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农业园艺知识篇》(上)
34723300000014

第14章 世界农业之最(1)

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

小麦是人类主要粮食之一。属小麦属,禾本科。小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同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的发展一样古老。据考察,在河南省狭县东关庙底沟原始社会遗址的红烧土上有麦类印痕迹,距今约7000年。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在该省亳县钓鱼台新石器遗址发现大量炭化普通小麦子实,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青海省考古工作者发现在诺木洪遗址中保存有麦粒。云南省剑川县海门口遗址中发现麦穗,距今3000多年,相当于内地殷商时期。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甲骨上有麦的象形字。由此可知,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也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在大约4000年前已经大面积栽培普通小麦。以后古文献记载更多,比如《夏小正》、《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都有关于麦类的记载。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类型等,我国小麦的自然区域可划分为八个麦区,即:①北部晚熟冬麦区。②华北平原中熟冬麦区。③南疆晚熟冬麦区。④长江流域早中熟冬麦区。⑤四川早熟冬麦区。⑥华南早熟冬麦区。⑦东北春麦区。⑧北部春麦区。

从1956年开始,我国农业部向全国2000多个县先后征集并获得当地原始品种种子及其基本资料共计50000多份,使我国全部小麦资源基本上得到保存。通过两至三年的种植试验和系统观察鉴定,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种植的地方品种分别属于五个物种,其中属于普通小麦的品种数占征集品种总数的97%,属于普通小麦的变种数达67个,为世界各国罕见。发现并定名为我国特有的普通小麦一个亚种“云南小麦”;发现并定名为普通小麦的有11个变种和圆锥小麦的一个变种。

在小麦种类的分布上,明确了普通小麦种植范围的广泛性,而其他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在各地区中,云南和新疆小麦种植的面积虽不算大,而小麦的种类却最多。尤其是云南,它拥有我国小麦大多数普通种和变种,还包括特有的亚种及其变种,实为我国小麦遗传多样性的中心,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小麦基因库。

在小麦特性的研究上,总结出了我国普通小麦所固有的珍贵特点:早熟性、多花多粒性和对异常环境条件的高度抗耐性。这些在育种上具有特殊价值的遗传资源,在世界小麦资源中是很突出的。

根据对全部材料的观测和品种试验结果,明确了我国小麦基本性状的地区分布的规律性,进而联系各品种的综合性状与原产地的自然环境和耕作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将全国数以千计的品种分别归纳为14个生态类型,并相应地将全国划分为14个生态区域。后来进一步归纳为10个生态类型和10个生态区域。这样的生态分类在我国还是首创,这样的区划纠正了前人就部分麦区根据个别性状所拟订的区划方案,并澄清了有的外国学者把整个中国麦区作为世界的一个麦区的笼统观念。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及时地摸清了我国所拥有的小麦资源,填补了世界小麦基础科学领域中所欠缺的中国这一重要部分的空白,并为我国的小麦育种、引种及有关理论研究奠定了分类、区划、种质资源评价等基础。

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又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早的国家,大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水稻起源的中心。近来,我国水稻有很大发展,全国栽培面积5亿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我国水稻总产量属于世界之首,被誉为世界第一稻米生产大国。我国每年水稻播种面积不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但生产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45%;稻米出口量占我国所有粮食总出口量的70%。

水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根据古文献记载,在神农氏和黄帝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就开始播种五谷,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为史书最早记载。在原始社会时期,栽培稻就已经分布于长江、珠江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近30年来,在全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遗址中,所保存下来的炭化稻谷就足以证明。其中,很多炭化稻粒形态还保存得相当完好,这给研究水稻的起源和进化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历史学家认为,稻种的驯化栽培,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期的晚期即中石器时期,稻种由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进程大致不少于1万年。根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7000年前,在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已经栽培着比较优良的水稻品种。

1921年,在河南渑地仰韶村新石器遗址发现稻遗存,C14测定为距今5000年前。1955年,在安徽大城墩新石器遗址烧土层中发现稻粒结块。1955年,在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天门县石家河及武昌洪山三处新石器遗址发掘出在烧土中混合有大量稻壳,距今大约在4000~5000年以前。1956年,在云南省剑川县海门口、宾川县白羊村和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遗址烧土层中发现有炭化稻粒。其中,宾川遗址经C14测定为3700多年。1957年,在安徽省境内的新石器遗址发现炭化稻谷,经C14测定为距今5700多年。1956~1960年,在云南省昆明滇池周围十多处新石器遗址发现很多红陶片上存谷壳印痕。1956~1958年,发掘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发现水稻种子,经鉴定有粳稻和籼稻,经C14测定年代,距今4700多年。

