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我防御机制产生的原因
要说清自我防御机制给予我们的保护和影响,就不能不先复习一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焦虑这几个概念。
弗洛伊德在其研究中发现,人的人格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人格中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如生本能和死本能。“本我”代表着不肯驯服的激情,弗洛伊德喻之为“一大锅沸腾而汹涌的兴奋”。
本我没有价值、善恶与道德感,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发泄种种本能冲动。
本我信奉快乐原则,像一个率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生活中,凡是那些容易冲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些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与别人发生很大冲突的人,那些不知道顾及他人感受的人,那些不懂得调和个人需要与社会规则间关系的人,那些特别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通常都是本我较强的人。
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按本我行事,这个世界是难以正常延续下去的。
为此,社会必然要对本我进行约束。
社会通过家庭、学校、机关单位等对人的本我实施强有力的约束,从而将大部分本我压抑到人心理的无意识层。但是压制并不能使本我消亡,它总是试图冲破压抑表现自己。
因此,作为人格中一个恒久存在的成分,本我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中还有一个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的良知部分,它超越生存需要,渴望追求完美。人的超我得之于父母、老师等社会的影响。父母、老师以自己的超我为模型教育儿童,使之逐渐积累起好坏善恶的观念,因此,超我中包含着民族的传统,甚至古代的风尚及思想。
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超我像一个正直、自律而又严厉的老年人。
超我或说道德有很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从消极面看,不做不道德的行为可以避免不安、自责、内疚甚至害怕和恐惧等负性情绪所消耗的心理功能。中国古话中有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不漏的不仅仅是法网,更有人心,而且主要是自己那颗得之于集体无意识的良心。所以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很多人就无处逃生了,逃得出法网,也逃不出自己内里那颗受了重创的心。
此外,遵守超我或说不做不道德的行为还可以使一个人有效避免出现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因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后,他会首先从心里看不起自己,这种看不起会投射出来,使他像那个疑人偷斧者一样怀疑别人已经知道事实并且看不起自己,久而久之,他的自我评价会变低,会变得敏感多疑,再加上他的不道德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损失,他的人际关系自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从积极面看,一个人因为做了有道德的事而产生的踏实、满意、心安、喜悦、自尊、自豪甚至崇高感,这些感受都是幸福感的很重要的内容,不仅如此,坚守道德的人给人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些都有助于和他人建立建设性的连接,这也是当一个人被公认为有道德时,通常都会引发人们诸如敬重、钦佩、心仪以及信赖等情感的原因所在。
对社会而言,超我或说道德的意义更为重大。如果一个社会是基本公正和人道的,那么,安定、安全、和谐、合作、满意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基调,这个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也就有了保障。而如果一个社会放任贪官和腐败,那么它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公众的不满、愤怒、怨恨,而且还会有大多数人的自我放任和对社会责任的放弃。
因此,超我或道德是社会和个人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我问题上亦然。如果一个社会过分纠缠于道德,那么就会产生很多神经症患者(这是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作为个人也一样,如果他总是把精力放在“狠斗私字一闪念”上,他就有可能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困扰甚至是心理障碍中。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健康的超我更多地体现于道德行为而不是道德观念,因为一个人总会有不道德的念头,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这很正常,关键在于能够在恶念面前把持自己,坚持做正确的或者说是符合道德的事。换言之,健康的做法是要把精力用在把握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控制自己的观念上。
生活中,凡是那些完美主义者,那些喜欢苛求自己和他人的人,那些总是被“应该”和“必须”紧紧束缚着的人,那些为了追求完美而使自己精疲力竭的人,那些循规蹈矩、律己律人都极严的人,通常都有比一般人强大得多的超我。
从临床上看,很多心理问题都与本我或超我太强有关。
本我太强,常常与现实发生冲突,难免不被环境制裁,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因为受挫太多或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心理困扰;
超我太强,总和自己作对,总把自己当敌人,时间长了,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就有可能找上门来。
所以,不道德(放任本我)是一种病态,而极端道德(超我太强)同样是病态。
由于现实社会不会长久容忍放任本我的人,也由于超我的不断监督,于是,在人格中又慢慢发展出了一个懂得约束自己的另一个我——自我。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又现实的部分,它产生于本我。自我有三重作用:感受并满足本我的需要,接受超我(道德良知)的监督,应付外界的现实。
换言之,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以及本我与外界的关系。
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自我像一个成熟理性的中年人。
生活中,那些能以建设性方式处理问题的人,那些注意调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间关系的人,那些能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人,那些能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那些能保持持续成长的人,通常都是有较强自我的人。
咨询中我发现:一个人本我、自我、超我的比例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很密切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强调超我,压制本我,结果造成十亿人的过度压抑,使中国人除了理想(超我)不知道其他,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人本我的过度否认。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的社会又开始放任本我,忽略超我,造成绝大多数人的去圣化(即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与崇高,对一切持怀疑态度),人们只顾物质不顾精神,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结果导致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
弗洛伊德在谈到本我、超我、自我以及与现实间的关系时,以自我为主,比喻为一仆三主的关系:自我需要同时侍候3个“主人”,即——外界环境、本我和超我——并且必须尽力调和这“仨人”的主张和要求。
由于此“仨人”的要求常常发生分歧甚至冲突,以至于自我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外界的要求不必说,不守游戏规则就会被罚出场,会被逐出正常的社会生活。
有些人心理上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他那种“既不守游戏规则又不会被罚出场”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他又不善于从中吸取教训的结果。
本我太强,不间断地要求满足自己的需要,从不顾及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损害,自我只有努力调解本我和现实的关系,力求使本我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获得满足。但由于本我太强大而又任性,因而常常给自我造成很大的困扰。
在应付超我时,自我也充满了艰辛。超我规定行为准则,不论本我或外界给自我造成多大的难题,超我都要求自我按规则行事,若自我没有按它的要求做,它就会惩罚自我,使它产生焦虑,表现为自卑感与自罪感。
自我受本我的推动,受超我的包围,受外界的挫败,举步维艰。久而久之,在一仆三主的巨大压力下,就会产生过度焦虑——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情绪状态,它表现为担心、紧张、害怕、恐惧、坐立不安,并伴有胸闷气短、心动过速、全身无力等躯体症状。
为了降低过度焦虑,保护自己的心理不受损害,自我发展出一套自我防御机制,即一套自动发生作用的非理性的应付焦虑的适应方式: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情感等虚构或歪曲现实,以此达到协调本我、超我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减低过度焦虑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压力。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左右个体生命的最基本原则便是躲避焦虑与不快。因此,每当人在遇到挫折、感觉焦虑时,便会在无意识中迅速调动起自我防御机制,以否认或歪曲现实的方式协调本我、超我与现实的关系,从而降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