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农业园艺知识篇》(上)
34723300000013

第13章 中国农业之最(3)

我国是世界主要产棉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很重视棉花生产,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棉花的方针政策,推广了科学植棉技术,棉花生产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棉花单产、总产都有大幅度增长,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局面。1979~1982年棉花产量递增11%,1983年皮棉总产4637万吨,比1949年建国初期的4445万吨,增长10多倍,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原棉出口国。

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总是和植棉科学的进步相伴随的。我国棉花科学技术工作,是从我国棉花生产的特定条件出发来进行研究和推广的。在以应用科学为主,同时重视基础研究的方针指导下,国家设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还在15个重点产棉省(区)设立专业棉花研究所或经济作物研究所。据不完全统计,专门从事棉花科学研究的人员将近1000人,这是促进我国棉花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实行科技人员和群众结合,实验室与试验场、农村基地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植棉经验,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植棉经验,获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建国初期,引种岱字棉成功,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到1958年全国种植面积达5248亩,占棉田总面积的617%,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我国自育的陆地棉品种共264个。全国棉花品种资源已搜集和保存了3800个,部分材料已进行了研究利用,为我国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植资源。全国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中、低产盐碱地植棉技术的开发,探明了高产棉花生育进程的合理模式,并将这些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棉虫综合防治技术和植物生长激素的应用等也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建国30多年来,我国自育的棉花品种有264个。自育品种的推广面积,在1958年全国普及陆地棉时仅占88%,到1981年已提高到90%以上。同国外引进的品种相比,自育品种的主要优点是丰产、早熟。从70年代历次对国外引进品种试验中可以看到,自育品种在丰产性上一般均超过引进品种。如徐州1818、徐州142、洞庭1号、岱红岱、沪棉204、中棉所3号、南通5号和鲁棉1号。山东省棉花所继选育推广高产稳产新品种鲁棉1号后,1983年3月又选育成功鲁棉2号和鲁棉3号两个新品种。以上这些品种,都对棉花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还有下列因素:增加化肥用量,发展水利设施以及科学施肥、灌水技术的推广,塑料薄膜育苗移栽,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棉花耕作制度的改革,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的实施,等等。

芝麻总产量最大

芝麻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1956~1959年,太湖流域的吴兴县钱山漾和杭州水田畈这两处遗址的出土物中都发现有芝麻。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证,它们的年代,相当于公元前770~前480年(春秋)。可见,我国栽培芝麻的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了。芝麻种植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南至广东,北到黑龙江,东南至台湾,西北到新疆都有栽培。而以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种植较多,是我国芝麻的集中产区。芝麻在我国的种植,按播种季节划分,有春播、夏播、秋播之别,以夏播为多。我国芝麻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多,据农牧渔业部1984年统计:芝麻种植面积是858千公顷,总产量是467千吨,居世界第二位。

芝麻种子的油分丰富,一般含油率在54%左右,每100斤芝麻可出油46~50斤。芝麻油的品质好,气味芬芳,是著名的香油,生食、熟食均可,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用植物油。尤其是作为供给国防、矿井战线的特需食油,更有重要意义。用芝麻和麻油制作的糕点、麻酱等副食品,风味别致,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

芝麻除食用外,还是若干日用工业品的优质原料和机械工业的润滑剂及保护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芝麻及其副食品的加工利用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前途。

作为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芝麻有着广泛的国际市场。它对加强国际贸易,换取工业机械装备等生产资料,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作用。

芝麻,尤其是黑芝麻,还是一种药物。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胡麻,味甘平。主伤中虑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之说。黑芝麻在今天的中医治疗中,仍常作为药物被利用。

芝麻的副产品,榨油后的麻饼和磨油后的油渣,均是良好的饲料和肥料。在麻饼或油渣中,一般含蛋白质38%,碳水化合物25%,粗脂肪10%,是家畜的精饲料。另外,它还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元素。据分析,约含有6%的氮,3%的磷,15%的钾,以及其他的有机物,因而又是一种优质肥料。种植烟草,如施用麻饼或油渣,烘烤出的烟叶,油分较高,质地细腻,光泽纯洁,叶色金黄,烟味醇香。若施用于西瓜、甜瓜、甘蔗、柑桔,则提搞糖分,减少纤维。

由于芝麻生育期短,一般只有90~100天,卷茬早,茬口直,因而有利于轮作换茬及间作套种。对后茬作物,特别是对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是冬小麦的好茬口,历来受到重视,故有“芝麻茬,小旱垡”的评价。可见,种好芝麻,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芝麻的花多,蜜腺丰富,花期较长,是一种好蜜源。

总之,种好芝麻,对提高人民生活,发展工农业生产,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居世界首位的养猪业

我国的养猪业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一向把养猪作为家庭饲养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国养猪不论在时间上、数量上和猪种资源上,都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我国猪种资源最为丰富,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发展和利用地方猪种资源。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猪种资源调查。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原农业部就组织各地畜牧行政、科研和农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对东北地区的民猪,华北地区的定县猪,华东地区的垛山猪、金华猪和游鸟猪,华中地区的宁乡猪、大围子猪和沙子岭猪,西南地区的内江猪以及华南地区的梅花猪等进行了调查,并先后编辑出版了《祖国的优良家畜品种》(1—4集》、《中国猪种介绍》(第一集)、《中国猪种》(一、二集)等科技著作。

由于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我国各地曾培育出不少优良猪种。《本草纲目》记载:

“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喙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者白而极肥。”可见,当时我国各地已有不少名贵猪种。

