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011

第11章 下决心回炉再深造

和珅结婚那年,就已经顺利地从学校拿到了毕业证。不过,毕业后他仍时常往母校跑,向吴省兰等以前的老师们请教一些问题。

吴省兰从小博闻多学,前些年曾经通过公务员资格考试,因为上面没有关系,被安排在咸安宫内教书。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一边在咸安宫教书一边努力自学,打算接着往上考,怎么也要弄个官当当。

这天,和珅又拎着壶好酒往咸安宫去了。他知道,吴省兰好喝两口,便特地要媳妇准备了壶上好的佳酿。

“吴老师,这些天来可好?”和珅见到了吴省兰连忙问好。

“哈哈,你小子又来了啊!”吴省兰笑着说。

“这壶酒是学生孝敬您的,很有些年头了。”和珅连忙将酒壶送上。

“好,好,酒是越沉越香啊,远远的我就闻到了。”吴省兰因为经常发表点豆腐块,算是学校的大才子。不过,这个人为人却不很地道,是个欺软怕硬的主儿。和珅看得明白,当然记在心里,他要做的不过是利用他而已。

“你今天来又有啥事请教啊?”吴省兰知道和珅好学,提了酒来自然也是想学东西。

“当今皇上学识渊博,诗作极佳,学生想跟随师傅学习学习。”和珅恭恭敬敬地说道。

“学习皇上的诗文?”吴省兰听了有些摸不着头脑,要说皇上“诗文极佳”的确有些过头。

作为朝廷老大——乾隆长得一脸书生相,文文气气的,若架上副金丝小眼镜,脱下黄袍马褂换西装,似乎还真像那么回事。乾隆自命风流俊雅,是玉皇大帝下凡兼文曲星转世,一生公务繁忙,却不忘拨冗吟诗著文,附庸风雅。

乾隆是“急才”,写诗很快,有时一日来十几首。有一次,他乘船去昆明湖,一个小时不到就“喷”了八首诗,他为此而得意。乾隆也有憋着难受“便秘”似的写不出的时候,或写得少的时候。一是出现在即位之初,他孜孜求治,致力于政务,怕写诗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故诗作极少。二是他的诗兴也有季节性,春季诗兴最浓,诗作最多,夏秋次之,到了冬天,好像文学灵感也要冬眠似的,很少写诗。冬至以后,几乎搁笔。

乾隆一生诗作达四万二千多首,比一万多首的中国古代第一高产诗人陆游老师多出数倍,几乎抵得上《全唐诗》的数量。不过,这位爷的水平却实在不敢恭维,他写了那么多诗,大家若搔着头皮想想,还真没有一两句能让人记住的。可见他充其量也只有业余水平,算是个热爱诗歌的“门外汉”。

吴省兰是填词作诗的高手,本不把乾隆的诗文放在眼里,不过他当然也不敢这么说,否则真是不想混了。

“我这里有一些皇上的诗作,你有时间过来瞧瞧倒也无妨。”吴省兰不很情愿地说道。不过,只要和珅肯拎酒来,他倒也落得欢喜。

有了吴省兰这句话,和珅前往咸安宫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当然每次都会提上好酒。和珅对乾隆的每一首诗都细细钻研,就连遣词造句都慢慢体味,以图了解他作诗的喜好。

慢慢地,不仅乾隆喜欢什么样的诗词他一清二楚,就连乾隆在作诗时如何用词都了如指掌。仅有这些还不够,他还要学习另外一项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乾隆的书法。和珅将一切能看到的乾隆的真迹都一一记在心里,日日临摹。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学习,和珅似乎已经成了乾隆肚里的蛔虫,尽管他连乾隆的面都没见过一次。他认为,全天下只有他最了解乾隆,就连那个得宠的纪晓岚也完全不是他的对手!