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知识篇》(下)
34728100000006

第6章 丰富的海洋生物(6)

所谓的皇帝指的就是定居鱼,即线纹盖刺鱼。它们生活在珊瑚礁中。这种鱼在小的洞穴和岩洞中选中几个藏身之地,便在那里度过一生。宫殿周围相当大的一部分礁石是皇帝及其帝国的私有财产。它在这里单独称帝:一国不容二主。帝王清楚地记得自己帝国的疆界,随时将侵犯自己领水的帝王驱除出去。帝王之间没有相互友好访问的习惯,老死不相往来。不过,统治者对自己的臣民,即不计其数和各种各样的鱼——珊瑚礁中的居民倒颇有好感,宽宏大量地允许它们生活在帝国内。

皇帝的身体五颜六色,十分鲜艳,看样子,任何一条大的猛鱼从远处都能发现它。实际上,条纹和斑点、颜色的反差有助于消除鱼体的轮廓:在水下世界鲜艳色调的背景下不易发现它们。然而,当陌生的帝王靠近国境线时,主人便会游到开阔的地方以便让来者发现它。

这样做足以警告对方不要入侵和避免一场血战。对保卫自己的领地高度重视并不是登基者妄自尊大,这是生存所必需的。皇帝们吃暗礁中的小软体生物,并且把能供养它们的领地据为已有。

鱼成年后举行“加冕典礼”时要穿皇帝的礼服。这套色彩鲜艳的盛装上有25条细细的橙黄色条纹,在淡紫色的底色上成斜角通向身体的轴心。它要头戴碧绿色小帽,黄色眼圈带蓝线条。青少年时期的“王子”身着黑衣,上面绘有白色和蓝色同心条纹和同心圆。这身衣服并不难看,而且朴素大方。

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的居民们敬重皇帝们独特的美貌,因此十分热心地捕捞它们。这种鱼肉非常鲜美。由于鱼帝的美貌和肉昧鲜美,所以任何一位水下猎捕者都把它视为理想的猎物。在那些欧美游人爆满的地方,皇帝们早被消灭一光。为了保护它们免遭被彻底消灭之厄运,早就该为它们和在珊瑚礁生活的鱼类开辟水下禁渔区了。

弹涂鱼

弹涂鱼是一种不大的热带鱼。它们的头前额凸起,眼球像青蛙那样突出,能向前看,这一点是与大多数鱼不同的。宽大的胸鳍有强健有力的肌肉组织作后盾:皮下的“二头肌”凸显出来。弹涂鱼生活在从西非至东亚的旧大陆(欧亚非三大洲)热带沿海以及许多大洋的岛屿周围。

弹涂鱼虽然是海鱼,但它们对大海兴趣寡然。可以说它们基本上是生活在岸上的。这种鱼在浅水的濒海湖和海湾的岸边、多淤泥和多水洼的河口选择栖息地,并且特别喜欢红树。

它们喜欢在水深没头的地方长时间地呆在水下,喜欢小水洼和小水坑,因为在那些地方可以把肩和头露出水面。有的时候它们只把尾巴浸在水里。就这样,它们有时在太阳地地儿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不时地跳几下,捕捉飞来飞去的苍蝇,然后退回去把尾巴重又伸到水里。它们沿着海岸爬行或者像青蛙那样跳动。宽大的胸鳍可以帮助弹涂鱼摆脱陷入淤泥的危险。涨潮时,这种小鱼便用胸鳍抱住小树枝,用尾巴的撑力爬到树上,退潮后从树上跳下来,在原地捕捉小蟹吃。弹涂鱼可以利用肚子上的吸盘垂直地吸附在石头上或者树干上,而身上“脏兮兮”的保护色使其不易被发现。一旦它们发现有危险,便会急速逃跑,一头钻进小洞穴里。弹涂鱼呼吸空气时,是利用全身的皮肤和专门的鳃器官来过滤氧气的。雌性鱼把卵产在一个直径达1.5米的大漏斗状的窝里,这它们在水面线处亲自掘挖的。产完卵后,它们会留下来守护。弹涂鱼的肉可以食用,人们通常是在它们的窝里下夹子来捕捉它们。