1974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大量籼稻谷粒,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000多年。上述各遗址炭化稻谷年代均为新石器早期直到晚期,即距今4000~7000多年。这些稻种的共同特点和现在的籼、粳稻品种是很相似的。由此说明我国稻种栽培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关于稻种的传播,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在河南渑池仰韵村遗址和浙川黄楝树遗址中出土的稻种,距今都有5000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在夏商时代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已广泛种植水稻,至周代而益盛。这时中国与某些邻国已有往来,例如,周初“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尚书·洪范》),又如“越裳氏重三译而来”(《通鉴辑览·周成王》)。这可能是中国与朝鲜、越南正式往来的开始。当时我国北方与朝鲜毗连地区和我国南方滇、桂等地与越南接壤地区,两地人民早有往来,在相互交流农作物种子的同时,把我国北方的粳稻传到朝鲜、南方的籼稻传到越南。2000年前,我国水稻东传日本。1000年前,传到菲律宾。公元前15世纪前后,定居在印度河盆地和恒河上游的居民,还不知道水稻;公元前1000年,印度梨俱吠陀还未见有稻字的记载;公元前10世纪初,印度开始在恒河流域栽培稻谷,其栽培稻种的历史要比我国晚。

我国不仅栽培水稻历史悠久,稻谷的品种也最多。建国后,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全国性的农家水稻和野生稻品种调查,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的资料已编入《全国稻种资源目录》的达29939份;1979年以后,全国各地又陆续征集,经几十年不断征集,其总数已相当可观。

我国稻种中,地方品种资源占77%;优质稻米和香米、紫米等珍贵稀有品种约占10%;还有一部分是建国后培育的新品种和从国外引进的品种。

我国的野生稻品种很多,分布在福建、广东、云南等7个省的140个县。多数野生稻米品质优良,有的可供食用,有的可供药用,并能抵抗白叶枯病和稻飞虱,是培育杂交品种的理想亲本。

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

世界上种桑、养蚕、织丝绸最早的国家是我国。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并且传播于世界各国。这是我国先民对世界人民一项卓越的贡献。

蚕桑生产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螺祖发明的。

建国后,我国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我国在4000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生产了。若再往前推,我国考古工作者1926年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的蚕茧。

蚕原来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以吃桑叶为生,所以也叫桑蚕。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很多传世的殷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的痕迹或丝断片。经研究得知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

从河南安阳和山东益都等地的殷墓中,都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说明,蚕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农书《夏小正》中称:“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这是说,夏历三月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殷代甲骨文中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还用牛和羊等祭品祭祀蚕神。

为了供给家蚕优质桑叶食用,保证蚕虫健壮成长和蚕丝的质量,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使质量优良的桑叶,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新枝条因吸收了大量水分、养分,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先民的独创。

日本人在19世纪后半叶根据我国古农书《齐民要术》和其他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家蚕经历代长期的饲育和选择,性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形成了各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或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从蚕丝生产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养了四眠蚕,并培育出很多新的优良品种。很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蚕自然传种外,在1600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蚕卵,使它延期孵化。因此,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

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季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已。”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结果产生了“嘉种”(优良蚕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蚕丝,历来是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古代就有“丝绸之路”通往欧亚各国。现在蚕茧生产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的蚕丝占国际市场上蚕丝贸易总量的70%左右。近几年来,蚕茧生产发展很快,1981年全国产茧698万担,比1980年增长192万担,是建国以来产量最高、增产最多的一年。从1969年起,中国的蚕丝产量超过了日本,居世界首位。1981年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6%。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

最早栽培大豆的国家

大豆为大豆属、豆科。又名黄豆、毛豆。在古代称菽。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公认大豆的栽培历史数我国为最早,已有5000多年。在本世纪初,大豆还只有我国和近邻我国的一些国家种植。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到处引种,成为栽培面积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有1亿多亩,产量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大豆品种众多,我国现有的品种有5000多种。无霜期长于100天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大豆。我国北起黑龙江的最北部,南至两广,大豆分布范围极广。东北地区,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