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中必须抓紧的七件大事
34649300000004

第4章 学习需要一直紧抓不放手

古语云:“锲而不舍、金石为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紧抓不放手的精神。学习更应该如此。半途而废的人永远不能到达终点。抬头看一看理想的丰碑,它就在你的眼前。

1.跌倒的时候绝不可放手

世界上出色的足球选手,10次传球也有4次失误。最优秀的篮球选手,投篮命中率也只有5成。顶尖的人其实就是那些跌倒了仍然抓紧学习的人。

司马迁自幼受其父影响,诵读古文,熟读经书,二十岁就周游全国,考察名胜古迹、山川物产、风土人情,访求前人轶事掌故。后又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档案典籍。太初元年根据父亲遗志着手编撰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

正当司马迁努力写作之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天汉二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兵五千出击匈奴,开始捷报频传,满朝文武都向武帝祝贺。但几天以后,李陵被匈奴围困,寡不敌众,在士卒伤亡殆尽的情况下,被匈奴俘虏。前几天称颂李陵的文武大臣反过来怪罪李陵。司马迁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打入天牢。按照西汉的法律,大夫犯罪,可以以钱赎身,但司马迁家里贫穷,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赎金;往日亲近的左右,谁也不敢替他说情或帮忙,最后司马迁受到了宫刑。

出狱之后,司马迁担任中书令,这种职务历来都是由宦官担任的,对士大夫来说可算得上耻辱: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在狱中给他写信,表示对他的行为深感不解。司马迂回信说:“我并非不怕死,每个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我现在死了。无异于死了一只蝼蚁。我之所以忍辱苟活,是因为撰写史书的宿愿还没有实现啊。从前,周文王被困于羑里才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于陈蔡才作出《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江南才写下《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才完成《左传》,孙膑被削掉膝盖骨才编著《兵法》、吕不韦被贬于蜀地才作出《吕氏春秋》,韩非被拘禁于秦才写出《说难》、《孤愤》啊!我要效法这些仁人志士,完成我的书啊!到那时,就可以抵偿我的屈辱,即使碎尸万段我也没有什么悔恨啊!”

经过二十年的磨砺,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名垂干占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之为《史记》。

如果司马迁在跌倒的时候就放了手,他也许只是一个平凡的士大夫而已,历史上不会有多少关于他的记载。然而他没有放,也许司马迁明白,越是在跌倒的时候,越是不能放手,这时候他已经没有更多的机会了,惟有抓住它,才会有最后的希望。

2.抓住不放才能创造奇迹

福楼拜说:“天才缺乏的时候,在某种限制之下,意志却顶替了他。”“有志者事竟成”、“滴水穿石”都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在一定条件下能创造出奇迹来。

只要我们有信念,并且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成功会如期而至。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于学土,承旨知制诰。主修《元史》,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元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大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酷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这么诚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材奠定了基础。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好学。到了20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是他知道自己所在穷乡僻壤缺乏名士大师,于是不顾疲劳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有一位同乡位尊名旺,他那里的名人来往的很多,名气也很大,有不少人赶来他那里学习,他的言辞和语气很不客气,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宋濂就侍立在他旁边,手里拿着儒家经典向他请教,俯下身子,侧耳细听,惟恐落下什么没有听明白。有时候这位名气很大的同乡,对他提出的问题不耐烦了,大声叱责他,他则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愈加地周到,连一句话也不敢说。看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去向他虚心请教。他还自谦地说:“我虽然很愚笨,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丈谷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下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华服奇丽,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佩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戴着香袋,光彩夺目,像神仙下凡一样,但是宋濂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以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宋濂这种持之以恒、紧抓不放的精神,才成就了他一番事业。

3.顺境中更不能放松学习

人人都想有顺境,但实际上顺境不一定总是好事,它常常使人心无斗志、进取心尽失,时间久了,顺境也就变成了逆境。处于逆境的人都在奋发图强,如果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势必会被后来者代替。就算没有人危及到你的位置,这种松垮的态度也注定让人无所作为。

在人们想象中,封建时代至尊至贵的皇帝,往往是和锦堂金室、歌儿舞女、骄奢淫逸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想象他们之中也有人会过着刻苦的学习生活吧。其实并不全是这样,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就有别于此。他幼年的时候就刻苦读书,每日竟达十余小时之多。及至青年时,经史子集便烂熟于胸中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成年以后,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知道了自然科学的重要,便发奋地学习起自然科学来了。据史书《正欤奉褒》记载:他亲自召见外国传教土中明白自然科学的徐日升、张诚、白进、安多等人,清他们轮流到内廷养心殿讲学。讲学内容有量法、测算、天文、历法、物理诸学。就是外出巡视,也邀清张诚等人随行,于公事之余,或每日,或间日,至寓外讲学。康熙帝虚怀若谷,认真学习,甚至还亲自演算,一丝不苟。西人张诚在给自己国家的报告中也说:“每朝四时至内廷侍上,直至日没时还不准归寓。每日午前二时间及竿后二时间,在帝侧讲欧几里德几何学或物理学及天文学等,还有法炮术的实地演习的说明。上甚至有时忘汜用膳……”

康熙帝不只虚心地向外国传教士学习,还能礼贤下士向国内许多有学问的人请教。当时出名的数学家陈厚耀,出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他都多次召见,研讨各种学问。他还不耻下问,向梅文鼎请教许多数学、天文学的难题,并认真揣摩,直至达到消化理解、融汇贯通为止。

含辛茹苦的学习生活。使康熙帝的学问广博,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更有造诣。他经常在宫中设立讲堂,为王子皇孙们讲授几何学。每遇王子皇孙玩忽学业,他都严惩不贷。他还披阅了梅文鼎的许多著作,并提出不少具体意见,使梅文鼎都惊讶他的学问渊深。他还接受数学家陈厚耀的建议,编纂了一本集那个时代数学之大成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书草成后,他亲自审阅,有时已过子夜尚不休息。康熙帝刻苦自励的学习生活和所达到的知识水平,直接促进了康熙盛世的出现。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必将被放荡所蒙敝;如果一个人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他将会被偏激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他可能会被狂妄所蒙蔽。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好多没学到”,学习是无止境的,你一定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