对胡须;胡子鲶等生有4对胡须;泥鳅生有5对胡须;还有生8对胡须的鲶鱼呢!

鱼类的胡须既不是它们年龄的标志,也不是性别的特征。因为长胡须的鱼类,不分雌雄,也不分老幼。那么鱼类的胡须有什么妙用呢?原来鱼须是鱼类的触觉器官,它具有重要的触觉功能。长胡须的鱼,多数是视力不太好的底层鱼类,它们就是依靠触须在水底寻找并选择食物的。胡须还能帮助它们感觉到猎物放出的微弱电流,而去捕捉猎物。例如鲟鱼在摄食时,先用吻部把泥掘起,水变得浑浊起来,这时它的那一对小眼睛已不起作用,只好依靠胡须的触觉来觅食了。

深海鱼类的胡须,有的在顶端还可以发光。这些能发光的胡须,不仅起到触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

绿毛龟是逗人喜爱的观赏乌龟。它的背甲、四爪和颌上都长满了3~7厘米长的柔软的绿毛,非常有趣。

那么,绿毛龟身上的绿毛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种“毛”,不是乌龟本身长出来的,而是寄生在龟背上具有细胞结构的水生低等绿色植物——丝状绿藻,包括刚毛藻和基枝藻等。

刚毛藻和基忮藻很像银色的“毛”,通常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里。它们都生有固着器,这是一种根状的构造,能牢固地着生在具有钙质的基质上。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阳光,它就可以在水中终年生长,迅速繁殖。

龟是一种爬行动物,它具有坚硬的含有钙质的龟壳,不仅适应陆地环境,而且更多地生活在水中。龟又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它就会进入洞穴休眠。加上龟的行动迟缓,寿命长,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藻类的固着和生长。

有一种黄喉水龟,它的趾间有蹼,能长期在水中生活,很少上岸活动。当这种龟在刚毛藻或基枝藻生长的地方觅食时,藻体成熟释放出的孢子就固着在龟背上,龟就像长浓密的绿“毛”来。

从不迷路的企鹅

企鹅是一种有趣的动物,尤其是它那一摇一摆、步履蹒跚的姿态,可爱又可笑。企鹅有一个本领:从不迷路。

南极的11月,白雪皑皑,晴空万里,长达半年的白昼到来了。雌、雄企鹅带着小企鹅远离故乡,向千里迢迢的海洋觅食去了。而当第二年2~3月份南极寒夜来临时,企鹅的一家又回到了故乡。

令人惊奇的是,广阔无边的南极大陆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原野,地上什么标志也没有,而企鹅是怎么前进的,为什么总不迷路呢?

多少年来,为了揭开这个谜,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科学家在企鹅繁殖地捉了5只企鹅,并在它们身上作了标志,然后用飞机将它们运到远离故乡1500千米外的一个海峡,从5个不同地点把它们放走,10个月后,这5只企鹅竟然不约而同.地全部返回了故乡,这真是太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