刀鱼

刀鱼是体形最大和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种之一。它们的刀形上颚尖尖的,稍稍有些粗,占体长的三分之二。成鱼体长可达4.5米,体重约。500公斤。刀鱼尾部有个大的半月形鳍,鱼体表面光滑,没有鳞片。刀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水域,但夏季有时可游到巴伦支海。刀鱼是独来独往,除生育期外,不喜欢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刀鱼性情凶猛,知道在大洋中的什么地方会聚有各种各样的鱼群,于是它们便急速游向那里去饱餐一顿。在那里一下子可以看到几十条猛鱼,但每条猛鱼都是我行我素,与邻居毫不相关。刀鱼没有牙齿,头上的刀可不是什么装饰品,那是它用来捕食和对付大的猎物的武器,像乌贼啦,金枪鱼啦,鲨鱼啦,等等。

刀鱼在水温不低于24度的地方产卵。它们的卵很大,长1.5至1.8毫米。幼鱼生活在水面的表层,水深不超过3米。幼鱼刚刚长到1厘米便开始攻击其它的小鱼。幼鱼长到6毫米~8毫米时,头上的刀就开始变得锋利起来。幼鱼长得很快,一年之内就能长到50厘米~60厘米。与其父母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有牙齿,身上长有许多带小刺的鳞片。

刀鱼有攻击帆船、小艇,甚至大型船只的恶习。在游速达到每小时130公里的情况下,它的冲击力是相当可怕的。刀鱼可以穿透金属护板和厚的橡木板,但是它本身却不会因为撞击而受到伤害。刀的根部有一个液压减震器,蜂窝状的腔内充满了脂肪,足以减缓巨大的冲击力。的确,要想把卡在木船底上的刀成功地拔出来或者折断它实属罕见,于是这只刀鱼必死无疑了。刀鱼的肉鲜美可口,因此它成为渔民们很有价值的捕捞对象。

鲛鲸

海皱濒或者叫欧洲鲛鲸是一种较大的鱼,体长达到1.5米,头部占了三分之二,体重达20公斤。鲛鲸鱼口大得出奇,满口长着锋利的牙齿。光滑的皮肤上长有像皮革纤丝编成的流苏,使鱼的样子其丑无比,鲛鲸鱼的头顶上竖着一个类似钓鱼竿的东西一那是排在背鳍前面的第一根鳍条,鳍条顶端挂着一个颇能引起动物食欲的“食饵”——一个有厚皮的小球。

它整天整天地卧在水底一动不动,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别的鱼来垂涎它的食饵,那时它就会毫不迟延地张开大嘴,一口把猎物吞下去。

欧洲鲛鲸属于鲼鲸鱼科。它们生活在50至200米深的水下,被人们看作普通的沿海水域动物。只是在不久前人们才得知,在大洋的探处也有它们的近亲,人称它们为深水鲛鲸。现在已知的大约有120种。这些令人感到惊讶的生物属于小型鱼或者非常小的鱼。雌性鱼体长从、5~10至20~40厘米不等,只有最大的雌鱼能长到1米长。与其相比,雄鱼简直就是侏儒,身长仅有14毫米~22毫米。

只有雌鱼的头上长有“钓鱼竿”,这件渔具各个部分功能划分明确:有钓竿梢,有的线和挂在钓线末端闪闪发亮的食饵。每一种鲛鲸鱼的食饵都有其固定的形状和尺寸,并且能发出固定颜色的闪光。原来,食饵是一个充满了液体的小口袋,里面有会发光的细菌。为了发光,细菌需要氧气。当鲛鲸吃惊饱饭并开始消化食物的时候,光亮对它毫无用处,因为光亮会招来大的猛鱼。于是,鲛鲸就收缩钓线上的血管,暂时熄灭小灯。

鱼头顶上的钓竿指向前方,食饵在它的嘴边摇来晃去,引诱那些轻信的野味。巨大鱼头上带钓线的钓竿是其身长的3倍。这足以把食饵甩到远外,引诱猎物上钩,骗进随时准行张开的大嘴中。每一种食饵所吸引的野味都是固定的。下面的情况可以证实这一点:在皱鲸鱼的胃里可以找到那些鱼。它们很少被深水拖网捕获,极为罕见。

