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072

第72章 与文化建设扯上关系

乾隆皇帝七十岁生日的大派对结束后,天气也一天天地凉了起来,乾隆及政府的头头脑脑们这才起驾返京。

一行人回到了京城已经将近十月了。和珅的朋党们见他回京,陆陆续续地前去探望。《四库全书》的编修孙士毅很感念和珅的相助之恩,时常前往和珅府上拜访,两个人竟成了忘年交。和珅前往热河行宫一去数月,孙士毅很有些想念,如今见和珅回京也连忙前往和府探访。

“孙大人,许久不见一切可好?”和珅听说孙士毅前来拜访,连忙出去迎接。

“好,一切都好!听说和大人回来了,我特地带来一包好茶,这是我特地托人从云南带来的。”孙土毅爱喝茶,所以每次来和府都会送来些茶叶尝尝。

“好,咱们这就去书房品品你这茶!”和珅亲切地说道,一边说一边将孙士毅让进书房,“刘全,去把我那套上好的茶具拿来!”

待茶沏好了,这两个人就在书房里品起茶,聊起天来。

“编修的工作可还顺利?”和珅喝了口茶问道。

“顺利还算顺利,只是有些书籍不好寻,给编修进程添了很大的麻烦。”孙士毅一提到编修的事宜,神色凝重起来。

“皇上不是已经下令,要求全国各地进献书籍了吗?我记得那时候圆明园里里外外,到处都是满载着书籍的车辆。那些书籍不是都已经存放到大图书库里去了吗?怎么还不够?”和珅狐疑道。

“哪里够啊!就说那《永乐大典》,到现在还都没有影子呢。”孙士毅惋惜的叹气道。

“怎么?连《永乐大典》都没有?”和珅有些吃惊。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代永乐年间,收录了古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之多,堪称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更为可贵的是,凡是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都没有经过删改,所以对于《四库全书》的编撰很有借鉴意义。

“纪晓岚找得十分辛苦,可是一直都没能找到,我们更是帮不上忙了。”说到《永乐大典》,孙士毅更加愁眉苦脸起来了。

“去翰林院查过了没?”和珅连忙问。翰林院藏有很多宝贝,《永乐大典》这般贵重的书籍很可能就存放在那儿。

“找过一次,但翰林院总有些敷衍了事的意思,不大认真对待,没找到啊!”孙士毅有些无奈。

“好,这事情你别担心,我明儿个去跟皇上说说去。”和珅竟然主动帮起了忙。

其实,和珅是别有用意的。

《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开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这部书对乾隆皇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文化工程。他可以为此将罪臣孙士毅留在京城做编修,将发配伊犁的纪晓岚召回,就是因为《四库全书》。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哪个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呢?

以往的很多皇帝修了很多书,修书其实是一件并不稀罕的事情,但乾隆确实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要修的书要超过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又要超过明代的《永乐大典》,这就是《四库全书》。

首先,乾隆派了五个翰林学士担任总纂官(大概相当于主编),此五人以纪晓岚为首,都是饱学之士。此外,乾隆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总动员令,召集所有学识渊博的人。不管你是老是少,是贫是富,瘸子跛子也没关系,脑袋能转得动、脚能走得动就行了,全部召集来做编撰,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编辑。

请大家不要小看修书这件事,在信息并不发达的当时,书籍即使出版后也是很容易失传的,因为当年也没有出版后送一本给图书馆的习惯。小说之类的书很多人看,但某些经史子集之类的学术书籍就很少有人问津(这点和现在差不多),极易失传。而某些不传世的书籍就更像武侠小说中的秘籍一样,隐藏于深山密林之中,不为人知。要采集这些书籍,必须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物力。

另外,你要召集这么多的知识分子来为你修书,你就得在招聘广告上写明:包食宿,按月发工资。千万不要以为知识分子就会心甘情愿的干义务劳动,人家也有老婆孩子。

乾隆是一个做事干脆的人,他雷厉风行的解决了问题。他将编撰的总部设在了文华殿,并给这些编书的人安排了住处,要吃饭时自然有人来送饭,编书的人啥也不用管,编好你的书就行了。

和珅虽有才学,但提到编撰《四库全书》,又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但如此美差,和珅自然也想分一杯羹。这许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与《四库全书》扯上关系,如今这机会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