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之论述。脾为水之制,肾为水之本,一主运化,一主开合,脾肾两虚可致水湿蕴聚,泛滥横溢,形成水肿。水肿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两脏,同时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水道通调受阻等也有密切关系。
经行水肿是水肿病症之特殊类型,根据经行水肿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学通常将其分为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2种基本证型进行辨证治疗,临证当注意明辨虚实,分别施治。
(1)脾肾阳虚
主症:经行面浮肢肿,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腰膝酸软,腹胀便溏,脘痞纳呆,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沉。
治则:健脾温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白术各15克,补骨脂、巴戟天、茺蔚子、陈皮、桑白皮、泽泻各12克,桂枝9克,川芎、木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气滞血瘀
主症:经前或经期肢体肿胀不适,按之随手而起,神疲乏力,月经推迟,色黯有血块,伴经行腹痛,胸脘胁肋胀闷,善太息,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苔薄少,脉弦涩。
治则:理气活血调经,佐以消肿。
方药:调经散加减。茯苓、丹参、泽泻各15克,当归、赤芍、白芍、延胡索、泽兰各12克,川芎、川楝子各9克,木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