深水锻鲸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同寻常,特别是在生育方面。雌雄两性的外观相差甚远,以前被误认为它们是不同的种类。雄性发育成熟后便开始寻找雌鱼。新郎有一双大眼睛和能帮助它找到雌鱼的大的嗅觉器官。对于身材短小的新郎来说,要找到新娘决非易事,谁也不知带道它们为此要花费多少时间。所以,新郎一旦找到新娘后,立刻用牙齿咬住它的身体——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雄鱼的嘴唇和舌头不久便长在妻子的身体上,于是妻子只好开始养活丈夫。雌鱼鱼通过已经长人雄鱼体内的血管供给它一切必需的养料。颚、肠子和眼睛对于雄壁来说已不再需要,因此很快便丧失了机能。为了帮助给身体和精巢提供所需的氧气,在雄鱼的机体内只有心脏和鳃还在继续工作。在繁殖期内,雌鱼产卵,而雄鱼则认真地排放精液。

产卵是在很深的水下进行的。由于卵比水轻,所以它可以浮到水面上来。幼鱼在水面上破卵而出。它们加紧进食,迅速成长,缓慢下沉,最终回到所喜爱的深水故乡。

鼬鱼尉鱼

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纪录的深水鱼共有七种,它们属于鼬鱼尉科和狮子鱼科家族。鼬鱼尉鱼生活在深达6公里处的水层,介于2300米至8400米之间。人们曾在波多黎各海沟水深达8370米处捕到一条深海须鱼尉鱼。须鱼尉鱼是小型底栖鱼。只有生活在浅水区的少数种类身长可达0.75米~1.5米。它们很会用自己的尾巴作为振动器拨开泥土把自己藏起来。看样子,它们在深水中的同类动物也掌握了这项技术。在极限深度的生活迫使鼬鱼尉科不再用眼睛和身体变成了白色。

深海须鱼尉鱼坚定不移地崇拜无底深渊,从不上浮到距水面5公里以内的地方。它们最深的生活区为7.6公里处。它们像身体光滑的大蝌蚪,有几近透明、颜色暗淡的皮肤;有松软的好似凝胶般的肌肉。它们以甲壳类——等足目、钩虾为食。在克马德克南大陆狮子鱼的胃中的确找到了鱼骨和鳞片,但鱼类学家们认为,这是它们吞食死鱼的结果。

动物学家认为,除了胎生的鲨鱼以外,几乎所有的深水鱼类都是卵生的,而且幼鱼是在大洋的水面上度过幼年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父母一定要上浮至水面产卵。多半情况是,大洋深处的鱼类在自己家里产卵,而鱼卵具有正浮性,浮至水面。然后,小鱼破卵而出,随着发育成长而逐渐下沉,直至回到它们的父母栖居之地。其实,不只是鲨鱼和鳐科鱼利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有一些硬骨鱼也是这样,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矛尾鱼。

深水鱼的繁殖力不强,每次产卵的批量不大,一年产卵10至12次。此外,卵的总量也很少,少则70至500粒,多则1000粒至60000粒。也有繁殖力很强的,但这种鱼的数量毕竟很少。那些鱼卵具有负浮性的鱼的繁殖力最低。分明纪录的是大头鲛鲸,总共才产30个卵!

小鱼6至7个月就成熟,快一岁时就丧失生育能力,在1至2处内就因衰老而死。当然,也有长寿之星,能活20至25年,它们之中有线口鳗和一些深水的鲛鲸。

海蛇

每当人们提起海蛇时,北方人总是把它们想象成海里偶尔碰到的巨大海怪。没有科学资料可以证明,在大洋的深渊里是否还隐藏着我们尚不知道的如此巨大的动物。大多数动物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的水手在闲聊中描述过偶遇到的海蛇的情形不是虚构臆造的话,那么这种鲜为人知的动物多半是巨大的海鳗。体长1至1.5米巨鳗的幼鱼曾几次落入渔网。假如成年的巨鳗体长应当是其幼鳗的15至20倍的话(不完全肯定),那么可以设想的确存在着这样巨大的鳗,其大小与传说中的蛇相符。

