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的故事
34615400000039

第39章 南山律宗的创始人道宣

很多年前读弘一法师传记。弘一是我国现代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在他三十九岁这一年,突然丢弃所有的名利,毅然走进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给世人留下一串串问号。

弘一法师被公认为南山律的第十一祖。我的一位导师说,佛教中的律宗是最难奉持的一宗,因为律师们需处处依照律条来约束自己的行住坐卧,要有“动一动就是错”的警戒意识,如若不然,即使这个人能把律条背诵得滚瓜烂熟,也只能是一个言行不一的空僧。弘一法师可以说就是一个言行一致的律僧。他有时会到学生丰子恺家做客,每次坐上藤椅之前,他须先将藤椅摇一摇,好让藤条中的微虫从摇动中脱落,以避免自己无意中的杀生。

南山律的创始人就是唐代的道宣。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道宣已是一个九岁的孩子。这一天他的父亲钱老先生从外面回来,正看到儿子伏在桌上写着什么。父亲伸头过去,这一看做父亲的真是大吃一惊,他的儿子正在写一篇赋体散文。那散文词章华丽,对仗工整,最难得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慨竟至于那样老到。他正要夸奖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却突然把那篇刚刚写就的文章一把扯了,说:“文章好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要死,要烂掉。”父亲又是大吃一惊,不知道儿子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老先生想起前几天带儿子去参加一个人的葬礼,也许那个躺在尸榻上的人给了儿子这样的感伤吧。一丝阴影掠过老先生的心头,他知道儿子是一个早慧的孩子,早慧的儿子一般不太好养,于是,老先生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向儿子说:“儿子,将来你想做个什么?”儿子说:“我早想好了,做和尚,去了生脱死。”父亲更是大吃一惊,他以为小孩子,说说罢了,没想过了几天,他竟至于看到儿子正捧着一本《华严经》在聚精会神地读着。老先生又一次感叹起来,这个儿子,将来也许真是一个做和尚的材料。好在老先生自己是一个佛教的信徒,他想,要是儿子将来真做了一个人天师范的僧人,那也是他一门的造化。

隋大业七年(611),道宣已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这一天,他正式向父母提出要去做和尚。做母亲的当然很舍不得,但钱老先生却满口应承了儿子。就这样,道宣于建康(今南京)日严寺正式剃度,他的皈依师为智法师。

智法师是一位修律的僧人,也是一位被人称为“钞疏山积,学徒云涌”的大学者。经过一段时间佛门生活的磨练,智律师正式向道宣讲授律宗的代表作《四分律》。对于这样聪慧的少年来说,无须花去多少时间,就能把师父要求的部分熟练诵出。道宣说:“师父,我已经背会了,现在,请教我习禅吧。”

道宣轻率的态度让师父大吃一惊,他知道,但凡早慧的孩子都是骄慢而好高骛远的,而骄慢和好高骛远于一个欲求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又是一桩致命的毛病。师父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师父说:“禅是明心见性的功夫,而律是立身处事的根本。没有立身处事的根本,又何谈明心见性的功夫?一个人连自己的色身肉体也难以约束,又何谈制约一颗浮躁之心?”接着,师父又罚他背二十遍《四分律》。道宣觉得有些委曲,但他还是照办了。到了晚上,师父把他叫到自己的寮房,耐心地向他说:“戒律是佛陀为保证僧团处于不败而制定的大法,是一个出家的僧尼守身制恶的根本。僧团在一天天扩大,僧尼的成分也一天天复杂,如果没有一部根本大法用以约束僧尼的行为规范,佛教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

师父的话让道宣热汗淋漓,他确乎意识到自己的身心浮躁,这样下去,也许真会像师父所说的,虽穿着一领衲衣,只能是一个衣架饭袋,白白地糟蹋了这一钵千家饭。

就这样,道宣在日严寺度过了他自出家到三十岁的这一段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他也从一个颖然天慧的少年变成一位学贯东西,足历南北的律僧。有一天智法师说:“道宣,你还记得你刚开始学律的时候我教训你的话吗?当时我说,禅是明心见性的功夫,而律是立身处事的根本。这些年来,通过你的努力,你已经成为一个‘披阅累于初闻,缘构彰于道听’的律僧,现在,你可以一边去修持定慧的功夫,一边去做你的学问了。”

这是师父对自己的嘉许,也是师父对自己的鼓励。为了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毅力,同时也为了悉心于自己的研究,道宣选择了绵延八百里,有着“天下隐乡”之称的终南山仿掌谷作为自己进一步修学的所在。

据说他刚到仿掌谷时,因住地缺水,难以生存,忽一天夜里,一位白衣老者对他说,水就在你脚底下,掀开一只石缝即可。第二天,道宣果然就掀开脚下的一只大石,一股清泉滹然而出。因此,道宣便把在此处所建的寺庙叫作“白泉寺”。道宣在白泉寺一边修学定慧的功夫,一边潜山著述。在此期间,他又结识了在终南山隐居的大学问家孙思邈,二人很快成为忘年莫逆。道宣问他,以你的学问,为何隐居深山?孙回答他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以法师的智才,将来必是一个医国治民的大医王。原来孙思邈隐居深山,并非只为淡泊世俗,而是为了更好地出世疗疾。道宣大受启发。

在终南山,道宣以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认为古译《四分律》过于繁锁,不利于今人研习,于是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删繁补阙,至武德九年(626),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接着,他又撰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和《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三卷,后来学者将此称为南山三大部,包括后来完成的《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以及《四分比丘尼钞》,合称为五大部。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西域求法回到长安弘福寺建译经场,开始翻译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经卷。受唐太宗诏谕,道宣从终南山回到长安,协助玄奘进行译经工作。在协助玄奘译经的过程中,道宣受玄奘法相唯识的影响,从而对自己的律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见解。一年之后,道宣再次回到终南山,在丰德寺,他不仅把以往所撰著作进行重新修订,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修持,同时他又开始了僧传的写作,不久就写出《释迦方志》等一批传记著作。

高宗乾封二年(557),道宣于终南山清宫精舍正式创立戒坛,亲制戒律,为僧徒说戒,并为前来求戒的僧徒授具足戒。道宣的南山律后来又经过弟子道岸等人的弘扬,南山律宗开始形成。

这一年的十月,道宣在一次法会完成之后将弟子唤到面前说:“我就要入寂了,请把坛谷石室打扫一下。”弟子们觉得十分奇怪,但还是依照吩咐将那间久无人住的石室认真地打扫了一遍。过了两天,道宣自行沐浴后,走进那间石室,然而就坐在那里圆寂了。

道宣寂后,唐王朝历代皇帝都对他的功绩进行了一系列的赏敕,在他示寂一百一十周年之际,代宗下诏书说:“每年由内中出香一合,送西明寺道宣待师堂,为国焚之祷祝。”

到了穆宗的时代,皇帝专门作了一篇诏赞,以称颂道宣的功绩:“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事,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鸟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文宗太和初年,丞相韦处厚在为道宣所建造的纪念塔上题词:“宣之持律,声振竺乾,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懿宗皇帝为道宣追赠谥号“澄照”,并为道宣纪念塔题额曰:“先所居久在终南山,故号南山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