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总是用羡慕的语气说着别人家的孩子:“你们家孩子真是太听话了,真让人省心!我们家孩子就不能跟你家孩子比,他显得有点淘,总是和大人持不同的意见。你说这么做是对的,他就能找到很多个理由来证明他自己是对的,有时候真是让你头疼。”假如专家们听到两个妈妈的对话,一定会细心告诫父母们:“太过于听话、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很可能他们已经把创造力这个重要的东西失去了。”
一天,美国着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呀?”
小朋友一脸天真的回答:“我长大之后想要做一名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假如有一天,你的飞机正在太平洋上空飞行,但是不幸的是,所有引擎都熄火了,面对突发情况,你该怎么办呢?”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之后我会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小朋友,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小孩子的回答让所有人出乎意料:“我要去拿燃料,我还是会回来的!我还要回来!”
小朋友的话的确让人菲迷所思,其实这与平时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创造性的思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一个想象力如此丰富的孩子,他的父母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
一些生活实践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意见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产生很强的依赖感,致使他们遇到事情根本不能独自进行思考,总是显得手足无措。相对来说,那些平时喜欢对问题提出自己想法的孩子就会保持自己爱动脑筋的一贯作风,他们面对问题时会比较冷静,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经过平时的训练,他们的接触面更广,大脑受到过较多的刺激,把孩子的潜能激活了。因此,要给孩子留一些“不听话的自由度”,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对孩子创造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好处的。
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大多数的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中规中矩、百依百顺。孩子要是有一点“淘气”,父母就会加强对他们的管制,会更加限制他们。让孩子跟在父母身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只会抹杀掉孩子们的创造力。
当然,在拥有民主自由的家庭里面,孩子就能够很据自己的想法去做,随时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稀奇古怪的想法,在这样有着良好气氛的家庭里面,孩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会很容易的被养成。
牛顿发现了万“万有引力”,但他在童年时代很少和同年龄段的人一起玩,他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同学们还嘲笑过他是“乡巴佬”;“从他人的意见中独立出来”是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的座右铭。这两位著名的科学家的创造和发明,正是因为他们喜欢独立思考,独立探寻,独排众议。
所以,孩子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这样才可能有所创新。
大部分家长多这个道理都是认可的,但他们还是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话,在外面不要特立独行。但在实际上,强迫孩子顺从别人的意见,这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托伦斯基教授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经过他的研究得出,有着丰富创造力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有着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淘气、放荡不羁,不听从别人的话;不根据常理来做事;做事情很灵活,较幽默,不固执。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的民族在如何教育孩子的想法上,基本上是相同的,都觉得创造力就是“破坏力”,“听话”就意味着在将来没有创造力。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名叫《领袖们》的书。他在里面写到:中国的教育制度能够提供很好的教育给人们,但这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原因。因为把每个人教育样样好、听话顺从就是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孩子从小就训练的十分驯服,不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至于爱因斯坦所说的“离经叛道”是更加不允许的。这只能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守业型人才。
所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相互讨论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把孩子的处事能力加强。
首先,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可能蕴含着他们的执著;应该鼓励孩子自由思考,这回培养孩子的创造。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过:“固执和执著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
其次,父母要是真心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不要把孩子训练成只会顺从、不会反抗的“呆孩子”,应该多鼓励孩子要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维,培养出拥有创造力的孩子。
再次,父母在探讨事情的时候,应该适当的问一下孩子:“你觉得怎么样呢?”“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对于我们这样做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把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出来。
第四,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们不要一口就反对孩子。即使孩子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家长也应该耐心的给他们说明、解释。只有这么做,孩子的思想才会锻炼的更具有创造力和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