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就与归因方式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发展不顺的人总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他们不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困难或者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看待困难和总结失败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究竟能够走多远。
同样的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不堪一击,有的人却屡败屡战?
同样的蓝天下,为什么有的人总是郁郁寡欢,有的人却总是心情愉快?
同样是失恋,同样是对方提出终止关系,为什么一个痛不欲生,从此一蹶不振;另一个却在一段时间的痛苦后,重又振作起来?
若从每个人不同的归结原因风格看,那是因为:
前者有可能把失恋归因为自己这个人不值得爱,而后者有可能把失恋归因为对方认为两人不合适。
很显然,不同的归因导致了不同的情绪状态和行为。
当人们对一个行为或一个事件做归因时,通常遵循三大线索:一是外部归因,即把所发生的事归结为外在情境因素;二是内部归因,即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内在的因素,如性格、努力程度以及情绪等;三是综合归因,即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工作没做好怪领导出难题,这是外部归因;
工作没做好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是内部归因;
工作没做好,既分析此次任务的特色又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是综合归因的结果。
总做内归因的人又被称作内控者,他们相信事在人为,把成功归于个人的努力,把失败归于个人的疏忽。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做外归因的人又被称作外控者,他们把成功归于运气,把失败归于命定,他们相信人受环境、有势力的他人、命运和机遇的摆布。
人为什么要归因?
首先,对他人的归因使我们得以预测他人今后的行为。预测不仅可以让我们有安全感,还可以让我们实现对未来的某种把握与控制。
其次,对自己所遇事件及行为的归因则有助于决定自己今后的对策与改进。
归因风格与个人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把成功归结为内在原因,即努力与否、勤奋与否、上进与否、顽强与否和方法对否时,他日常工作中就会不惜力地去做事,而成功之于他,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当一个人把个人成功与否归结为外在原因,即运气好否、家庭有资源否、认识大人物否、工作难否等时,他日常工作中就很难做到努力与勤奋。懒耕耘而想有收获,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
当一个人把领导的批评归因于对他的关心和负责时,他会对领导心存感激并会更加努力;但如果他将领导的批评归因于领导在给他穿小鞋,他就会对领导心生不满甚至敌意,行为上则会消极怠工。
当我们对甲的好人缘做归因时,如果我们认为那是由于他为人真诚、随和、合作,那么,我们以后便可以放心地与他交往。但是,如果我们认为那是由于他善于虚与委蛇,那么,我们就会对他敬而远之,以后在不得不与他交往时,也会保持距离。
当父母把孩子的好成绩归因于孩子的勤奋与学习方法正确时,他们会放心地期待孩子下一次的好成绩;
当父母把孩子的好成绩归因于耍小聪明时,他们就会忐忑不安地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大考。
如果一个人把别人的微笑归因为友好,他会回报以友好;但若他把别人的微笑归因为有所求,他就会有所提防。
如果一个人把与别人的冲突归因为自己缺乏交往方法,他就会反省自己;但如果他把与别人的冲突归因为别人的错,他就会怨恨别人。
内归因与外归因的习惯还会影响人对机会的把握。
当我们总把失败归结于我们的运气不好时,我们会丧失斗志和自信;
而当我们把成功归结于运气好时,在面临下一次机会时,就有可能因为不经意而与它失之交臂。
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于我们个人的努力不够时,我们会屡败屡战!
当我们把成功归因于我们个人的努力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会得到增强,我们会加倍努力工作,会表现出更大与更多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并会迎来更大的机会。
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具备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促使他们取得成功,而这样的人通常也都能获得成功。近几十年,教育学界一直在探讨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研究表明,如果从归因风格的角度看,当一个人把成功归结为内在或可控的原因如努力或能力时,其自我效能感就能得到增强;但如果把成功归结为运气等不可控因素,其自我效能感就无法得到增强。
不同归因风格在疾病的管理和事故的控制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习惯于做内归因的人,在平时会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在生病以后会非常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与管理上,他们确信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效控制住疾病的发展,而事实也的确常常如此。这样的故事在那些抗癌明星中比比皆是。
近几年中国人表现出对自己健康的极大关注,有关家庭养生的书籍也非常畅销,这是中国人开始对自身健康承担责任的表现。追根溯源,应该感谢一位叫洪昭光的大夫,是他首先提倡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医生”,并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在他的倡导下,先是老年人,再是中年人,现在更有很多青年人都加入到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行列,这样的大趋势下,对自己健康做内归因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中国人的健康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但是习惯于外归因的人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却没有那么积极主动,他们认为疾病是由很多不可控的外在原因所导致,是个人所无法加以把握的。因此他们平时常常是率性而为并且生活非常没有规律,很多生活方式病也因此而大量涌现,比如我们身边那些因为饮酒过度而导致脑溢血的人,那些因为暴饮暴食而得痛风症、糖尿病的人。不仅如此,他们因为外归因的缘故,在生病后也不愿意承担帮自己康复的责任,他们疾病的预后可想而知。
在对交通事故或意外事故的控制上也一样,内归因者比外归因者有更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非常注意遵守交通法规,也会特别注意其他安全问题,如他们不会在晚上随便出门,再如在脚手架下行走时也会非常注意等等。由于这种种对意外事件的预防措施,比较起来,内归因者比外归因者遇见意外事故的可能性也要少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