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打造金牌推销员六大法则
34597400000001

第1章 把木梳卖给和尚——自序

先说一个听起来有些荒诞的故事:

话说某木梳生产商要招聘一名销售副总,招聘单位抱着相马不如赛马的原则。指定现场三位应聘者A、B、C,要他们在半天内把一批积压产品销给附近一家庙宇,以此作为面试题目。谁销得多,谁就是最后的赢者。

招聘单位认为,如果他们有本事把木梳卖给和尚,就足以证明其推销能力非同一般。半天过后,三位应聘者都不无收获地回来了。

A按部就班地去庙里推销木梳,不但一无所获,而且还遭到一群和尚的责骂、追打。在匆匆忙忙下山的路上,他巧遇一位小和尚躺在太阳底下搔头皮,于是便上前讨好地为他免费搔痒。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了这把木梳。

B是从后山去这座庙里的。他发现当天风大,进香者的头发被吹得乱蓬蓬的,于是便径直找到住持,因势利导地对他说:“进香者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如果能在香案前放上几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之用,善莫大焉。”就这样,住持一下子买了他10把木梳。

C并没有去这座庙,而是通过关系找到了它上级主管部门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说:“久仰您的书法一流。我这里有一批木梳,如果叫人按您的手迹在上面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作为千年古刹给进香朝拜者的回赠礼物,鼓励他们多做善事,那该多好啊!”这位领导一听有理,马上叫会计送来一张支票,一下子就购买了1000把木梳,算是集团消费。

故事就此打住。从中可以看出,如何推销同一件产品的确很有学问。木梳的基本功能是梳头,A也是这样想的,结果差点挨打。B开拓了木梳的附加功能,结果销量扩大到了10倍。C除了开发附加功能外,还耍了一些小花招,结果销量扩大到了1000倍。

据说,后来C还荣幸地被邀请出席“积善梳”的首赠仪式。由于得到“积善梳”的香客奔走相告,朝圣者越来越多,该庙宇香火越来越旺,后来他们还专门来厂定制了各种不同规格的礼品梳。当然,这是后话。

在这里,把木梳卖给和尚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一个营销话题。营销在英文中称为“Marketing”,最早出现在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营销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尖锐化而形成的。

然而,请别忘了一位伟人的谆谆教导:“不要把中国当美国”——国情不同,营销手段甚至营销理论也大相径庭。

可以为此佐证的是,2001年以来,美国的营销大师、管理大师纷至沓来走穴中国,一张门票就高达1万多元人民币。可即使如此,许多慕名而来的学员听课后还是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这些大师并不了解中国国情,他们所滔滔不绝的美国成熟市场的营销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样的演讲不啻于鸡同鸭讲。

以近年来从国外传入我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品牌营销、服务营销、一对一营销、关系营销、CIS(企业形象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IMC(整合营销)等现代营销理论为例,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营销深化和品牌建设,可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市场环境。

要知道,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环境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无论从20年前流行的“公关热”、10多年前流行的“CI热”、还是现在流行的“CRM热”,热点层出不穷,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营销理论的迷茫和困惑。更何况,在我国从来就不缺乏“中国特色”呢!

不管白猫黑猫,(如果不是当宠物饲养的话)能逮老鼠才是好猫。毫无疑问,能够挖掘潜在需求、创新营销思维,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市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本书所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特别适合中国企业的营销技巧。他们所推销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现实中最好的;况且现实中最好的产品,也并不一定就是消费者心目中最优秀的,更不一定是他们最欢迎的,因而并非就是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然而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如果让你把木梳卖给和尚,你能卖出多少把?如果让你的手下把木梳卖给和尚,他们又会有怎样的销售业绩?

翻开本书吧,把你的营销业绩也提高100倍、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