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34648400000124

第124章 民风纯朴 精诚团结

客家先民南迁时大都是举族而动,合家而行。他们在迁徙途中都是扶老携幼,同甘共苦,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团结一致的精神,群体精神在客家人落居的闽粤赣边区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当时山区中经常出没野兽和强悍的土著人,使初入异乡、人生地不熟的客家人的生命财产随时面临严重的威胁,于是他们便加强自身的团结,来提高对外防御的力量。中原文化中许多优良传统,有的在中原地区渐渐失去了,却在客家文化中有保留。

客家人落脚闽赣粤边区,他们世代过着极为艰苦的山区生活,他们把自中原地区迁徙时带过来的中原地区古老朴实的生活风格与人格品行等,糅合到当地艰苦生活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在《广东通志》中,对嘉应五属的客家人习俗作过精辟的论述:

民性质实,尚勤俭简素。士敦礼让,喜读书。重本薄末,敬祖睦族。酷信风水,屡葬屡迁……妇人发厉芳蒲,与男子均劳苦。

这里把客家人的基本特征都作了很好的概括,其他客家地区的习俗大体也如此。客家人民风的最大特点就是朴实勤俭、诚信简朴、敬祖睦族、精诚团结。这些优良品质,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交往节庆中得到充分体现。

客家宗族观念特别强,不论何种规格和形式的传统民居,均在全屋至尊的正堂设立历代祖先的灵位,宗祠必然朝向北方,以示朝夕望念祖先。他们还很讲究堂号、堂联,这可谓是客家的“微型族谱”。堂号一般表明家族的发祥地;堂联则多叙述祖先功德、官爵地位及兴盛时代等。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一般都会带着自己家族的史志、族谱或家谱,以随时记住自己的根基。通过族谱可以探寻本族姓氏渊源、迁徙过程,被视作宗族的典籍。族谱中还记有祠规、族约、家风、家训等,以体现这家族的道德价值标准,进而约束族人行为。客家人固守中原故土形成的传统,所以各姓氏都特别重视谱牒的撰修、续编,世世代代相传不已。

客家人非常重视家和,把它看成家业兴旺、发家致富的根本。流行谚语:“家和万事兴,吵斗散人心”;“兄弟和好土变金,子嫂和好家业旺”;“家中唔和外人欺,一家和睦幸福长”。他们从维护家和大局出发,发扬忍耐谦让精神,如“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愁”;“是非日日有,唔听自然无”。客家人极为好客,善于答礼。他们群体观念很强,一家有事,邻里相助,各家各户之间礼尚往来,亲密无间。凡被接受过别人帮助或受人祝贺的,一定要寻个机会,邀请有关的人来家作客,以致答礼。从而形成了客家特有的答礼茶文化,至少用特有的擂茶形式来表达。擂茶是客家社交中必不可少的饮料,是招待客人最隆重的礼节。

在风俗上,有的还保留古老的旧传统,如中原地区对正月初七,古称“人日”,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这习俗在中原地区很多地方已失传,而在客家地区依然保存,他们到这天仍有吃“七样菜”的习俗。“七样菜”是用芹蒜葱韭丸鱼荠七种菜来做,以其谐音图吉利、平安。其谐音是:

芹/蒜/葱/韭/丸/鱼/荠

勤/算/聪/久/圆/余/计

芹谐音是勤,比喻“勤劳、勤快”;蒜谐音是算,比喻“精打细算、会划算”;

葱谐音是聪,比喻“聪明、能干”;韭谐音是久,比喻“长长久久”;

丸谐音是圆,比喻“团团圆圆”;鱼谐音是余,比喻“年年有余”;

荠谐音是计,比喻“有计谋”。(客家话中“荠”与计划的“计”字音相近)。

客家人非常重视“血缘”和“地缘”。从客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核心的族群凝聚力,是客家形成的关键和主要特征。客家之所以表现出比其他地方各民系更具强烈的凝聚力,主要是依靠其族群意识的强化。这种族群意识可以扩展为爱国爱乡的观念。客家乡亲们经常回到他们祖籍所在地去寻根,散居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故乡。有的保持回故乡来扫墓,有的把骨灰送回故乡埋葬,有的与故乡保持来往,甚至将孩子送回故乡学习。他们在海外建有以自卫为目的的帮派,相互交换信息,经济上互相帮助,富有坚强的团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