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侠义之风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在北朝时期,由于地方士族制度的盛行而使其在政治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到盛唐时,这地区的农业经济达到鼎盛,可是到宋元明清时期,燕赵文化所独具的若干明显特征就日渐趋向于平淡了。
自辽金以后,政治重心开始北移,虽都设在燕赵地区,但并未给燕赵地区带来积极影响。首先原燕赵地区一向是在政治中心以外的边地发展起来的单纯的文化风格被中断了;其次是京都虽位于燕赵地区,但京都文化是“五方杂居”文化,它代表的是全国并不代表燕赵区域,在京都周围又有近畿文化,同样不代表燕赵文化;再次是此时燕赵文化既与京都文化无缘,又与南方经济重心无关,处于政治、经济两弃的地位上。所以其以往独特的特色也渐丧失。
河北居于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上,长城就是这两种文明的分界线。河北无疑成为中国大地上文明冲突最激烈、震荡最频繁的地区,因此河北便成为中国最开放与最封闭的地区。于是河北人既有北方游牧部族雄健剽悍的遗风,又有中原农民朴实的品格。
在民族迁徙、融合方面,秦汉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融合只是以少量的部族和单个人的方式进行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先汉化再融合,然后再进入中原。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强盛,“胡化”与“汉化”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而到宋元明清时期,则成了先进入中原,再汉化。所以河北当地原来的优秀品质也渐被磨砺掉了。
再说河北地区的原住汉民为了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次次向南迁徙,而进入河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最终要接受汉化,并在血缘上与汉民族相融合,最后彼此难分了。所以说河北地区的人口中各民族的血缘融合的成分,在全国各地区中是最高的。这里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接触的重要前沿,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成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扇大门。北方民族大融合对燕赵文化影响是极大的。造成这地区“胡化深而汉化浅”,在每一次北方游牧民族与汉地农耕民族的战争冲突之后,河北地区总要经历一次汉族人口相对减少,而北方游牧民族人口相对增多的过程。
在今天的河北农村,现今的移民历史最多只能追朔到14世纪的元明交替时期,因饱受蒙古族蹂躏的华北平原人口已十分稀少,加上明初燕王“靖难之役”,河北土著居民遍遭杀戳,于是永乐皇帝下令从山西等地大量移民河北,主要来自晋南泽州和潞安二府,他们集合于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迄今在洪洞县志中,还能找到永乐皇帝关于移民河北的谕令。说明现今河北的民众大部分都是外来移民。
从而使这地区人原本重传统、重礼仪,逐渐变得个性已不明朗,过着平淡无味的生活,失去了昔日富有棱角的特性,都被磨掉了,他们实在太平淡了,平淡得没有一点特色。
元代定都北京后,燕赵文化日趋没落,他们的心态出奇地保守,缺乏大开大合气魄。反而被“忠孝”、“仁义”压迫得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缺乏活力,“守”有余而“变”不足。逐渐养成惰性,北京人懒得潇洒,东北人懒得爽快,而河北人懒得太实在、太窝囊、太没有味道了。河北人的懒不是“四体不勤”的懒,他们干起活来也很卖力,他们懒在心里,表现在小事上很勤恳,而在大事上装糊涂,懒得去想,懒得很天真。
河北人既简单又矛盾。河北人平淡得就剩老实本份了,但老实得冷漠,却是一种老滑的老实,北方人的老滑看起来十分木讷,看上去好像个呆子,与他们交谈像个傻子,但与他们一接触,一交往,就会发现他们十分戒备,你是不会有半点便宜可占。河北人的老滑与老实是浑为一体的,表面上软得像棉花,实际上结实得像墙壁。河北人心中有数,这是我的一定是我的,这不是我的他不会去争。“唯其不争,是以不失”。不争并不等于不想要,是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是待机而动。河北人是防守型的,不是进攻型的。河北人无论是豪爽的沧州人还是细致的邯郸人,他们有帐都算在心里,表面上总是一团义气或一团和气,不动声色,一旦你触犯了他,他才会打一个防守反击,到时你会无法招架。
河北人忍耐,但同时也迟缓;河北人想得多做得少;河北人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河北人因循守旧,却爱赶风头,是典型的“风派”;河北人在受到威胁、侵犯时,可以豪气冲天,但许多时候还是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
河北人确实是老实忠厚,有人对此加以拆字分析:老,可释为老实、老诚,亦可解为老气、老暮、老滑、老道;实,可释为实在、实干、务实,亦可解为实利主义、实用主义;忠,可释为忠诚、忠实,也可歪批为愚忠、死心眼、执拗……厚,可解为厚道、淳厚、厚重,又可解释为“厚黑学”中的“心黑皮厚”。什么事都有正反两面,河北人的老实忠厚也都两面兼而有之。
河北人见面寒喧,不过握握手,拍拍肩;朋友聚会,话不多,总在一旁抽烟静听;他们不吵闹,很平板,很少激动。他们多不擅言辞,连骂人都不太会骂,道理也讲不清,顶多骂上一句“你是狗!”以泄愤。如果对方不客气地回敬一句“你是猪!”把他们惹急了,便付之以拳脚。河北人粗豪尚武,打起架来特别勇猛。但他们很热情,你要问个路,他们会给你解说半天,最后你还不明白,他干脆带你去,然后自个儿再折回来。
总之,河北人的人格经过历史的磨砺,在各种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中,使他们从原先的任侠尚义、尚武崇勇的人格品质,逐渐演绎变化成平平淡淡、老实忠厚了;从原先具有阳刚之美的风骨,演变成木讷迟钝了。从表面来看,确实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反差怎么会那么巨大,简直都截然相反了。这主要是长期的历史条件在变化,从原先条件比较艰苦,长期受到边地少数民族的侵扰,逼迫他们尚武崇勇,任侠尚义;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条件日益趋好,加上边区少数民族日益深入进来汉化,而原本当地的原住民,因战争威胁,渐趋南方,而今的河北人大部分又都是从山西迁移进来的,当地的民众基本都已变换了,再加上住在皇城根下,受到封建统治压迫专制的限制极为严酷,所以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演变。
第九章 忠厚老实的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