海蛇科要小得多,体长仅有65至100厘米,很少见到1.5至2米长的。它们生活在热带沿海,有时结成大的群体。1932年,在马六甲海峡发现了一个由鲜红的蛇体相互交织缠绕在一起形成的带状物体,宽约3米,长度超、过了100公里!从飞机上向下望去,好似一条稀奇古怪的蜿蜒巨蛇。

海蛇科生活在热带水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印度洋上许多岛屿的渔民经常可以从自己捕获的鱼中找到海蛇,偶尔也有网中的蛇比鱼多的情形。这倒不会令渔民们感到懊丧,因为许多国家的人喜欢吃海蛇。

有趣的是,海蛇只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原来是冰冷的海水阻碍了它们绕过非洲南岸的好望角。海蛇所需要的水温为零上24度,在零上20度的水里它们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但动物学家们认为,海蛇进入大西洋只是个时间问题。预计它们的突破口不是从西方,而是从东方,通过巴拿马运河。

在爬行动物中,只有一部分蛇能够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已知的海蛇有48种,不过,其中有半数离不开陆地。其余的海蛇则从不上岸,因为在岸上它们无能为力,而且也从不下到海底,从不钻进暗礁的石缝里或藏入藻类丛中。一般说来,它们的身体从不接触硬的东西。它们的一生都是在水中度过,在水中繁衍,成熟后生育后代。

海蛇不产卵,在水中直接生出幼蛇。通常是一胎1至2条,幼蛇体型较大,几乎是成年蛇的一半。

海蛇的头小,颈又细又长,尾巴扁平(有时全身都是扁平的)。鼻孔在鼻子尖上并且有瓣膜。它们不是在水中吸收氧气,而是把鼻子尖露出水面呼吸。当蛇潜入水中时,鼻孔里的瓣膜紧闭。如果蛇呆在水下不动,那么储备的空气够用6个小时。海蛇借助肺部和口中血管丰富的粘膜进行呼吸。海蛇经常用海水漱口,从中摄取氧。

如果将海蛇的小头和细脖子与其身体的后半段相比,那后者则显得过于粗大。假如是条水下船体的话,那么蛇体的后半段可以做起重机(头和脖颈)的支架。蛇悬在水中可以随意地操纵脖颈和头。淡水中的蛇可不会这样做。它们的躯干没有这样的支架。

大多数的海蛇都有毒。它们的毒性比陆地上最色险的蛇毒还要厉害好多倍。这是因为海蛇的主要食物是鱼类,而鱼类对蛇毒不太敏感。在印度沿海诲蛇出没的地方,任何一个村子里都可以听到有关渔民被蛇咬伤而丧命的事情。海蛇蛇毒毒害神经系统。人被海蛇咬伤后,人体很快就会麻痹。如果不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过2~10个小时人便会死掉。但海蛇也并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们的毒液不多,毒牙短小,不会咬人皮下深处。

海龟

海龟是热带动物。这些活潜艇有椭圆形甲壳,短短的脖子上长着一个大脑袋,鳍脚取代了脚。成处海龟的甲壳长60厘米~140厘米,体重可过400公斤。人们正是为了用这种海龟做出有名的海龟汤才去捕捉它的。要是人们只在海里捕捉海龟也就好了,以前人们主要是趁着海龟爬上岸在海滩上产卵时捕杀它们,有的时候甚至不等它们产下卵来就被捉走了。人们四处找寻海龟蛋并且收集起来,要知道海龟蛋的味道极其鲜美可口。

在沙滩上捉海龟可再简单不过了,因为海龟在岸上移动非常吃力,并且常常是夜间爬到岸上来。捕龟者找到海龟后,把它掀个底朝天,海龟自己是绝对不能再翻过身来恢复原态的。天亮之后,人们把海龟集中起来运走。可是人们只把最大的海龟运走了,而其余的则丢下不管,任其在热带阳光的爆晒烧烤下死去。

绿海龟因其可以一连几个月不吃不喝而尽人皆知。在帆船队盛行的时代,航海者长期在海上航行,没有地方可以随时补充粮食储备,又没有保存肉类食品的条件,于是他们便带上些绿海龟航行,把海龟背朝下往船上一扔,慢慢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