我国猪种一向以早熟、易肥、耐粗饲和肉质好、繁殖力强等特点著称于世。汉唐以来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广为欧亚各地人民所称赞。当时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对猪肉的脂肪的质量要求很高,由于当地猪种生长慢、晚熟、肉质差,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就特别注意早熟、易肥的中国猪,千方百计地引入中国华南猪,并广泛地利用中国猪以改良他们的本地猪种。这样,就育成了罗马猪。罗马猪对于近代西方著名猪种的育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18世纪初,英国又把广东猪种引入其本土,到18世纪后期,英国本土的种猪已渐绝迹,代之而起的是具有中国猪血缘的猪种了。如大约克夏猪,又名英国大白猪,是英国最著名的腌肉用猪,这种猪就是用中国华南猪与英国约克夏地方的本地猪杂交改良而成的。1818年,这种猪曾被称为“大中国种猪”。英国的巴克夏猪和中国猪的血缘关系最深,也是用中国猪杂交改良而成的。美国的波中猪,是1816年引入中国猪改良育成的。白色析斯特猪也是在1817年用中国华南白色猪改良育成的。现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猪种,几乎都有中国猪的血缘。由此可见,我国猪种素质之优良,对世界养猪业贡献之大,正如达尔文说的:“中国猪在改进欧洲品种中,具有高度的价值。”

最早捕采利用和养殖珍珠

我国是世界上捕采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时代《书经》上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

早在4000多年前,淮河流域一带,已用珍珠作为贡品和装饰品。在1000年前,有珍珠被用作药物的记载。宋代,我国珠民发明了养珠法。明代,又发展出淡水养殖珍珠。

我国古城苏州西南有一座三国时代建造的宝塔。在这座宝塔中,有一个用32万颗珍珠编串而成的珠舍利宝幢,叫瑞光塔。珍珠塔玲珑剔透,颗颗珍珠璀璨晶莹,真是世间罕有的珍宝。我国广西合浦的东南,如今还留有明朝的一座“珍珠城”遗址。遗址方圆一公里的城墙,全是珍珠贝壳混合泥土堆砌而成的。从这些建筑可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对珍珠采集和利用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只顾享用,根本不注意珍珠母贝的保护,对珍珠贝大肆采集,结果使珍珠母贝大量减少,产量急剧下降,几乎采绝。建国后,党和政府对珍珠养殖非常重视,珠民生产条件获得很大改善,但长期以来仍然还是自然捕珠。珍珠母贝分散在茫茫大海之中,珠民海底捞珠,十分辛苦,产量也不高。1958年,周总理指示:“要把南珠生产搞好,要把千万年落后的自然捕珠改为人工养殖。”珠民们在沿海及各内河水域相继办起了珍珠养殖场。

人工培养珍珠,人工孵化珍珠贝先后研究成功。我国的养珠业迈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我国不仅有海贝育珠,还有淡水河蚌养珠。我国广东沿海地区采集的是咸水珍珠;江南水乡、洞庭湖、太湖,人工培养的是淡水珍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也是驰名中外的。在国际市场上评价说:“西珠(欧洲产)不如东珠(日本产),东珠不如南珠。”而“南珠”正是我国产的珍珠。

蜜源植物多,蜂蜜产量高

凡蜜蜂赖以采花酿蜜和生存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统称蜜源植物。我国幅员辽阔,能够开花的植物丰富多彩,又,我国由北而南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大气候带,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的地方,使蜜蜂采蜜有了广阔的天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被利用的蜜源植物有9857种,分属于农作物、果树、蔬菜、瓜类、牧草类、林木、花卉、香料和饮料等16类。

我国有15亿亩耕地,在15亿亩的农作物中,属于蜜源植物的作物有4~5亿亩。其中紫云英1亿多亩,是我国最大的作物蜜源,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区),以长江中下游最为集中;油菜约5000万亩,分布几乎遍及全国,泌蜜丰富,产量稳定,享有“铁蜜源”之称;棉花和芝麻约1亿亩,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西北各地,花期长,泌蜜多;苕子、草木樨、紫苜蓿各有1000多万亩,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泌蜜丰富,蜜质优良;向日葵和荞麦各有1000~1500万亩,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是我国的秋季大蜜源;果园3000多万亩;还有大量的瓜类和蔬菜类蜜源植物。

我国的森林有17亿多亩,其中许多是蜜源树种,能为蜜蜂提供大量的优质花蜜和花粉。东北林区有椴树约500万亩,近几年放蜂100多万箱,产蜜2万多吨,是我国最大的林木蜜源基地之一。我国中部地带有刺槐、紫穗槐1500万亩,枣树约360万亩,是夏季的大蜜源。南方的桉树约500万亩,以广东的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为最多,对蜂群春繁、越夏和采蜜价值很大。东南沿海的荔枝、龙眼约120~150万亩,以蜜源丰富著称于世。浙江和金沙江两岸的乌桕绵亘千里,太行山的荆条漫山遍野,亚热带山区的鹅掌楸、桧木、水锦树、杜英、猴欢喜、毛药红淡,寒温带的胡枝子等,都是大宗的林木蜜源植物。

在50亿亩草原上,生长着丰富多彩的蜜源植物。天山和阿尔泰山的荆芥、牛至、新塔花、老鹳芹、大蓟等构成秋季主要蜜源,单产高、蜜质好。天山、祁连山和六盘山区的香植属各种数量极多,蜜蜂采不胜采。青藏高原的瑞苓草,云贵高原的野坝子、香茶菜等,为我国西南部的秋、冬季主要蜜源植物。黄土高原的百里香,沙荒草原的老瓜头等,都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由于蜜源植物丰富,我国的蜂群增殖速度快,蜂蜜产量逐年增加。建国初只有蜜蜂50多万群,1975年增至300万群,1981年发展到600万群,6年增长1倍。蜂蜜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万吨,增至1985年的11万吨。蜜蜂群数和蜂蜜产量均名列世界前茅。蜂蜜年出口量约5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0%,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